见守城的士兵直接就动真格儿的了,如此来上这么一两回之后,其余百姓无奈之下只能拼命抢收,强忍着心痛,哪怕粮食都还没有彻底成熟就已经将其割了下来。
粮食在哪儿,人就在哪儿。
五日时间一过,景文帝也已经成功将其他地方的士兵临时调度了过来,然后在这些士兵的“护送”之下,百姓们按照批次,依次向着旁边的城池进发。
当然,其中不乏死都不肯离开的,其中有百姓有富户,这极少数的一部分人着实是没有办法了,暗卫就地格杀了几个之后也不见他们妥协,故而当地的知州也只能放弃。
生死有命,个人选择不同,勉强不来。
好好的茅草屋和大瓦房,如今却变成了堪堪能够遮挡风雨的大棚,就在三处的百姓满心怨愤之际,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讯报——
自己老家被大水淹了。
昨天一夜之间,源河仿佛携了灭世之势,无数流水铺天盖地的涌了过来,三座城池其中一座不过短短两个多时辰的功夫,淹的连城楼都看不见了。
剩下两个也好不到哪儿去,一多半建筑和房屋都不见了。
站在高出,看着几十里外漫灌的大水,三处的百姓好半晌说不出话来,心中的怨愤更是一扫而空,尽数化作了庆幸。
他们在庆幸官府及时通告,而没有被淹到的地方的百姓呢,同样也在庆幸,只不过他们庆幸的是这大水没有经过自己这里。
另一边。
大约是几个学生和曾墨淮相互之间通讯过于频繁,叶朔的回信穿插其中并不显眼,故而也就未引起旁人的注意。
得到叶朔回信之后,邹乌思考片刻,觉得此方法可行。
五十米的河道太宽,但可以将其分成几份来弄,这样决口的地方虽然多了,但水流量小了,然后再逐一进行封堵,尽管工程量大了,但却有极可能能够解决当前的困境。
说做就做,邹乌这边即刻将自己的意思传达了下去,然而让邹乌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样的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当地知府的反对。
对方甚至觉得邹乌是在害人。
“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堤坝决堤?”
邹乌怔了怔,自然是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第130章 做贼
邹乌是年纪小, 又不是傻,她不可能看不出周遭人对她看似尊敬,实则怠慢和不屑一顾。
若是之前也就罢了, 邹乌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下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如今自己已经得到了方法, 并且经过估计确实可行,不论如何邹乌都是要试一试的。
而那边的知府还在继续:“将原本的堤坝墩子分成三份谈何容易, 若是这样, 那之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
头一回听说把原本一个的豁口砸成三个,也头一回听说豁口越堵越多的。
原本只是堵一个,现在将堤坝墩子分成三份, 不就是需要堵三个了吗?
知府可不是会觉得眼前的少女是在瞎胡搞吗?
但其实五十米宽的河道, 寻常木石根本就无能为力,分成三份,每一份看做一个整体来治理,就相当于将水流量节分成了三份。
只一份的话水流量太大堵不上,三分之一难道还能堵不上吗?
冒险是必然的,可如果这么下去,堤坝彻底垮塌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思路被打开之后,邹乌头脑越来越清晰, 忍不住同知府据理力争了起来。
但无奈,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个干过,知府依赖往日的经验,无论如何都不肯松口。
眼见时间越拖越久, 本就豁开了口子的堤坝越发的摇摇欲坠, 随时都有可能彻底崩塌, 邹乌急了。
人大多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宁愿自欺欺人就让它这么烂着, 也不肯以一种自残的方式去清除顽疾。
这堤坝眼下虽然烂,但好歹没有彻底失去效果,万一打开另外两道豁口后,彻底完蛋了怎么办?
邹乌最后被逼无奈,只能越过知府,直接飞鸽传书给钦差大臣。
如今的钦差乃景文帝耳目,跟景文帝一样都是雷厉风行似的人物,加上洪灾之事刻不容缓,等细细琢磨之后,确定按照传统的方法,肯定是堵不上了,故而他当机立断,决定冒险一试。
回信传来之后,若是自己再阻止,出了什么事就得自己担着。但若是钦差首肯,再有什么问题那就是钦差在自己上头顶着了。
知府见到回信之后自知乌纱帽算是保住了,也就没有再继续为难邹乌。
邹乌一声令下,其余人这才纷纷动作。
就这样,在邹乌的指挥下第一个豁口被顺利堵上了,再然后是第二个,等到了第三个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头,毕竟能否顺利将洪水拦于此处,就全看这最后一个了。
最后一个豁口堵起来的时候确实比前头两个要多费了一点力气,但到底也还是成功了。
竟然真的成了!
站在岸头,隐隐听着远处河工的欢呼之声,知府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太神奇了吧……
被所有人围在正中央,无视周遭清一色的赞叹恭维之声,怔怔的望着已然不再蔓延的河水,这一刻,那个一直未曾谋面的老师在邹乌眼中,可堪神明。
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天气时阴时雨,下雨的时候河床高度不免在继续往上攀升。
哪怕堤坝已经成功被堵上了,看到这一幕大家还是忍不住捏了一把冷汗。
若是水位再涨,难免不会造成二次决堤,到那个时候再用这个方法可就不一定管用了。
所有人,包括邹乌在内日夜不停,疯狂的在心里头祈祷着。
终于,在第三天的时候,天终于放晴了,而断断续续持续了有大半个月的降水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而那洪水,到底是被他们成功拦在了此处。
如此壮举,着实震撼。
一场风雨,八人仿佛脱胎换骨一般,意志也变得越发的坚定了,面上孩童的天真逐渐散去,最后竟显露出隐隐的坚毅来。
哪怕是钦差,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感叹一声,后生可畏。
想到之前圣上的叮嘱,沉吟片刻,钦差最终将自己的见闻以及底下的声音汇编起来,然后连同灾情一道,快马加鞭送到了上京。
在跨马加鞭日夜不休的情况下,钦差的书信不过短短一天半的功夫,就这样被送到了景文帝的案头。
景文帝看完了水淹三城的事之后,不免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幸好,最终还是赶上了。
因着提前有所准备,这件事带来的损失并不大,远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加上景文帝毕竟在位这么多年了,国库还算充盈,修养一段时间差不多就能恢复过来了。
但若是提前没有准备的话,那结局就不好说了。
可越是这样,景文帝的心情就越是复杂,见第一个提出这件事的是曾墨淮,景文帝一下子就纠结的不行。
这么好的一个人才,怎么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呢?
越想越难受,景文帝很快看向下一份书信,然而没忍住,景文帝看着看着,当看到邹乌他们八个的时候,“嚯”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天佑我大周!”
尽管此次洪水使得朝廷损失不少,但值得安慰的是,有这几位少年英杰横空出世。
除了邹乌之外,其余几人表现也相当亮眼,实乃不幸中的万幸,以至于景文帝由衷的感觉到一阵惊喜。
尤其是赶在这个节骨眼上,使臣还有几日便要到了,洪灾在使臣来临前夕被成功遏制,岂不正好证明,天不欲亡大周?
“洪水适时褪去,此乃大兴之兆,大兴之兆啊!”
王朝兴盛则英杰辈出,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八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也不过才十六七岁,最小的才十二三岁。
清一色的少年英才,寻常帝王在位多年也出不了一个,历史记载更是寥寥无几,邹乌他们又恰好全部都是大周的人,这就很难让景文帝不去联想,这是否是上苍对于自己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这么多年的奖赏。
总之,这不是一件坏事。
这么多天,圣上终于露出了笑模样,何相他们同样十分高兴:“恭喜圣上,贺喜圣上!”
“天佑大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景文帝看着跪了一地的大臣,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心里头想的却是,这八个人虽然年纪尚轻,但意义却是非凡。
尤其是北庭使臣将至,洪灾刚过,大周这边就更是不能露怯。
人才也是彰显国力的一种方式,证明一个国家后继有人。
尤其是这八人这么年轻,跟寻常相比就越发的不同。
这么想着,景文帝心里头跟着闪过一个念头,随后,景文帝道:“传朕旨意,宣这八人进京。”
除了将邹乌他们亮给北庭看之外,景文帝还打算先下手为强,省得拖的时间久了,最后被别人摘了果子。
何相他们很快也明白过来了景文帝的意思,咂舌的同时,何相他们同样十分的赞同。
曾墨淮的弟子,向来鲜少玩弄权术之辈,只要跟他们不是竞争关系,这样的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大周才能越发的昌盛。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收到消息的时候,邹乌他们有一瞬间的不可置信。
要知道早在三年之前,他们几个还是边关流浪的孤儿,短短三年多时间过去,他们竟然已经走到了皇帝的视线之中。
但是同时,他们也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大半功劳都要归功于两位老师。
在曾夫子的教导下,以及魏温的刻意筛选,邹乌他们耳濡目染,其实对权势并没有多少向往。
他们还是更喜欢跟师兄还有老师探讨学术时候的那种氛围,当他们共同努力,成功验证出某个公式时候的那种成就感,是旁的什么都比拟不了的。
曾墨淮醉心研究,他带出来的学生自然是不遑多让。
故而邹乌等人只是稍稍激动了一下,冷静之后,就也觉得没什么了。
他们甚至担心自己万一以后都回不来了可怎么办,他们临出来之前,摆在手头的公式就只才证明了一半,另外一半都还没验证完呢,这一来一回的,不知道要耽误多长时间。
其实曾墨淮也舍不得这八人,多么好的助手啊,比大徒弟他们机灵多了。
但想想这几个并非是自己真正的学生,是别人寄养到自己这里的,曾墨淮就算是心里头再不舍,也不可能跟上京城里头那位对着干。
看出了八人似乎有些不情愿,曾墨淮只用一句话就让他们的态度瞬间发生了转变——
“你们一直念叨的另一位老师,如今也在上京城里头呢。”
邹乌几人几乎是瞬间张大了眼睛。
这、这岂不是说,只要他们到了上京城,就能够见到一直以来都心心念念的那位神秘又强大的老师了??
邹乌他们顿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整个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兴奋了起来。
然而曾墨淮没说的是,他们所谓的老师,年龄其实都还没有他们大。
就只希望,到时候他们不要太过吃惊吧……
另一边。
这么些日子,叶朔一只手都要写废了,从灾区到这里,平均一天十来封信,叶朔回答的问题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了。
如今终于听说洪水褪去的消息,叶朔不禁跟着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
终于能歇息歇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