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完本[穿越古耽]—— by:捂脸大笑

作者:捂脸大笑  录入:03-19

推开虚掩的简陋木门,李二走进了小屋。他身上满是热腾腾的汗气, 就连那身冬衣都浸的有些湿了。
“快!快脱下来放炕上晾晾。”李二的婆娘赶忙凑了上来,帮他解衣。
李二却先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饼子,递在了妻子手中:“今日我得了三甲,这是赏的!”
李家娘子立刻喜笑颜开,取过了那厚实的饼子。
李二一家, 是逃难逃到潞城的。他家原本住在祁县, 但是当地匈奴闹了起来, 说是要立国,又有官兵前来讨伐。一来二去, 房子被烧了, 人也差点被拉去做兵丁。被迫无奈, 李二只得带上一家老小, 想要逃离并州。
究竟逃往哪里,李二其实心里没底。琢磨着随波逐流,翻过太行山,前往兖州。谁料走到上党时,有消息传了过来。上党太守心慈,命令各县收容流民,开垦官田。对于这事,李二是心存疑虑的,毕竟一路上他就见人被拉去盖邬堡了。大冬天做苦役,可跟当兵拼命没啥区别。
然而又走了好几日,来到郡府潞城时,他才恍然发现传言不虚。只见潞城西郊的荒地上,已经建起了不少屋舍,更有农人赶着牛马开垦荒地。放在其他地方,是见都见不到的。这群人怎么敢在上党停留?这里距离匈奴可不远啊!
毕竟还是谨慎,李二又仔细打听了许久,才发现如今潞城里高坐的,是那位传说中的佛子。因他保佑,之前攻打潞城的匈奴人都被神雷劈死了,叠成的京观还在城外堆着呢!见了那高高的封土堆,又看了流民大营外那些登记名册的官差。李二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留在了城外。
开垦荒地,官老爷们会提供犁头和牲畜。耕种的种子,也可以向官府赁借。田赋是有些高,第一年足要四成,往后会酌情减少。但是人家都给了这么多东西,又没有其他苛捐,并不算太高。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开荒之余,还会兵士组织他们操练。所有参加操练的,都发冬衣一件,每日还有一顿饱饭。虽然要练足两个时辰,但是现在农活不算太多,倒也能撑得下来。练足一月后,每三日便有一次考校。凡跑步、射箭、投石前三者,都有饼子可领。
李二身体不算强壮,但是眼神极好,手也颇稳,因此在射术上能博个三甲之位。这还不算什么,若是月考队列时,能获三甲,一队十人都能领到饼子呢!
这样一个厚厚的饼子,用热汤泡开,足够妻儿吃上两日,简直算得上救命粮了。对于李二这样的没有多少余财的新附流民,更是重要。
看妻子欢天喜地的接过饼子,李二才露出了点笑容,扒了那身湿漉漉的冬衣,钻进了蒙在土炕上的被窝里。这土炕也是来到潞城后才见到的,流民户户都有。离地大约三尺,构造跟灶台相仿,下面可以烧柴。只要每日添些柴火,就能让床榻暖暖和和,一觉睡到天明。
也正是因为这种土炕,让那些缺少寒衣的流民不至于冻饿而死。等到回头能盖自己的房子了,也要先修个土炕才行。
李二娘子手脚麻利的把湿衣搭在炕上,也坐了下来:“还有几天就要月比了,你们那队能赢吗?”
李二叹了口气:“只看其他几人了。”
队列考校的是一队人。就他们这队,还是有两人始终不成。不过今天他听来的消息,才让人意动。想了想,李二低声对妻子说:“等到开春,怕就要正式编伍了。若是有战事,我想上阵试试。”
李二娘子一听,脸色就变了:“不是说守土吗?怎么还要上战场……”
“若是匈奴打来,可不就要守土。”李二表情颇为郑重,“这次可是最好的时机,据说参战者还有木槍、长弓可领。若是将来,怕都要自备了。而且参军官府就能免去役力,获胜还有赏赐,总比窝在家中要好。”
免役对于大部分农人而言,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苦役苦役,正是因为官府经常把一些粗重差事分发给下面百姓,有时甚至要背井离乡,在外面修墙挖河,苦不堪言。自己初来乍到,还身处流民大营,若是被拉去做劳役,家里的担子可就重了。
相反,打仗的话,时间不会太久,获胜还有赏赐。他辛辛苦苦操练,不就是为了让家里过的更好一些吗?既然学了本身,就该展露一下。说不定,还能因功获赏呢!
李二娘子闻言,不由双手合十:“药师佛保佑,赐我琉璃之境。愿我夫君战战皆胜,平安归来。”
这是流民营中最通行的祈祷词,就如家中供奉的药师佛牌位。李二的神情也郑重了些。是啊,只要那位高坐堂上的佛祖化身显灵,便足以让他们安安稳稳守住这一方天地。

“府君,两月之内,各县共收容流民四千户。垦荒足比往年多出数倍,势头过猛,怕是要缓缓了。”段钦拿着新编出的官田黄册,前来汇报。
“上党原有一万三千户,前些年大乱,加之大灾,怕是又减了不少。光是耕地,应当足够。只是粮食问题略为严重。”梁峰仔细翻阅黄册,斟酌道,“今冬暂且这样,一切等明年开春后再说。若是粮食丰产,再考虑扩大耕种的问题。”
西晋太康年间统计过一次人口,上党在册的只有一万多户,就算把世家隐户计算在内,恐怕也不会超过两万之数。按照一户五口算,整个上党十县,只有十万人丁。这数字,放在后世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随便一个地级市,不得有个百万人口?就算东汉治平年间,也要超出这个数字五倍才是。
而现在呢?经历了兵祸、天灾和大规模的逃荒,上党郡剩下的人口有没有一万户都存疑了。所以他才会说,安置这些人口不成问题。但是有地,却不一定养得活人。不论是种粮还是口粮,都是极大的短板。亏得他跟司马腾打报告,说今年数次兵祸,又有流民过境,截流了部分秋税。否则连现在这些人,恐怕都养活不起。
没粮,自然要想法子弄粮。可惜如今这世道,各地都是粮荒。去岁洛阳乱了整整一年,张方拐走天子时,又把洛阳皇宫犁了一遍。别说产粮,明年司州之下能不闹灾就算好的了。而司州缺粮,供应给并州的粮道就没指望了。就算有粮,运都未必能运回来。加之匈奴闹的这么凶,商道也几乎断绝。想要粮食,还真只有自己乖乖去种一途。
“各县的积年老农也要尽快招来郡府,还有精通水利之人。今冬务必要整理出一套适宜的春耕方案。”梁峰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招55 募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以他们的经验为参考,综合农书所言,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耕种办法。这做法之前在梁府也尝试过,取得的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各县有各县的地理环境,还要仔细研究过再说。如果有可能,最好把这些农学成果记载下来,就如后世赫赫有名的《齐民要术》一样,编纂成册。像是《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之类农书,都是汉代著作了,还是要更新换代才行。
段钦颔首:“农人已经上路了,再过几日当能抵达潞城。还有书馆的告贴也张贴了出去,崔主记说,再过十日,书馆当能开放。”
这书馆,也是梁峰最近想到的。还是葛洪无心一句,让他留意起了藏书问题。像葛洪这样身家平平的学子,是没有可能用纸的。若是有心仪的书想收藏,只能用竹简去抄。葛洪现今虽然只二十一岁,但是写成的文字,也有十数万。从南方一路跋涉到北方,光是书简就丢损了不少。如今构思新作《抱朴子》时,他也屡屡叹息,若是早些时候遇到梁府君就好了。
这也让梁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乱世之中,最容易损毁的,可能就是书简了。逃命时除了那些爱书成痴的,能有多少带着厚重的书简出行?还不是取好带的金银财帛。但是若把竹简换成纸书,能够携带的数量就多出几倍,知识流传自然不容易中断。更何况抄书也需要人手,若是成立书馆,是否也能招揽更多储备人才呢?
当他把这想法说与段钦和崔稷后,两人立刻上了心。没人比他们更了解书籍对于那些寒门子弟的诱惑力和重要性。于是经过一番斟酌,崇文馆另设书馆,专门存放纸书。只要字迹上佳的学子,都可以进馆抄书。每抄五册,可免费得一册白纸,笔墨随取,抄写自己想要的书籍。
这说法光是听听,就让人趋之若鹜!等若说人人进馆,都能亲笔抄写五册书,随后再抄一册带走。简直是做梦都求不得的好事!那些世家藏书,根本就不会让庶族轻易窥探。而自己能找到的书籍,也不过区区几种。如此安排,简直就是把一座宝库敞开在穷人面前,谁能不如饥似渴,想要多抄几本呢?
有人抄,自然也要有人提供书籍。除了梁峰自己的家藏外,他还提了个建议,只要给书馆提供五十册各类书籍,就能随意入馆,在特设的暖阁之中阅览众书。可随意取用笔墨,还能观看旁人的孤本。如此一来,一些爱书藏家也会忍不住借给书馆一些书籍,供人抄阅。
这样可抄的书就会越来越多,成为一个真正的纸质化图书馆。万卷也不过是一辆马车的事情,岂不妙哉!
而有这样的宝库在手,不愁那些好学士子不远道而来,阅览众书。再加上梁府的雕版印刷技术,不愁留不下人才!
如今会买藏经纸的人,已经因战乱减少许多。《金刚经》的销量也有所下滑,不如把多出的纸用在更有用的地方。梁峰想要的可不仅仅是米粮,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考量。
“书馆一定要注意防火,还有暖阁也好好修缮,做到尽善尽美。”梁峰仔细叮嘱道。
趁着真正的严寒还未到来,要再多做几件事情才行。

第140章

梁峰来到西山道观时, 葛洪正满手湿漉漉, 捧着一块薄冰看的入神。梁峰见状不由苦笑:“稚川, 如今天寒,小心冻伤手指。”
“若非天寒,如何磨冰。”葛洪浑不在意, “府君所说的放大之理,我已通晓。只是不知无色玻璃能放大至几倍?”
“这便要看琢磨者的本事了,大可见星月,小可见微尘。正所谓道者无穷,技亦可近道。”梁峰答道。
自从上次潞城攻防战后, 梁峰来道观的次数就多了起来。每周总要花上两天时间, 跟葛洪探讨一些科学上的道理。越是接触的多, 梁峰就越发现对方的兴趣广泛,而且思维极为敏锐, 对于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
就像这冰块。原先不过是梁峰随口一提以冰取火的法子。实验条件不符合, 当然无法实验成功。葛洪却联想到了阳燧取火的原理。阳燧, 就是金属制成的凹面铜镜, 《周礼》中便有记载。如今磨冰,不过是把凹面镜变为凸面镜,这一正一反的对比,立刻让葛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这,就延伸到了光学层面的折射和聚焦问题。梁峰见势抛出了放大镜这个生物学和天文学的必备道具。只是如今技术不达标,暂时还烧不出无色玻璃,葛洪也不嫌冻手,亲自制冰实验,没过多长时间竟然把焦距问题都研究的七七八八。
梁峰多少年没接触过这些东西了,能帮上忙的地方实在不多,只能从旁引导几句。不过这也算无心栽柳,即便暂时无法生产出无色玻璃,也可以寻找水晶作为替代物磨成镜片,如此一来简单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应该都有可能出现。对于军事作战和生物医学都将大有助益。
闻言,葛洪甩了甩冻得通红的手指,也不管那冰块了,带着梁峰走进了丹房。这些日子,他们仍尝试化学药剂研究,主要针对强酸强碱。这两样可是工业重要原料,更是研制黄火药的必备元素。
碱其实好说。葛洪自己便知道一个方子,取白炭灰、荻灰等分,煎令如膏。其中白炭灰就是石灰,荻灰则是草木灰,也就是把氧化钙和碳酸钠以及碳酸钾加水混合,得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虽然无法提纯,但是此物确实是碱。至于纯粹的火碱,也就是氢氧化钠,估计要从芒硝和石灰水上琢磨。
不过硫酸就难办了。梁峰绞尽脑汁才想到了绿矾一物,原来经办的刑事案件里,就有人用土法煅烧绿矾得来硫酸。然而如何煅烧,乃至绿矾从何而来,实在是个问题。
葛洪倒是不怎么气馁,对他而言,从梁峰那里听来的种种思想,更让人着迷。就如梁峰所说的合和、分离和置换之法。一物与一物相交,可生新物;一物中可分出其他两物;亦或者用一物炼出另一物。这想法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又暗合丹道练物之法,极得葛洪喜爱。
从药釜取出一枚红丹,葛洪递了过来:“这是我前日方才练成的铅丹。合铅汞之效,从白变黄,再做赤红。还有鼎上还丹,这是否与你说的置换之法,有所联系?”
没想到这位葛天师在研究化学之余,还练了丹。要命的还是这种红丹。梁峰不由苦笑:“汞乃假金,和铅混合,恐怕等若青铜、红铜之变,当做合金。之后再变,则是另一种分解,汲取气中之元,方才变幻颜色。如此成丹,与吞金无异,恐非长生之道。”
汞看起来是液体,实际也是种金属,因为其溶解金属的特性,非常受炼丹师喜爱。传说中的点石成金法,也正是汞在其中做的花样。铅、汞、丹砂都是古代炼丹术里最常用到的东西,都是剧毒。梁峰是嫌命长了,才会吃这种玩意。
葛洪皱了皱眉:“九转金丹自然不止铅汞。不过你推演之法,确有几分玄妙。只是物多有性,终难于他物交换。”
“所以才需触媒,需条件,生出万千炼法。”梁峰化学忘的七七八八,但是最基本的常识还是记得些的,化学反应总有要达到的条件,高温高热通电加压,或者催化剂触媒,才能有万般变化。古代丹师地位崇高也是因此,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的确有些鬼斧神工的意思了。
葛洪相当吃这套,也不继续纠缠,带上细葛布制成的手套,还有厚厚口罩,开始向梁峰演示他这些日子里做过的实验。丹房现在可没什么合适的工具,多是拿瓷器作为容器。不过如此一来,蒸馏冷凝之类的做法就困难多了。也亏得葛洪是正牌子丹师,土法不少,才能勉强施为。
葛洪此人本质上极为寡言,梁峰自己又把化学底子掉的差不多,生怕说错什么误导实验方向。两人这么安安静静,倒是颇有默契。偶尔葛洪说些实验中困惑的地方,梁峰在一旁挖空心思支应两句,也能开阔思路,让葛洪生出些新的想法。
如此一来二去,不到一个时辰,葛洪就把手头所有实验做了个遍。
出了丹房,两人分别摘去防护设备,净手、漱口,方才坐在一旁喝茶闲谈。
轻叹一声,葛洪道:“如此摸索,总觉隔层纱雾。若是你说的玻璃器皿能有奇效,还是当先想想它的制法。”
这也是梁峰急需要的。想了想,他道:“不如过些时候,你随师约一同回到梁府。今冬并不闭窑,你可以试试提纯玻璃原料,看能否制出更合用的东西。”
葛洪倒是犹豫了一下,问道:“只是刘助教一人回府吗?”
刘俭和李欣如今都挂了助教头衔,在崇文馆里教数算。不过李欣这货基本埋头三角函数,无法自拔,多是刘俭教学,还兼任匠坊的顾问。等到学生们冬日放假,刘俭就要跑梁府一趟,实地处理一些问题。倒是可以跟葛洪一起回去。
“只有师约一人……”梁峰突然反应过来,“稚川莫不是不喜子乐?”
李欣不说话是个宝贝疙瘩,一开口就成了惹人精,早就得罪无数人了。梁峰倒是没想到,这货就连葛洪都能惹上。
果真,葛洪面色有些不虞:“李助教与我在天文地理上,有些冲突,倒不是什么大事。”
能把他惹成这样,恐怕还真不是普普通通的冲突。不过梁峰自觉没有多问,这俩一个主业数学,一个主业化学,天文地理最多只能算爱好,纠结也没啥大用处。
温和笑笑,梁峰劝道:“子乐鲁直,没什么坏心,稚川不必放在心上。倒是师约试制的水锥有可能替代人力鼓风,提高炉温。若是成了,也是一件大事。”
水锥这东西,是利用水力对谷物进行脱壳。始于东汉,后来经马均改良,兴于魏晋。洛阳城中,就是用它来舂米。根据这个思路,梁峰让刘俭配合木坊研制更多水力机械设备。梁府人手始终还是匮乏,有了水力当然比纯靠人力方便。
推书 20234-03-19 :[娱乐圈]谋情/焱·》: 《[娱乐圈]谋情》零落风华文案:自黑暗中醒来,却发现自己忘却了一切按着得到的信息勾勒出了原来的“他”渴望的蓝图,却在路途,遇见了“光”,自此,药石无医混沌的梦境,脑中抓不住的片段,频频消失的意识……他,到底是谁?!黑暗,光明追逐,拒绝阴谋,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