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魏拾遗在感动怀念之余,还有一点小好奇。
他很好奇那个老先生到底是谁,怎么还有这种怪脾气,只吃自己面前的菜。
他这会儿好奇着,却没想到没过两天他就亲自见到了那老先生,然后他明白了那老先生并不是怪脾气,而是他根本就注意不到他吃的什么。
那是在两天之后,他在书院学习的时候,王助教和林助教叫他陪着一个官员参观书院。本来是轮不到像魏拾遗这样的没有功名,也没什么地位的普通学生的,但架不住魏拾遗设计出了手术器具,还弄出了外科救人的案例,于是他就挣得了一个位置。
魏拾遗起初是不知道那官员来的目的的,后来去了才知道这和扩展书院收取学生有些关系,那位老先生是来书院视察的,要是合适,太医局可能就会增加学生名额。
北宋的正规郎中不算多,相比较考科举的学生来讲,真的少太多了。很多学子都会一点小医术,因此那些学子宁愿选择考科举,也不会去学医,毕竟学医出来前程有限,这也是儒医的由来。
另外就是北宋虽然对医学比较看重,但是太医局每年只收取一百二十个学生,因此人数就更少了。
魏拾遗之前就想过太医局收的学生是不是太少了,毕竟要是北宋打起了仗,伤者变多,郎中岂不就是供不应求?况且他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神宗不趋于守成,而是想收回领土,所以打仗应该是势不可挡,那么书院就应该收取更多的郎中。
他却没想到,他前段日子刚这么想,这段日子他的想法就成真了。
此时魏拾遗还不知道他们陪同的那个官员就是周赟口中说的老先生,是他们一起看完了书院,然后出去吃饭的时候他才猜出来的。
那位老先生不喜说话,说话的方式也让人颇为不能理解。说好听一点是比较耿直,说得不好听那就是不给人面子,很直。不仅如此,那个老先生还非常的固执。
当时他们几人正在看书院,太医局虽然不算大,但是要看个仔细所费的时间也不少。那种场合魏拾遗是说不上话的,只有涉及到手术器具以及外科手术的时候他才说得上话。
事情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他们正逛着,但时间已至午时,到了吃饭的时间。老先生看起来身体还算好,但是毕竟已经上了年纪,于是王助教他们就提议先吃饭,然后再回来继续看。
若是平时的话,王助教他们提前叫个外卖就行了,但这是上面的官员,于是他们就像好好的陪那老先生吃一顿。
可是王助教他们的好意那老先生仿佛看不到,他瞪着眼睛,吹着胡子,一脸正经严肃的说道:“待我们看完了这书院再去吃饭不行吗?你们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记挂着吃。”
对了,这个老先生还是一个工作狂。
魏拾遗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就看到他拿着一本书在看,那本书全是介绍太医局的,因为看得认真,连自己的形象也顾不上。
王助教和林助教一阵尴尬,周围陪同的人也跟着尴尬,就在这时,林提举突然开口说道:“介甫,这吃饭也耽搁不了多少的时间,你看看你的年纪也不轻了,不注意身体怎么能行。”
可那老先生偏不,说:“看完再吃也一样!”
于是就背着手继续看下去了,剩下的几人面面相觑,也就只能跟着他继续走下去。然后那一顿中午饭,就是在下午两三点才吃上。
再接着,魏拾遗就猜到了那个老先生就是周赟口中的老先生。他真的是只吃面前的那一道菜,但是他不是挑食,也不是很喜欢那一道菜,而是他根本就注意不到他面前吃的是什么,送进嘴里的是什么。
不算豪华但比较雅致的包间里,大约七八个人坐在里面一起吃饭。气氛本应该是和乐融融的,但由于一个老先生低着头写东西,只吃面前那一道菜的缘故,气氛不是很轻松。
林提举叹着气道:“介甫,你吃了再写可不可以?”
看完了书院,得把看完的报告呈给皇帝,所以老先生就一直在那儿写。
这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可能,只见老先生摇头,然后便继续写。嘴里的菜没了就随便在面前夹一点送到嘴里,也不拘好不好吃,味道可不可口。
在众人看来,老先生的这种做法太不近人情,也太不懂人情世故,但魏拾遗却莫名的觉得他这种固执和不在乎,竟然有些可爱。
他只是他醉心于工作,太专注于心中的想法,所以才忽略了其他的东西。
见状,林提举又叹了一口气,然后他起身像以前那样,准备给那老先生夹菜。林提举和老先生似乎以前是认识的,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老先生离京了,现在才回来,所以两人看起来不认识,其实却是老相识。
就在林提举要不顾身份起身给老先生夹菜的时候,魏拾遗轻轻扯了下林提举的袖子,然后仰头对他笑了笑,低声说了几句话。
和林提举也算是比较熟悉了,魏拾遗也没了以前面对领导的那种紧张感。
说完了之后,魏拾遗就在林提举以及其他人惊诧的目光下,伸手轻轻转动了一下桌子,然后就把老先生面前的那道菜换走,另一道菜转到了他的面前。
果然是得提前准备好啊,果然周赟会这么在意啊,因为照老先生这种吃法,说不定还真的容易营养不均衡,他吃得也太糙了。
有了旋转桌子,今天这顿饭局算是结局了。吃完饭,魏拾遗和王助教一起离开,他好奇的问那个老先生是谁。
虽说今天没有做什么,以后或许也不会做什么,但是今天的老先生却让他很是好奇。
王助教说道:“他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新招入京的翰林学士王学士。但王先生并不是第一次入京,在几年前他就在京中当值,后因为守孝离开汴梁,这次官家招他回来,怕是会有大动作。”王助教的神情有些担忧。
“你以后见到他,叫他王老先生就行了,其他的并不用太过于在意。老先生的脾性虽然怪异,但为人还是比较好相处的。”
王助教在那里嘱咐魏拾遗,结果等他说完却没有听到魏拾遗的回应,他侧头看去,就见到魏拾遗微张着嘴,一脸怔愣。
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课本上只能看到的王安石,做了北宋很是重大变法的王安石?
魏拾遗懵了,他觉得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捋一捋气。
告别了王助教,魏拾遗一个人恍惚的回了医馆,他的脑子里尽是王助教说的那话,那位老先生就是王安石?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虽说之前收集信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时代有王安石和苏轼,但是亲眼见到,还是很令人震惊。
他可是和王安石一起吃了饭,还和王安石走了那么长的一条路,这真是……
等等,魏拾遗突然拍桌站了起来,他想起了一些东西。
变法……
王安石变法……
他好像知道北宋灭亡的一些原因了。
第54章 054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一场巨大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充实了政府财政, 提高了国防力量, 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 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 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不仅如此,因为利益被触及,朝廷中的大臣也发对王安石变法。于是朝廷之中形成了两派, 一派为新派, 即改革派, 另一派就是旧派,即保守派。
宋神宗是想要改革的,否则也不会把王安石召回来。当时的大宋虽然表面欣欣向荣,但其实内里早就已经危如垒卵——繁重的财政支出让国库长期空虚,腐败的官僚体制成了甩不掉的负担,还有永远打不赢的军队。
宋神宗觉得只有改革才能救国,才能挽救大宋的颓态。即使人民和官员都在反对, 他也仍旧坚持改革,甚至还将王安石提拔为宰相。
但是, 由于缺乏完善的准备以及执行的不当,变法之路越走越难, 而到了后期,在王安石最需要靠山的时候宋神宗却开始怀疑变法是否是正确的,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就导致变法失败。
由此可见,要想变法成功,除了实施得当,还得看当时掌权者的支持,而缺乏坚毅精神的宋神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变法的副作用远不止于此。尽管变法已经宣告失败,但是由此带来的新旧党争,却一直持续到神宗去世以后的很多年里。群臣的新旧之争,除了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之外,也为日后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所以说,北宋会灭亡,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征兆。
魏拾遗曾记得读书的时候,看过对王安石的评价,有人说他是一代妖相,也有人说他是先进者。
在后世看来,王安石的举措是对的,毕竟想要拯救一个出现颓势的王朝,只能进行改革,可是他失败了,于是就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不过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北宋就能摆脱灭亡的结果吗?
魏拾遗以前没有想起来,他只是从军事上分析,觉得是战斗力不够。但遇到王安石,他脑子里那迷迷糊糊的东西即刻变得清晰了起来。
一个王朝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因为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于很多原因重叠在一起导致的,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只是只进行了一部分,那一部分只改变了北宋贫困的局面,‘积弱’那一块儿却还没有涉及。
魏拾遗也不记得王安石变法里的‘法’具体有哪些,是不是只有对财政上的改革,而没有对军队上的改革,但是他知道,如果只改革财政,放任军队,北宋覆灭的结局仍旧不会改变。
北宋的军队太多,军队里的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北宋预防武人造.反的体制就已经抑制了军队变得强大,军队的建立不是以进攻,而是以防御建立的,这样的体制,怎么能发挥出军队本来的力量。
北宋变得富有了,人民变得富有了,绝对不能改变军队弱小的局面,说不定还会引来更多的敌人。北宋现在看起来安乐祥和,很大的原因是北宋向西夏,辽国缴纳岁币的原因,北宋富有了,那些国家会更加肆无忌惮,得寸进尺的索要财物。
似乎在变法期间,年轻气盛的也曾宋神宗任用名将收复失地,并驻军于此,那一次是否成功魏拾遗不记得了,他记得是北宋和西夏开战,但现实却狠狠的打了宋神宗的脸。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杜绝北宋灭亡,那么就只能从根本上,体制上进行改革。
想到这里,魏拾遗忍不住站起来想去摇着皇帝的脑袋让他改革,但下一刻他就忍住了。宋神.宗会让王安石改革,也会支持王安石改革,这是历史的进程,无法避免。
魏拾遗早就发现了,这里虽然是平行世界,但是大多还是和他原来的那个历史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在这里改变了历史,他原有世界的历史不会有任何影响。
所以,他需要关注的就是竭力帮助王安石变法成功,当然,他只是一个平民,平民不可能影响政治,可是他现在能接触到王安石,那么他就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忙。
还有就是,他觉得王安石变法里面肯定也包含了军事上的改革,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实施。魏拾遗没在朝廷当官,他也清楚自己的脑子不比那些在朝廷里打滚的人聪明,甚至脑袋也没他们转得快,所以他想改变军事也无能为力。
如果他和王安石接触,知道了改革内容,发现没有关于军事的,或许他也能提提意见,这样一来改革的内容就没有了缺陷,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只有让改革成功了。
改革期间遇到的问题,他们极力解决,改革中有人反对,他们就拿出不让他们反对的东西。要是这样,那些人应该就没有反对的理由,宋神宗也没有打退堂鼓的理由。
现在想起来,宋神宗之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去世,王安石之所以在变革失败,被贬之后也跟着去世,似乎就是因为变革失败,抑郁而亡。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北宋不灭亡,就得要改革成功,神宗不死。
不过想要接近王老先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周府大堂,俊美冷冽的少年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书,垂着眸静静看着,间或端起旁边的茶杯抿上一口,大堂里很是安静。就在这时,外面传来轻巧的脚步声。
周浦是习武之人,走路没有多少声音。但听在周赟的耳朵里,那声音却是不小。
“虞候。”周浦进来向周赟行了个礼,他的表情有些奇怪。
周赟轻轻抬眼,道:“什么事?”
想了想,周浦道:“虞候,魏小哥来了,说有事和你商量。”
“魏拾遗?”周赟微不可查的愣了一下,随即他遮住了脸上的表情,问道:“他说了找我什么事吗?”
周浦摇头,说不知道。正是因为魏拾遗不说他为什么来找周赟,所以他才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