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穿越 一)+恶搞——猫小碧

作者:猫小碧  录入:10-25

青菜他们都能捞到十两银子的回扣!

他们以为皇帝是白痴吗?青菜一斤十五两,这青菜难道是银子打成的吗?就算冬天青菜价格高,可是十五两白银,在京城

也够普通人家生活大半年了!

还有专门做玉豆腐的豆子——难道那就是玉做的豆子?一斤十两!正常人谁会买啊!

至于那些布匹丝革的采买,从原产地到皇宫,不知道经过多少人揩足了油了,怪不得各地织造司的官员们都是肥脑满肠!

看起来似乎采买上面的油水是最多的,其实不然。这些还都只是小头,真正能拿大头的,还是那些司礼监的。

冰敬,炭敬,生辰,年礼,中秋,端午,清明,元宵,重阳,万寿(皇帝的生日),圣寿(太后和太皇太后的生日),腊

八,春祭……只要是个节庆,底下的官员们就有一大堆的孝敬递上来。再加上平时托他们传话办事,这些司礼监太监们的

年收入也得有百万两。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硕鼠,必得杀一儆百!让后来者都胆寒心惊,震慑震慑他们,起码不要在他眼皮子底下做的太

过分。

朱厚熜扫了身后一眼,屋子里伺候的都是他从安陆带来的人,没什么好忌讳的,于是将那本册子丢回给夏言:“告诉刑部

,严处!明日大朝会,朕要看到他们的结果!”

事实证明,就算是被朱厚熜认为办事拖沓的明朝司法机构,也是能够雷厉风行的

三日后,因为皇帝说了,不要死缓,不能便宜了他们。秋后再处斩,岂不又让他们多活大半一年。说不定其间逢上什么喜

事,还要大赦天下,到时候谁还记得他们,倒让他们捡了漏。所以死刑的,除了那两个凌迟的,都是斩立决。

至于凌迟的那两个,倒是皇帝心软了。朱厚熜也算是文明社会的人了,对于凌迟这样血腥残忍的死刑,有一种本能的抵制

。所以他虽然气得要死,坚持要参观死刑过程好解解气,但是看着才刚刚剐了三四刀,人犯叫得他心里发慌,最后还是让

停止行刑,改成砍头了。所以这两个倒赚了一天,第四日上,才终于人头落地了。

杀了一批,还流了一批。侥幸贪污数目不够死刑的,都被朱厚熜判了长流。而且不是去云贵这样的,在朱厚熜看来四季温

和,气候很不错的地方,而是去了西北。去种树。

处置了了夏言列出来的那些大贪污犯们之后,朱厚熜很有一种想要矫枉过正的冲动。

他亲自又查了一遍账,因为数学还不错,不过用了三天就有了结果。他又揪出来了将近一百个他认为应该长流的。最终加

上撵出宫的,这次的肃清活动,紫禁城里基本上少了四分之一的非女性人口。

撵出宫的那些,在朱厚熜看来,可能还不如去种树的那些流放者。起码长流的还有口饭吃,这些撵出去的,基本上生活就

没有保障了。

当然,在账目上的被贪污的钱基本上也都追回的差不多了。损失率不到百分之二十,朱厚熜已经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了。

有钱的太监们大都在宫外有外宅,朱厚熜倒是狠狠地过了一把抄家的瘾。他总算是知道为什么雍正喜欢抄家了。

实在是气得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看着白花花的银钱从外面流进内库,这还不是赋税也不用自己出什么力气,等于

是白得的。虽然这钱本来就该是皇帝的内库的,可是,这钱流出去的时候,皇帝还不是他朱厚熜呢。他既没看着钱流出去

,却是亲眼看着钱流进来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这下内库里顿时满了,朱厚熜亲自检视了一遍,然后着人造好册子,就封上了库门。

整治这些贪污犯,还只是个开头。最初时,朱厚熜的本意是借着这个机会,装作实在怒不可遏,顺势废掉十二监还有那些

掌事太监们。只是拿到了夏言的报告,却是真的气坏了,一时气过头了,反倒忘记了初衷,着实狠狠地把内宫收拾了一顿

现在看着该死的死了,该撵的撵了,朱厚熜的气也顺了,就又想起来废除十二监的事情。

把张永和魏斌都杀掉了,黄锦在被朱厚熜训了一顿之后,就成为了司礼监新一任的掌印大太监,而他的同僚,一个同样是

伺候了朱厚熜十来年,从安陆跟过来的太监陈林,就成了秉笔大太监了。

他们跟着伺候了朱厚熜十多年,算是他最死忠的手下了,所以朱厚熜决定在最后再撤除他们俩的职务。当然了,因为司礼

监的存在能够使朱厚熜的工作更方便,所以他把司礼监排在最后一个解决的位置上,这也是很应当的。

十二监,不论怎么说,也还是掌管着皇帝日常生活中很多琐事的,不能全部都撤除。再者,宦官们在内宫,总要有个归置

,分属那一个部门,必须要明明白白的。

所以十二监的名称还是保留着,主要职务也没有改变,只是,没有以前掌管钱财政务的权力了。

财务的掌管,朱厚熜专门另立了会计局,让王守仁从户部拨过来六个算学茂才,专门管账,三班倒的制度,供应一整天皇

宫的需要。

而采买完全和账务分离,朱厚熜又设立了买办局,从宫里调了比较老实的太监,又让黄锦的徒弟,同样是朱厚熜从安陆带

来的一个小太监何锡铨做了他们的监工。买办太监今后就只有跑腿和讲价这两项简单的工作了,如果他们报上的账,会计

局觉得有问题,就可以不批,那么他们也就拿不到钱了。

虽然这样仍旧不可能完全避免贪污和浪费,但是相应来说,还是要好一些的。会计局是正常人,他们和太监们勾结的可能

性比太监之间相互勾结还是要小的。

对于那些奢侈品的采购,朱厚熜用守丧的借口减少了很多织锦珍珠宝石珍玩的采买。毕竟是用这个借口拒绝了选秀,现在

在穷奢极欲,就虚伪了。再者,朱厚熜自觉大老爷们儿,对于这些小东小西的不感兴趣。而且那些珍珠水晶之类的,上辈

子五六块钱就能买到一大堆,真是不稀罕了。他又不喜欢收藏,那些珍玩对他来说也没什么价值。

但是这些东西皇帝不用,后宫太后还是要用的。所以朱厚熜决定,要让各地织造局学会招标,尽量买便宜一点的东西。他

还有很多大计划需要很多钱,必须要节俭一点。

第十六章:谍报机构

整顿好宫廷之后,朱厚熜觉得自己的窝里算是干净了,心里也舒坦不少。

这时便已经是元月底了,蒋太后,朱厚熜的便宜妈蒋氏也快走到京城了,朱厚熜派了另一个从安陆跟来的心腹,现任钟鼓

司的大太监卢更去迎接。

等卢更走了,朱厚熜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可不只是北京皇宫里有太监,也不只是南京皇宫里还留着一部分太监——全国各

地,还有很多太监在外面驻守呢。

这不仅仅是指各军事基地的镇守太监们,还有那些监察盐矿,银矿,铜矿,金矿,煤矿,司理各地织造局,窑厂,代天子

巡视皇庄的太监们。

他们一个个也都守着一大块肥肉呢……能不贪么?估计也都不会怎么廉洁奉公吧?

贪污,在他们身上已经算是小事了。大事,应该算是掣司官肘,妨碍公务吧?

太监的文化水平让朱厚熜觉得根本就不能信任,他们的见识也很有限,但是又能够管制住驻守地的那些真正懂行的官员们

,他们的权力,在某些时候就不仅仅是让国家损失一点钱的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人命的损失。

特别是各地的镇守太监,如果个个都像英宗时候的王振一样,那大明朝基本上就可以关门大吉了。现在疆域周边可是不太

平的,西北的鞑靼时刻虎视眈眈。还有朱厚熜最忌惮的女真,那可是以后的清朝。

在战场上,基本上一点点的小误差都有可能造成国破家亡的结局。而这些没什么军事才能却偏偏能压将领们一头的太监们

,打起仗来,如果他们出昏招,听还是不听?如果他们要投降,降还是不降?如果他们要逃跑,跑还是不跑?

与其让将士们到时候为难,还不如现在就裁撤了镇守太监。

于是朱厚熜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驻守太监们都被召回了京城。等着他们的不是皇帝的犒赏,而是清查。

这么一查,又抓出来不少肥兜兜的大老鼠。朱厚熜大笔一挥,长流!

杀了倒是便宜他们了,这辈子你还没给祖国做过贡献呢。去大西北,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吧,也算是为自己赎罪了。

刑部和礼部都看到了皇帝这回的仁慈,也没再说什么。先前杀掉那十七个的时候,这些老家伙们没少唧唧歪歪,说什么帝

王不仁,刚刚改元就大肆杀戮。

只是王守仁却有些忧虑的找了上来。

为什么会有各地的驻守太监?最初的时候当然是因为有需要,宣德皇帝才排遣心腹太监去各地充当耳目。那时候各地藩王

心思都很活络,本来么,都是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对于皇位有一些肖想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皇帝可不愿意看到自家的叔伯

兄弟们眼巴巴的指望着自己屁股底下的这个位置,所以宣德皇帝就让自己的心腹太监们到藩王的封地去,监视他们。

后来发现这个法子还是很不错的,于是就推而广之了。凡是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都让太监们去看着,将领们怕他们有不

臣之心,或是被藩王们和蛮夷们收买,也让太监去监视着。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了。

东厂,西厂,锦衣卫,基本上也都是因为差不多的原因才出现的。皇帝猜疑大臣,需要耳目监察,需要有谍报机构,才会

觉得安心。

到了朱厚熜这里,当然这些顾虑仍然是存在的。虽然正德年间有几个自寻死路的藩王已经叛乱过了,但是还有十几二十个

王爷们在大好河山的各地盘踞着。朱厚熜自打继位,就已经看他们不顺眼了。当然这些王爷们也不怎么赞同朱厚熜,因为

他在来北京之前,同样也不过是个小小藩王。

而西藏新疆蒙古各地,也都还并没有被并入中国的版图之内,这些地方的王公贵族们,当然也会对于富饶壮丽的中原河山

有觊觎之心。他们的领地,和明朝的地盘比起来,基本上可以算是穷乡僻壤。这时候少数民族生产力也不怎么发达,很多

日常用品都是匮乏的。从宣宗的时候,互市也中断了,于是他们就只能依靠抢掠来维持了。

有边患,自然就需要驻军,而驻军总是由人组成的。不要说什么既然是大明的臣民就应该忠于朝廷和国家,人总是有不得

已的时候,也总会有自己的私心。背叛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不论是再怎么忠诚的人,也都有他的软肋,更不用说那些本

就不怎么忠诚的人了。

至于朝臣们,杨廷和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降伏不了他,他就很有可能废掉朱厚熜,另立新君。臣子无能,国君固然会

头疼;臣子太能干,那就尾大不掉了。只有时刻让他处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都被自己监视着,才能稍稍安心一

些。最后,基本上还是免不了杀掉了事,再寻找新的能臣,重复这样的循环,直到这个皇帝死掉。

朱厚熜才来京城不久,又是一直忙着和杨廷和作对,还顾不上将正德皇兄留下的间谍机构收编。而现在,他一时没想到,

撤掉了各地的耳目。王守仁却是想到了的,当然会难免担忧,这个谍报网络的建立也不是容易事,这么破坏掉了,会不会

有什么损伤。

朱厚熜顿时有些后悔了,怎么就忘记了这茬事?一时疏忽,结果现在整个国家布下的眼线基本上都被撤回来了。

那些矿上的,还有各织造局,窑厂的还好,并不是多么重要,有与没有都没什么差别,本来就是个让老太监们荣养的地方

而藩王封地上的,就算想起来,朱厚熜也是要撤了换上自己的心腹的。那些太监本来就不是他的人,又跟那些藩王们相处

了很久了,说不定已经日久生情,成了人家的人了,不可信。还是换上自己手下用过的,才让人觉得安心。

镇守太监,这就有些麻烦了。不是不相信这些将领们,只是,总是要以防万一。人品像袁崇焕那样的的确是有的,估计还

不算稀少。但是,也一定会有很多吴三桂那样的。或许他们不屑于和鞑靼们勾结,那边也的确并不能给他们什么太大的好

处,可是,不还有有钱有势的藩王们吗?如果真成了,那就是未来的皇帝,自家的前途也就大大的好啊。

除此之外,东厂西厂也被朱厚熜废了一多半。贪污腐败的,就这两个机构的比例高,可见后世这两处多背骂名不是无辜的

啊,整体素质就比较差。

朱厚熜因为上辈子的记忆,对于东厂西厂很反感,总觉得那是专门诬陷好人,拷打清官的地方。虽然现在已经知道并不全

是这样,可是整体上观感还是差的。所以当时裁撤流放砍头,东西两厂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可现在看来,这两处还是必须的。否则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皇帝,怎么辨别忠奸,又怎么管理国家?

幸好还有硕果仅存的锦衣卫……朱厚熜这时候很安慰的想起了因为是健全人机构而没有被自己廉政风暴波及到的锦衣卫机

构。这里虽然风头已经不像刚刚建立的时候,闻者丧胆,已经被东厂西厂压过一头了,但是,基本的能力还是有的,打听

个什么事情,不论是做间谍还是兼职杀手,都是轻而易举。

只是……现在还没有得用的人,能够把持住锦衣卫。朱厚熜虽然想用,但前提是这个机构要是忠于自己的。不是被握在自

己手心里的枪,再怎么有用也不能让人放心。

所以,现在就要开始选拔能够派去镇守的太监了。只是,他们手里的权力要收一收了。顶多也就是个耳目,不能变成绳子

,捆住了大明朝。

前后忙忙碌碌了许久,朱厚熜终于选定了各地的驻守太监。尽量都选熟悉一些的,看起来老实的。加上前些日子才杀了一

批不规矩的,送了一批过分的去种树,这些人就算不是真老实,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脖子有没有那么硬,自己的劳动力

有没有那么充沛。

现在朱厚熜倒是感谢杨廷和了,要不是他一手把持着朝政,和王守仁打着擂台,生怕自己抓到他一点儿不是,天天都敬业

的不得了,现在朱厚熜还真没这么多时间搞好谍报工作的安排。杨廷和实在是很能干啊,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这么精力充

沛的处理公务。朱厚熜决定一定要收服他,好好的为祖国再贡献几年。

锦衣卫的事情,却是不好解决的。朱厚熜这边的人,基本上都是文臣和太监,没有能派去锦衣卫的。再说了,锦衣卫名声

不好,比较起东厂西厂又不是那么威风有前途,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愿意去。能够和皇帝攀上,自然是所图不小,怎么会愿

意满足于锦衣卫?

所以这件事就这么耽搁下来了,朱厚熜虽然整日的想,但是也不能凭空想出来这么一个人,能够替他打理好锦衣卫。

于是朱厚熜叹气:如果自己不是在安陆长大的,该多好!这京城里,除了王守仁和杨廷和这两帮子文臣,他还真不认识几

个人。

一边黄锦听着他叹气,似乎有什么话想说。朱厚熜刚开始不想说话,也就没搭理他,可是见他长时间处于“有话想说又不

敢”的状态,觉得替他憋得慌,便侧了侧头:“黄锦,你有什么话要说么?那就说来听听。”

“是。”黄锦细声细气的应了一声,然后凑近了,说,“皇上,您还记得陆炳么?”

陆炳……朱厚熜想了一下也就想起来了,算是他的奶兄弟。

当年朱厚熜穿越过来的时候,这个身体也就只有一岁多一点,还没有断奶。平常看顾他的,喂他吃东西的,按规矩就是他

推书 20234-12-15 :爱很简单——诀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