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翎采掌握户部那么多年, 我就不行他没有什么东西留下,那些东西,如今已经没有人接手, 一旦谢继宁出头,宋党的那些散出去的人就自动会聚拢,以谢继宁为首,到那个时候,我们就麻烦了。”
何直见大家对自己重视谢继宁的情况感到不以为然,连忙解释自己的想法。
林庭方开口道:“你们查到什么了,都说说吧!”
调查的人就将自己调查的结果说了出来。
何直也没有想到,自己让人去了这么久,竟然只查出来这两点,关于谢家图书楼的情况,之前就在朝廷上说过了,再说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唯一能说道的只有女子书院,但是现在谢继宁都还没有入朝堂,说着这些没用。
林庭方感叹道:“此人将会是一个厉害之人,为了收买人心,竟然如此舍得,藏书任人观看,赚钱的方法都分出去,看来应当是一个爱名声的人,这些东西都留着,以后再用。”
“让人去接触刘家,被谢家压住,肯定会不甘心,还有谢继宁那赌钱被管教的族叔,也接触一下。”
林庭方一锤定音,将这件事放下,然后商量起了其他的事情。
永安帝的人则是调查之后就将档案上报,不是要紧的事情,下面的人也不会特意提醒,毕竟永安帝太忙。
永安帝再次记起来,还是因为和太子再一次吃到了佛跳墙,想起来问道:“去谢家调查的人回来了没有,怎么样。”
宋家人上位之后,除了朝廷上的监察部门之外,自己私下养了一批人专门做暗查,抓人的侍卫,名字叫做锦衣卫,由锦衣卫首领汪阳负责。
汪阳只听永安帝的,只对永安帝负责,这时候,听到永安帝的问话,连忙将调查的结果找出来,永安帝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谢家的情况,从谢家扎根到板桥到谢继宁出生,谢家发达,都有记载。
“调查的人是谁带队,叫来,我问问他们。”
汪阳连忙将人叫来,下去调查的带队的人名字叫做孙川,他们跟在传圣旨的太监的队伍后面,到达怀安县之后,孙川将人分成两队,一对去板桥谢家,另外一对在县城,调查赵怀瑜。
因为赵怀瑜是朝廷命官,而且马上就要升官,调查他的政绩是否作假才是重要的,孙川自己就亲自带队在县城,让几个下属去板桥,结果赵怀瑜的情况很好调查,账目清白,财政清楚。
虽然很多复杂的细节没办法调查,但是毫无疑问,怀安县的发展是真的,赵怀瑜将怀安县治理得很好。
反倒是板桥的人久久不归,孙川结束之后,自己亲自到板桥调查,才知道久久不归的原因。
“那谢家鳏寡孤独都有人孝养,他们建了一个养老院,不只是谢家,周边的几家都有,听说是谢案首带头建设的,有那没有人养的孤儿,也有族里负责养,叫做慈幼院。”
孙川小心翼翼的回答道,他在板桥也被板桥的几家的行为吓了一跳,这样的行为,只有那些传承已久的大户人家才会做的,没想到在偏远地方的小小的谢家竟然也这样做。
永安帝神色不动,接着问道:“还有呢?”
“谢家和刘家修建公园,人人都可以进入赏景,还修建图书楼,里面藏书上千,附近读书人蜂拥而至,都到谢家看书,只需要帮忙谢家抄写两本书,就可以自己抄写一本带走。”
“附近乡镇的百姓都纷纷养殖鸡鸭鹅,全部卖给谢家,谢家做成东西,卖出去。”
“谢家的作坊里面都是招收几族的百姓,百姓纷纷以进入谢家做事为荣。”
“哦,这些都是谢家的佃户吗?谢家是否圈地蓄奴。”
孙川更加紧张,汗水大颗大颗的滴下,永安帝语气不定,他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满意,但是一行人在谢家湾许久,都没有找出大的错误来。
低头说道:“回万岁爷的话,没有,谢家喜欢找周边的亲戚做事情,有庄仆,但是谢家只有两个庄子,而且庄仆都能吃饱穿暖。”
“还有就是谢案首逼迫谢家族里的女娃子读书,专门开办了一个女子书院,观一书院的很多夫子的家眷都在那里教学。”
永安帝沉默了很久,见孙川跪在地上,汗水已经湿透了背上,轻笑了一声,然后说道:“你亲自带人去,看看这刘方杰谢继宁师徒为人如何,是真的善良,还是所谋甚大。”
孙川磕头退下,太子不解,永安帝说道:“你有什么话就说,扭扭捏捏像什么样子。”
“父皇,那谢继宁不过是小小的一个秀才而已,天下之大,秀才千千万万,父皇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个秀才。”
“他可不是普通秀才,他是十岁秀才,还是案首,是怀安县那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的小三元。”
“重要的是,你看,才短短的几年,他竟然将一个乡里盘和了,谢家之前有什么,几代人一张纸就能记完,从他开始考试,谢家一步一步起来,财富翻了几十倍,你仔细看就知道,他牢牢的将谢家掌握,甚至其他几家都听他的。”
“他有他师父在后面指点。”皇太子不相信这么小的一个人,这么厉害。
“他师父刘方杰这个人我知道,治理能力是有的,但是生平最不喜欢商事,也不擅长商事。”
“倒是他这个徒弟,学会了刘方杰重农的一方面,也自己善于经营,将小小的板桥弄得如此繁华。”繁华到让见多识广的调查的人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记载关于板桥的庆祝灯会,河灯,还有美食。
太子点点头,心里对谢继宁这个人好奇了起来。
“他若是真的是心怀大义之人,就是将来你最好的帮手,他如今才十三岁,这样的天才,正适合为你所用。”永安帝苦口婆心的说道。
太子名叫宋锦炎,永安帝第六子,年方十四,是唯一存活的嫡子,本来上面还有一个嫡亲的大哥,但是没能养大。
皇后年纪大了才得了这个嫡子,永安帝在他三岁那年就将他立为太子,悉心教育,安排几个大儒教导,又安排重臣为其讲课,只希望他将来能担起宋家江山。
永安帝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这些安排也不瞒着他,仔细的给他讲解,宋锦炎心里则是暗下决定,要找机会会一会这个父皇夸奖不已的人。
“来人,拟旨,将今年的下去负责乡试的人员定下来,这谢继宁既然已经放出话来说今年参加乡试,就成全他,排左都御史杜宁去中省监考乡试,御史大夫赵方去……”
永安帝一气呵成,快速的将今年的乡试的考官们安排好出来,显然早就在心里打好腹稿了,下臣连忙将旨意拟出,然后送到前朝,让众臣安排出今年的乡试。
圣旨才颁布,顾启元就将消息传到怀安县,刘方杰知道朝廷下圣旨定下了杜宁,才放下心来,叫来谢继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之前我一直担心,如今明旨定下杜宁,我就放心了,杜宁此人是万岁的心腹,从万岁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着万岁了,万岁爷对他颇为信任,他为人正直,做事严谨,你的这场考试最公平公正不过了。”
“辛苦师父师兄为我操心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成败在此一举。”谢继宁不是不紧张的,毕竟是乡试,一贯自信的他也不免惶恐。
“你是院试第一,乡试应该是稳的,至于能不能得第一,听天由命罢了。”刘方杰心里遗憾,要是再给谢继宁几年的时间,谢继宁乡试第一名一定是稳的。
但是赵怀瑜升职,这是最好的将谢继宁暴露在天下人面前的机会,要是再等几年,谁也不知道下一任知县会是什么样的人,那样太冒险了。
“小师叔,你几位夫子都说了,你的文章老道,大家都教无可教了,需要自己努力了,区区乡试,定然不在话下。”
应文笑着说道,应文不参加这次乡试,一是因为他还在妻孝当中,二是他自己也感觉自己尚有不足之处,所以打算静下心来多学几年,张仁学再三思考,并且在长辈的劝阻下,选择再继续攻读。
倒是秦士方等几个老一点的秀才,参加这次考试,也和谢继宁有一个伴。
第135章
虽然才是第二次去中省, 但是谢继宁已经驾轻就熟了,陪考人员还是谢如方,刘方杰本来想要陪同, 但是谢继宁给拒绝了,毕竟这两年事情多,刘方杰明显苍老了很多,去中省路途遥远,一路奔波, 太过伤身。
“宁哥儿,你进来吧!外面风大。”青木青竹两个人劝不住谢继宁,只能谢如方来劝说。
相比起第一次的不适应,谢如方这次明显自在了很多, 因为是用的自家的船, 这次考试的人员众多,书院同样有夫子陪同,谢继宁都邀请到自家的船上。
谢继宁走进船舱, 只见船上的炉子里面在炖鱼汤,这是刚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鱼, 一路上谢如方闲着无聊,就自己钓鱼, 捞鱼, 自己给自己找乐子。
谢如方抬头见谢继宁走进来, 连忙说道:“我让青木去叫你, 你都不进来, 现在外面河风很大,你要是受寒了可怎么办。”
“爹,你太过杞人忧天, 现在是早秋,怎么会受寒呢。”谢继宁一边伸手接过谢如方递过来的鱼汤一边说道。
“爹,这鱼汤真好喝。”谢继宁喝到自家老爹做的鱼汤,颇为惊喜,鱼肉特别嫩,汤是奶白色的,可能是刚刚打捞的缘故,特别鲜美。
“这是你娘担心你在外面吃不好,特意教给我的,我送点去给夫子们去。”
一路上,谢如方换着花样的做出各种美食,吃得谢继宁都胖了,没有因为旅途劳累而感觉疲惫,也没有瘦。
到达省城之后,谢继宁告别了同行的众人,约好考试的前一天再见面,接着就闭门不出,专注学习了。
谢继宁作为之前的小三元,加上不久之前出了风头,朝廷有抵报,赵怀瑜这位已经下了明旨要升官而且是连升三级的人自然引人注意,这一月的抵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怀安县的发展,谢继宁这个名字自然在其中占据了篇幅,同样引人注意。
谢继宁还没有到省城,就已经有不少人在打探他了,虽然他的年纪还小,但是省城的各大赌坊在压今年的前三的时候,谢继宁也是一个注口,尽管赔率很高,他年纪太小,又才考上秀才,大家对他的信心不是很大。
等观一书院一行人到了之后,大家一打听,却发现谢继宁来了省城,但是却悄悄的隐藏起来,不出来社交,显然打算全力备战。
谢继宁之前同榜的第二名文景逸心中想要和谢继宁结交很久了,因此得知观一书院的人到来,谢继宁参加这场考试之后,就想和谢继宁结交一二,没想到,他想要投递拜访的帖子都没有地方投递。
谢继宁没有住客栈,而是租了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离贡院很近,价格自然不菲,但是环境清幽,虽然在贡院附近,却不喧闹。
“宁哥儿,咱们真的不请你书院的夫子们来一起吗?”谢如方见一到省城两拨人就分开了,夫子们都没有说什么,谢继宁直接就找了中人,高价租住了一个院子,非常不解。
谢继宁不愿意和谢如方说自己的担忧,便哄道:“师父早就安排好了,要我闭门好好的学习,不要出去玩。”
刘方杰的确安排好了,之前就和夫子们沟通好,等到了省城之后,让谢继宁自己安排自己,师徒两人都知道,对于那些不想谢继宁出头的人来说,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让谢继宁考不成试。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是不敢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索性谢如方对刘方杰很是尊重,听谢继宁说了是刘方杰的安排,就不再多问,任凭谢继宁将自己藏起来,只静静的等待乡试的到来。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1)。
乡试考过之后,就是举人,举人可以步入官场了,所以乡试参考人员很多,很多多年的老秀才,都一直考,考上举人,才是真正的改换门庭。
考试考三场,每次考三天,但是因为人数多,检验身份需要时间,所以都是提前一天的下午进入考场。
所以八月初八这天,谢继宁提上装考试用品的箱子,排队等待入场,谢继宁终于出现,搭话的人不少,很多陌生的人都纷纷上前自我介绍,将贡院门口都堵塞了。
终于排队排到谢继宁的时候,谢继宁将自己的考箱放在一边,然后往旁边看去,谢如方提着一个箱子来将谢继宁的箱子换走。
秦士文担心的问道:“继宁,怎么了。”
谢继宁笑笑说道:“没事儿,我之前拿错箱子了,这个里面的笔墨才是我常用的。”
秦士文并不相信这样的说法,但是见小吏都已经检查到谢继宁了,就压下心里的担心,既然谢继宁准备有多余的用品,就证明他早就有防心,只等之后再问就是了。
谢继宁提着箱子走进贡院,门外的谢如方却在谢继宁的箱子里面发现了小抄,和刘来福对视一眼,感到恐惧,大盛王朝的科举制度很完善,一层层的考上去,都是依靠真才实学,相对于的,对于考场舞弊行为是零容忍。
谢继宁的箱子里面有这样的东西,进门肯定会被查到,一旦被查,谢继宁之前的成绩就都作废了。
之前谢继宁让准备了三个箱子,谢如方还不太明白,此时见到这样的场景,谢如方才庆幸谢继宁聪明,考虑周到。
这只是贡院门口一个小小的骚动,但是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杜宁却知道了这件事,杜宁是永安帝的心腹,自然知道永安帝派遣自己来中省是为什么事情,所以一早就让人注意谢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