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掠水惊鸿[下]

作者:  录入:12-27

他的手沾满鲜血,他就用这只沾血的手轻抚上了宣德的脸颊,那样的缓慢,那样的爱惜珍重。他脸上依然带着微笑,声音微弱但异常清晰地说:"皇上,对不起,除此之外,我不知该如何补偿你......"
"我不要你这样报偿!你给我活下去,听见没有!"席卷而来的恐惧让宣德彻底崩溃,这个人刚才还抱着他说"我爱你",他们约定的三十年......宣德咆哮着,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泪水打在柳云若胸口的血迹上,融入其中,消失不见。
柳云若的眼神迷离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清明,他轻轻摇头:"我太累了,皇上,今世我欠你的,来世,来世吧,我去找你,好好爱你,一定,一定好好爱你......"他的声音渐渐凌乱模糊,很多话他来不及说了,他对他的珍惜和渴望,深情与歉疚,只是他们真得到了分别的时候,一点办法也没有。
那么便期盼来世吧,期盼来世能够再遇到他,每天早上醒来,能握住他的手,他轻轻地叹了口气,缓缓闭上眼睛,他的脸像一片白雪茫茫的大地。
宣德全身颤抖,他就要死了......如果这个人死了,他该怎么办?他在那一刻无法想象,对柳云若的爱早就如同长长的丝线,束缚住了他的灵魂。
屋内的亮光忽然摇晃了一下,那盏灯骤然熄灭,只剩下浓重的黑暗与绝望。宣德一把抱起柳云若,向着门外跑去,脚步踉跄,像是背后有无数的鬼怪在追赶他。
赶过来的杨荣于谦黄俨等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皇帝抱着胸口染血的柳云若,在寝宫里毫无方向地奔跑,一边跑一边声嘶力竭地大喊:"来人!传太医!传太医!"柳云若静静地躺在宣德的怀中,长发垂落,在风中飘动,千丝万缕,仿佛牵绊着许许多多的感情,却又柔软得什么也挽不住。
他们轻轻打了个哆嗦,夜色凉如水,他们都觉得渗入骨髓的寒冷。

四十、短兵相接(1)
柳云若没有死,因为宣德的一个回夺,剑刺偏了,离心脏只有一寸。宣德明白柳云若把剑插入胸膛时是何等的决绝。
柳云若性命无碍,宣德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处理最紧迫的问题,两个藩王同时起兵叛乱,郑王直逼北京,朱高煦叛军直指济南,这是自己回京必经之路。自己回不了京城,张辅手上没有兵符,北京就成了空城,北京一丢,太后太子落入他人之手,自己孤悬在外,就算不让位,天下人也不会再承认他这个皇帝。宣德明白今日他所面临的危机,要远比当初即位时更严峻。
天时地利把握如此之好,够准,够狠,不愧是当初汉王手下第一谋士。眼睛看着地图,宣德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逐渐缩小,收紧,变冷,是他把他逼迫到这样的地步,他问自己是否还能够再相信什么。
宣德端起桌上的浓茶抿了一口,已经凉了,稍一蹙眉顺手泼在地下,黄俨忙上前给他斟了杯新的。他抬起头,已经是一日一夜不眠了,却还看不出丝毫倦怠之色,双眼散发着冷厉的光。几个大臣和他一对眼神,都不由自主低下头去,同时又觉得安心,国难当头最怕的就是皇帝先乱了阵脚,宣德如此镇静,大有乃祖之风。
宣德十指交握,看着几个近臣,淡淡道:"说吧,众位爱卿都有什么主意。"
杨荣道:"倘若古北口的兵力不能动,京城能够调动的兵马不过一万左右,张辅怕是难以支撑,需速调各省兵马救援京师。"
宣德先摇头:"不行,西南兵马鞭长莫及,调动需要时日。而山西河南的兵马尤其不能动,瞻飐和朱高煦一起兵,晋王宁王等人必然蠢蠢欲动,他们之所以还在观望,一来是朝廷和叛军胜负未分,二来也是因为诸省均有兵马钳制。所以要传旨山西河南各路扼守总兵,几个藩王没有朕的旨意,不许擅离封地一步,有违抗者,就地擒拿!"
南京兵部尚书周瑞心情沉重,低声道:"那只有安徽一省的兵马可以调动了,只怕......"
"怕什么?"宣德冷笑一声,"朕即位之后数次加强凤阳防卫,凤阳现有七个卫的兵马,够不够与朱高煦一决高下?"
几个大臣猛然抬头,吃惊地望着这位还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皇帝,他们约略都风闻过皇帝加强凤阳防卫的事,但连杨荣和周瑞都不知道凤阳已经五万兵马。看来宣德早已防备到几个藩王可能会出事,凤阳向北可拱卫畿辅向南可支援南京,他们也不得不佩服宣德的心机深沉。
唯有巡抚曾宪成面露难色,吞吞吐吐道:"皇上,纵有兵马,可是粮饷从何而出?江南从去年起两次蠲免粮税,这一番地震大灾,更是将库中钱粮耗尽......"
宣德面色一沉,他知道曾宪成还有没说出口的。自己南巡,江南为了接驾花的钱怕也近千万,已经是寅吃卯粮,现在陡然要供给五万将士的粮饷,实在太过困难。他站起来在室内踱着步子,于谦忽然踏前一步:"臣有办法!"
宣德回头,目光炯炯凝望着这个新上任的兵部侍郎,喝道:"讲!"
于谦神色镇定,朗声道:"皇上,两次蠲免钱粮,致使库中无钱,但也是好事,钱在百姓手中!江南多富户,虽有地震天灾,但朝廷花大力气赈济,百姓元气未伤,可由皇上亲自出公告,向江南乡绅借贷,何愁百万之数!"
周瑞皱眉道:"主意倒是不错,但藩王叛乱的消息不日就将传开,百姓必定惊惧混乱,民心浮动之下,只怕乡绅们不会愿意捐助。"
宣德仰天"哈"得一笑,道:"笑话,朱高煦等人不过蚍蜉撼树,至于就动摇民心?于谦之计可行!杨荣,替朕写下借据,凡是捐助军费的,待朕平定叛乱后以三分利归还,再免三年粮税。朱高煦他们不是占了天时地利么,朕就占人和一条!朕就不信,在天下人眼中,朕会不如朱高煦!"
宣德最后那句话说得掷地有声,他负手望天,凛然而立,冰冷的眼眸散发而出的,是绝对的,不可一世的王者霸气。这样的自信,这样的豪迈,似乎拥有扭转乾坤的力量,让原来心情惶惶的大臣们都感到无比的安心。
只是他们都看不到,在宣德的内心深处,正被嫉恨的荆棘缠绕,滴下血来。冥冥之中似乎是朱高煦嘲讽的笑容,就算你得了天下民心又怎样?那个人的心是属于我的,你永远也得不着,得不着......
几个人正在商议,一个太监湿淋淋跑着进来,捧上一封火漆文书,说道:"皇上,京城八百里加急送来大将军张辅的奏折,还有皇太后的亲笔书信!"
听说是京师的军情,宣德拆信的手指都有些抖,他先看张辅的奏折,看着看着,慢慢地坐回了椅子,脸上没有表情,只是左手紧紧地握拳。
几个大臣不知张辅写了些什么,面面相觑,只听见外边淅淅沥沥的雨声。杨荣终于忍不住小心翼翼问道:"皇上,京师情况如何?"
宣德缓缓抬头,声音有些低沉:"赵王趁宴会之际囚禁了山西总兵,为郑王叛军打开城门,保定知府集三千兵马抵挡,全军覆没......"
几个大臣像挨了闷棍似的,都懵了,保定距离北京不过百里,为京师门户,现在业已丢失,北京真成了兵临城下的局面!
阳武侯薛禄忍耐不住,大步上前拱手道:"皇上,刀以及颈,臣愿意提凤阳兵马救援京师!"
宣德猛然站了起来,咬牙道:"不行--!"
薛禄急道:"皇上,再不救援京师,就来不及了!"
宣德没有答话,他负着手,在屋里大步走来走去,步履带着风声,长袍刷刷地响。
杨荣心中有些恍惚,他忽然想起来,当初陪着成祖打靖难之役,在战局最艰难的时刻,成祖也是这样负着手在营帐里走来走去,晃得他眼花。都说高煦像成祖,现在宣德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和当年的朱棣一模一样!
他知道这位青年皇帝在被一干至亲之人背叛,被逼到绝境的时候,也终于走上了他祖父的老路,为了争夺江山权力,而摒弃了最后的一丝亲情。杨荣说不清是欣慰还是心酸。
他还在感慨的时候,宣德已经猛然转身,看定几个大臣,神情镇定道:"原先的计划不能变,这支兵马还是赴山东与朱高煦决战。他们这是围点打援,就是要骗朕千里奔袭去救援京师,到时候朱高煦尾随而至,而郑王掉头,朕一支孤军立时就成了腹背受敌的局面!郑王围困京师不过是诱饵,他们真正的兵力在朱高煦那里,拿下朱高煦,郑王独力难支,必然归降!"
于谦与杨荣一对眼色,也知道宣德说的是实情。只是倘若山东一战不能速战速决,打成胶着的局面,丢了北京,宣德不败也败了,这样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役,谁都没有把握。
他们还在犹豫,宣德已沉声命令:"杨荣拟旨,回复张辅,让他一切机宜请示皇太后,朕封他为英国公,他给朕守住北京一日,这公爵一位朕许他的子孙承袭一世!朕再赐他免死铁券,即使北京守不住,他只要能保皇太后和太子无恙,他依然是大明功臣!"
杨荣忙去铺纸写旨意,宣德才想起来还没有看母亲的书信,打开薄薄的信纸,只有几个字:勿以我为念。熟悉的字迹显示出写信人的心情沉稳平静。
宣德暗叫一声:"母后!"心头腾起一个滚热的浪头,差点儿滴下泪来。他却深吸一口气将泪硬逼了回去,他知道现在不能哭,不能示弱,他是皇帝,他的江山,他的一切,要靠自己的力量夺回来!他所受的伤害,要让这些人连本带利地归还!

四十、短兵相接(2)
孟老夫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真是有道理,宣德亲自宴请江南的乡绅借军费,结果好得出乎原先的预料。
所谓天下财赋半出江南,永乐年间成祖在安南和瓦剌同时用兵,军费粮草都靠江南源源不绝输送,宣德即位后停了这两个战场,江南百姓都大感轻松。再加上因为皇帝即位、贵妃生子、立太子三件事,连续三年减税,百姓都有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现在皇帝亲自开出宴席来,众乡绅依然是受宠若惊,席间宣德轮番敬酒,和他们聊着风土人情,亲切和蔼地如同家人,这些人早为他的气度折服,原先笼罩在心中的恐慌和阴翳烟消云散。即使还不了解北方的战局,也觉得皇帝必然能平定叛乱。
宣德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利息高不说,还能免三年粮税,但凡家中有钱的人都心痒难挠,唯恐轮不到自己,有的甚至当席就让人跑回家去拿银票。仅仅一顿饭的功夫,捐资的数额已经达到了六百多万两白银,几十万石的大米,就算要打一年的仗也尽够用了。
杨荣一边记下捐资人的姓名,捐资的数额,一边听着宣德在酒席上谈笑风生,从那爽朗愉悦的的笑声里,这些乡绅们怎么也想不到,两天之前他还在雨夜里泪流满面,一天之前他接到叛军兵临城下的战报。爱人的背叛和可能失去皇位的危机,两日两夜来不眠不休的疲倦,被隐藏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杨荣望望这个自己一手教出来的学生,心想劫难真是最好的教材,宣德经这么一役,比跟他们读十年的书还有用--这个皇帝,算是成才了。
从酒楼上出来的宣德身上出了一层薄汗,被风一吹竟泛起一股寒意,轻轻吐了口气,抚了下肩,早就预备着的黄俨忙把一件披风给他披上。他望向远处的码头,一车车捐赠来的粮食正在装船,准备运往凤阳,昨日薛禄已经先赴凤阳整顿军务,军费筹来的如此容易,那么到凤阳一两日内就能提军北上与朱高煦决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只是现在他连醉的时间都没有,万千机宜等着他决断,大明江山的命运系于他一身。
点点渔火闪烁着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如同在一江秋水上洒落的星辰。他忽然想起那天和柳云若一起坐船回宫的情景,他们相拥而立,身子随着流水温柔的起伏,甜蜜的气味,温暖的亲吻。
这就是皇帝的生活,昨天还在吟风弄月,一个转身就是金戈铁马,上一个时辰还高高在上受万民膜拜,下一个时辰可能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比戏上唱的还要荒唐热闹,老百姓们都跪在他脚下,仰视的目光中自然看不到他的疲惫与苦痛。
但他似是认命,或者是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终于不再沉溺于小孩儿过家家的感情,他这一两日来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坚强,要果断,他已失去了爱,不能连权力也失去。疲惫和绝望到了极致也就成了麻木,他觉得自己已无坚不摧,不管再遇到何种打击,都不会再感到恐惧和痛楚。
他轻声问杨荣:"先生,朕是不是非杀柳云若不可了?"
杨荣眉头一皱,他满心怕的就是皇帝这次再袒护柳云若,但那天他亲眼见识了皇帝的失态,知道柳云若对宣德而言绝不是普通的宠嬖,模棱两可地说:"偷用玉玺的事情还没查清,臣难下论断。"
宣德摇摇头:"不必查,他都认了--"
他话一出口杨荣和黄俨都是浑身一颤,但反应不同,杨荣是松了口气,黄俨却是心中一痛。宣德对内阁大臣亲口承认了柳云若的罪行,便是表明了态度不会再袒护,柳云若这一次真的是必死无疑了。唯一让他们不明白的是,皇帝身边的一个男宠,为什么铁了心连性命都不顾去帮一个失势的王爷?是爱,还是国士之节?可一个宦官佞幸,又算什么国士了?理学名士杨荣摇了摇头无法理解
他劝宣德:"皇上,不管是什么罪,都要等平定叛军后回京下司法决议,就算要杀,也要明正典刑。不如将柳云若羁押在南京,待圣驾返京后再送入北京审讯。"杨荣对杀不杀柳云若倒无所谓,只是这人留在皇帝身边是个隐患,现在国难当头,可不能再让皇帝为了感情纠缠不清。
宣德自然明白杨荣的弦外之音,冷冷一笑:"先生还是对朕不放心啊!朕再怎么昏庸,也不会因一个太监误了军国大事,先生用得着怕他?就带着他,上山东!朕要让他亲眼看见朕怎样荡平叛军,怎样将朱高煦鼎煮油烹,挫骨扬灰!"
他的瞳仁在夜雾中幽幽闪烁,最后一句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声音虽然不大,其中的恨意却让杨荣禁不住打个哆嗦。他觉得宣德的的恨不是磊落坦荡的帝王对叛逆的憎恶,更像是小孩子在赌气,这样一场黎庶的浩劫,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和朱高煦争夺男宠......
杨荣连忙拂了下额头,想赶走这个不敬的念头,他现在只后悔,当初柳云若勾结赵王案发的时候,内阁应该和刑部联手,一口气硬到底让皇帝除掉这个妖孽。现在眼看着皇帝在一场离经叛道的孽缘中沉沦越来越深,只怕回京之后,仍然无法将柳云若置之国法!但是现在他没法劝,一来时机不对,不能再让皇帝为了感情分心,二来是他清楚地感到,这个皇帝已经成长起来,他的心智和能力,都不再是他们能够左右的,他心里隐约升起"廉颇老矣"的悲哀。
现在唯一能希望的,是皇帝不要再陷入个人的感情纠葛中,若让后世记一笔这场战争的契机竟然是因为一个男宠,那宣德的名声真连周幽王都不如了。
粮饷预备完毕的第二天宣德就北上凤阳,在凤阳誓师犒军。宣德将六百万两银子一半留下军用,一半一次性发作军饷,每个军士得了五十两--真比阵亡的抚恤还丰厚。
凤阳的五万将士是宣德从即位初就开始训练的,有两卫还是从天策卫里拨出来,当年跟成祖上过瓦剌战场,每个营都有火枪大炮,端的是装备精良的虎狼之师。他们在凤阳苦训了三年都没用武之地,正寂寞呢,现在看着皇帝一身铠甲威风凛凛走过校场,说是给他们升官发财立功名的机会,又是重赏之下,激得满校场上万的兵都炸了窝,高呼着要跟皇上杀上山东,似乎荡平叛军是小菜一碟。
宣德对众将士高昂的士气很满意,他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嫌水路慢,干脆走旱路直扑济南--济南已是在高煦大军的围困下支持两日了。
因为巡抚叛变,山东各道官员有的投降有的自尽,再加上高煦英勇善战的威名在军中仍有较大的影响,有人甚至传言高煦机变不测,用兵如神,众多官员都采取观望态度,高煦一路毫无阻碍杀到济南。谁知济南总兵郭登却是誓死不肯降敌,皇帝的旨意还不到,他就自己打开官仓犒军,学政曹鼐自请为监军,两人组织三千军士,还有一千多民兵抵挡叛军,连曹鼐的老母夫人都亲自上城给将士们送饭,虽是困守危城,却也挡住了高煦洪水一样的攻击。

推书 20234-12-27 :千重门----早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