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仕途一场梦----阑[下]

作者:  录入:12-26

不听还好。一听朱放差点没从床上摔下来。
大家都知道,叱干黎是带了三千步骑静悄悄去了金墉的,照道理也该静悄悄地,趁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夜袭金墉,杀杀人放放火。但是,叱干黎没有这么做。他带着三千人在金墉北面,先叮叮咣咣安营扎寨,那声音响得不像三千人,简直比三万人还闹腾。接着,叱干黎又组织了敢死队,上金墉那儿探敌情。
敢死队人不多,也就一百来人,敢死队队长,正是叱干黎本人。
叱干敢死队当天就出发,不走正路走偏路,探侧翼,专找没有周彦恺的地方晃荡。趁他们通报周彦恺,您的叱干黎来了,叱干机动敢死队又打了个时间差,在正门处快速逛了一圈,才打道回营。
叱干黎大摇大晃从凉军士兵眼皮底下走过,架势比明星还明星,那么欠抽,怎么会没人对他放冷箭?难道叱干黎副业是算命的,掐指一算,今日出门大吉?
叱干黎会不会算命,某不太清楚。但他会算人那是肯定的。他算得就是周彦恺的手下们。周彦恺说过什么?他说,要亲自手刃叱干黎。之前我们说过这是句极为"深情"的话。"深情"关键在"亲手"。此话可以这样理解:叱干黎是我的人,你们谁都不能动手!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A君和B君有着深刻且意味深长的敌对关系,两人势不两立,见面就动刀,恨不得把对方咬死。接着C君出现,他的身份十有八九是B君的同伴,且同样看A君不顺眼。当C君痛扁A君至即将死亡时,B君必出现,十有十,会突然倒戈向A君伸出援手,将C君捅穿,最后还要说句:他(指A君)是我的猎物!
试问,哪个小兵愿意做被捅穿的C君?哪个小兵敢动将军大人的男人?
没有。
叱干黎就在周彦恺这般体贴的关照下,在别人的地盘上,毫不客气地观光了一回。他此行目的有二。其一,刺探敌情。其二,告知周彦恺,自己已经来了。
叱干黎来得那么嚣张,一点没把周彦恺放在眼里,一向比较沉着冷静的周彦恺彻底怒了!而叱干黎要的就是这效果,怒吧,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
二日后,叱干黎领着自己人马直接向金墉出手了。
异常愤怒的周彦恺决定与叱干黎在金墉进行最终对决。过于激动的人通常都容易犯错误,周彦恺也不例外。他犯的第一个错误,出城迎战。朱放曾在魏国军事会议上明确指出,汉人"善守城",当时没说下去,来个续的话,多半是"不善野战",起码比起魏军的步骑,水平相差不是一点点。周彦恺出城迎敌,放弃了自己的长处,将短处与他人长处相交,这是他错误的第一步。
错误的第二步,周彦恺太过关注叱干黎。开战前,得知叱干黎率兵进入河阳,凉军方面便增派四支精锐小队前往金墉增援。周彦恺将这些精锐一同参合进大战,只为与叱干黎分个高下。于是战场上出现最奇妙的场景就是,叱干黎在前面跑,周彦恺跟在他屁股后面追,一点也不嫌吃力。
周彦恺眼里只有叱干黎,正追得欢,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突然冒出个燕汾,硬生生横插一杠。直接把凉军插进阎王殿里去。
话说叱干同学从小不学孔子,他信奉,打仗不能讲道义。但他倒没忘了燕汾,燕汾在虎牢外不容易,没打什么胜仗,心情一定不好,就让他来金墉串个门,改善心情。于是私下和燕将军进行了沟通。燕汾毫不犹豫,痛快答应。
他的计划中不能失误的是,决不能让周彦恺注意到后方变动。好在叱干黎魅力无限,彻底吸引住了周彦恺,甚至让他全然忘记了在虎牢外吃了不少败仗的魏军前锋(虎牢离金墉还真算不上远)。周彦恺想和叱干黎单挑,也没询问对方愿不愿意,其实人家根本对你没意思。所以,打败仗在所难免。以后记得要做好前期工作,可惜周彦恺已经没有机会了。
虽然周彦恺打了败仗,不过他是块硬骨头,拒不投降,也不逃跑,最终,战死沙场。周彦恺同志的忠贞英勇形象鼓舞了之后的凉国将领们,接下来魏军所遇到的凉方将领,将一个比一个难对付。



第十七章(上)
侵略别人终究不是件光彩的事,它导致的直接结果--报应。老天报应你是防不胜防,人报应你也一样。
由于魏军已经拿下金墉,随即占领了洛阳。拓跋义那个开心,用他的话说,人顺起来,真是挡也挡不住。既然老天给了那么好的运气,不好好享用一番太对不起自个儿,皇帝决定修改进攻路线,西边那个潼关朕也看中了,一块儿端了吧。
这次拓跋义没有询问"生病"的朱放,直接下令,亲征潼关。
得到消息的朱放,急得跳脚,他心中大骂拓跋义简直找死。看中潼关,就能直接要了?你当是买房子,说要就要?
潼关是什么地方?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地势险要。想当年,朱放和秦军耗了多日,损失诸多军兵,才抢来了的潼关,拓跋义你准备拿什么去换。说你没军事才能,还真没冤枉你。
朱放婉转地向拓跋义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不想,拓跋义非但没着急,还很不以为意。拓跋义的意思基本如下:朕知道,凉国的前大将军朱放十分厉害,其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当年,朱大将军刚到黄河,就把朕在河南唯一的休闲地--滑台,自说自话地划进凉的版图。(滑台本是魏的土地,在伐秦战中,受了鱼秧之灾。故,如今魏重夺滑台,算是坚持领土完整?)他一路打到洛阳,直到抵达潼关,才遭遇了阻碍,几日攻关难入。潼关难攻自然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朱放当时面对的除了秦兵,还有魏军,这就加重了破关的难度。(实事是朱放根本没把魏军放在眼里,一个却月阵就把拓跋义打发了。详见第一章)正因凉军当初花费多日才破关入内,才让方卿感到潼关易守难攻,是块啃不了了的硬石头。
再看今日凉国将领,一遇到我魏军逃得逃、跑得跑,除了一个毛瑞有些胆识、一个周彦恺有些骨气,其他简直是不堪一击,凉军的英勇已经成为历史。
朕怕朱将军这个刺头(吃过他的亏),但不怕这些虾兵蟹将。
更何况......
拓跋义别有深意地望向朱放,说道:如今,朕有你......
朱放被他看的汗毛凛凛,不过他总算明白皇帝的意思了,拓跋义是打算用他去换潼关。或许皇帝坚信,当初朱放能为凉拿下潼关,今日也能为自己夺下潼关。何况二次作业,应该更有经验。此时再看拓跋义那在烛火下忽明忽暗的面庞、似有非无的笑容,朱放猛然意识到,这个皇帝可能并不傻。
突如其来的一场雪灾。
这个正月的天特别寒冷,路旁都是堆积的雪,肆虐的风夹杂着雪,依旧源源不断落下,在行路人的军甲上披上一层白纱。
"已至何地?"拓跋义问道。
"已是潼关外二十里处。"朱放策马上前回到。
拓跋义向西远眺,白雪皑皑,已近潼关东城的关门--雄关。
清朝淡文远曾有诗赞雄关:
秦山洪水一关横,
雄视中天障帝京。
但得一夫当关隘,
丸泥莫漫觑严城。
从诗最后两句便可知,要破雄关绝非易事。雄关地势异常艰险,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再向前过于冒险,拓跋义决定在此扎营。
顶风冒雪,走了几日的将士们十分疲倦,听到可以扎营休息,自然非常高兴,卖力地做好所有工作后,魏军就在这险要的地方,暂时安顿了下来。
拓跋义本想,面对强大的魏军,凉军方面占借着地理优势必定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不料守关的凉国将领胡青勘居然很有创意地在战前搞了回夜袭。
当凉国夜袭小分队进入魏营时,魏军毫无准备,处在边缘地带的魏军,还没起床脑袋就先飞了。虽说在死亡的刀箭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实上,还是地域差别的,起码魏营里面的将士们还有机会抗争一番,不至于死得过于窝囊。
从人数上看,凉军夜袭小分队不占优势。领队的将领智商正常,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带的这些人马可以搞定皇帝亲征的部队,他的任务或许只是给魏军一次人员消耗的打击。只要达到目的,便不留恋,坚决走人。
可是,他们今夜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他们得到了一个与魏国皇帝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外面喊杀声震天,拓跋义霎时就清醒了,虽然他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状况,但依旧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问道:"凉军袭营?"
是啊!要不晚上都不睡觉,乱喊个啥?
别说,拓跋义真是个负责任的皇帝,得到凉军突袭的汇报后,连衣服都没穿整齐就立即出营,击鼓集兵,亲自指挥作战。魏国皇帝素有良好的亲征传统,虽然拓跋义不如他老爸也不如他儿子那样能征善战,但摆平这种小场面的突袭战,对他来说是绰绰有余。他立即下令调整队形,对凉军进行反攻。当时,魏军由于受了刺激士气不振,拓跋义又一次发挥魏皇帝另一优良传统--勇为领头羊。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招确实极大地鼓舞了士卒,整个魏军部队顿时气势难挡。
魏军对付凉军夜袭小分队,所遵循的原则不是你打哪儿来将你打回哪去,而是要你有来无回。
没想到凉军不但夜袭的能耐厉害,逃跑的功夫更是一流,一转眼除了被打死的,其余的基本上连影子都找不到。拓跋义怎么会让他们就这么跑了,不行,给我追!
当时跟着拓跋义的除了士卒们,还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朱放,这人大家都熟悉,不用多说了。另一位是司徒健,此人是留守在拓跋义身边,并兼领兵重任的高级将领。
朱放不支持再追,他信奉"穷寇莫追",不过他的部分理论最近都被拓跋义有意无意的忽视,讨了个没趣,只得继续跟着。
雪始终没有停止过,拓跋义一行沿着雪地中的脚印前行,道路实在不好走,不但狭窄且滑脚,若是不小心从道旁滑落下谷去,估计就要提前见阎王了。在又斩杀了多名凉军将士后,拓跋义终于接受了朱放的提议,下令回营。
正在拓跋义策马转身之际,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数支冷箭齐射向拓跋义,拓跋义即使看见,要躲也已经来不及了。此时一道人影快马上前,举刀为他挥去致命之箭,正是朱放。
可能是朱放文官做久了,平日疏于练武,或者他本就没说谎自己的确"六艺"不精。总之在他努力振臂挥箭后,仍没能改变其中两支箭的走势,一支刺中自己腿部,另一支则插在了皇帝战马的屁股上。
躲藏的凉军残余很容易解决,实际是,事发后司徒健立即下令抓捕凶手,凉军很快被搜索出,当场处决。至于刺中朱放的箭,虽然令朱放狠狠地疼了一把,但也不算碍事,回去后找个郎中看看,敷个药,再在床上装几天死人,也就没事了。
偏偏是那匹马此时惹了大祸。
朱放挨了疼知道忍,但马不懂,中了箭的战马撒丫子狂奔,它一定不知道坐在上面的那个人是皇帝。
旁边的将领们顿时就慌了,手脚快的,立刻上前去追,又是朱放。反映稍微慢点的,顿了几秒钟也跟了上去,即司徒健。皇帝要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出了事,那还得了吗,脑袋还想要吗?当时情况下,他们估计还不及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出于本能反应,首先策马救皇帝。朱放凭着几秒钟的领先优势,彻底地表现了下,司马健可就来不及表现了。
不过,在某看来,这种玩命的表现还是不要踊跃参与的好。司徒健一路快马而来,脸庞遭受肆虐的风洗礼,眼前是碎末般的雪花扰乱了他的视线,当他赶到崎岖的弯道上,终于看清了前方的情况。
方闻竺拉住了皇帝手,正当他快成功将拓跋义拉回自己战马上时,出了意外。发狂的马失了平衡,从道上摔落下谷。突然少了支撑的拓跋义抗拒不了地心引力,不可避免地也往下掉,而紧紧拽住他的方闻竺臂力明显不够,被皇帝牵连一块落下。司徒健距离他们尚远,来不及施上援手,只有痛苦地看着他俩的身形在山谷中渐变渐小。
电视剧通常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将军司徒健因自己来迟了一步,痛不欲生地朝着拓跋义他们消失的方向大喊:"皇--上--"随后,山谷共鸣,产生回音壁效果,"皇上皇上皇--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这里出了事。
再看司徒健是怎样做的。他的反应还是冷静的,即使他非常紧张、非常害怕,但事情既然到了这步,也无可挽回,必须立即封锁皇帝坠谷的消息。要知道,现在还在整个魏军仍在大战中,如果此时出现皇帝失踪(死亡)的消息,军心动荡,凉军趁乱大举攻击,魏军必定惨败。
在封锁消息这项工作中,司徒健完成得相当不错,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竟没有走漏一点风声。另外,寻找皇帝下落的工作也从当晚开始,在司徒将军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始终进展缓慢。
这是有原因的。从明成祖朱棣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个案中,可以看出,找一个失踪的皇帝确实太花精力与时间,因为它存在个决定性的障碍,即必须是暗中进行。如果这个皇帝故意躲着不让你找,那难度就更高了(仍然是建文帝的案例)。好在,拓跋义如今急切渴望得到援助,因而魏军最终还是在事态没有恶化前,找到了他。



第十七章(下)
朱放与拓跋义一同落入山谷时,不似普通人那么惊慌。他特别从容,甚至想:能与青山长卧、与皇帝同眠,那是多么完美的人生句点。
魏国史书或许会为他记载下这样番话:方闻竺,年三十有五,性闲淡。尚书仆射,抚军将军。仁宗时,从驾南征,救仁宗而卒,赠大将军。
基本上,朱放也就算光荣的出生,光荣的死,死后被追加为烈士。
可是,老天决定了朱放不是短命人。
朱放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山洞里,腿上的伤已经被处理过,他小心翼翼动了动身体,庆幸地发现自己除了某些地方有些疼外,什么零件都没少。这确实是太走运了。朱放往旁边望去,拓跋义正闭着眼睛坐他旁边,他有意识选择的位子替朱放挡去不少冬日的寒风。再看这位皇帝,出门的时候没来及多穿衣服,此时将手脚都紧缩在一起,看上去实在有些可怜,这让一起受难的朱放心头一阵难受。
由于腿脚不便,朱放费了些力气才挪到拓跋义身边,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拓跋义身上。拓跋义睡得不实,朱放动作虽轻还是惊动了他,他睁开眼看见朱放也正在看他,特别激动拉住了朱放。可能太久没说话,拓跋义嘴唇动了半天没有哼哼出一个词儿,只发出轻轻"啊啊"声。但朱放读懂了他的意思,他勉强笑了下,道:"皇上,我没事。"
拓跋义又将他从头到脚摸了一遍,确定朱放仍然是个活人后,复将他拽入怀中,这回他终于能说话了,"太好了......太好......太......"
不管怎么说,现在两个人都活着,活着总比死了要辛苦点,比如说你要思考怎样继续活下去。
朱放没有理会拓跋义的语言系统失常问题,问道:"如今我们身在何处?"
拓跋义这次回答得干脆、坦率:"不知道。"
从山道上掉下来,滚了不知道多少圈,幸好没有撞倒什么坚石、古树,且雪够深皮够厚,待拓跋义醒来睁开眼,举目四望皆是茫茫白雪。他背着朱放想找到回营的路,但显然当地的交通部门工作不到位,走了许久也没找到任何指示性标志牌。无奈中,拓跋义不得不承认,自己迷路了。拓跋义不敢再继续大范围的乱走,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也在不断威胁着他的生命,于是他明智地找了山洞,带着朱放躲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迷路,是完全可以谅解的。即使当时已经有"司南"这玩意儿,但不能奢求一个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整齐的皇帝出门时,还带着它,毕竟它那时的块头实在太大。那么既然没有人造工具,根据自然现象人为判断方位行走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不行!

推书 20234-12-26 :堕天之翼----某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