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珠儿不信,她明明看甄英莲抓的那么简单,可真到了她的时候,不说到大腿的稻子影响她在田里的行动,就是她找准了鱼,去抓的时候,那也是一次次让鱼儿跑了。她还差点倒在稻田里,幸好一旁的甄英莲一把扶住了她。
“哼,姐姐家的鱼认人,只给姐姐抓,不给珠儿抓。”林珠儿回到田垄上,用岸边的清水洗了脚,又重新穿上袜子和绣鞋。
“今天还是匆忙,你明天穿上轻便的衣服,我再教你来抓。不过再过三个大日头天,这稻子就该割了,那时候,放空田里的水,我们只需要在出水的地方,用主编的筐子在那里揽着,就能将鱼儿全都抓了来。”
“这个主意好。”
稻田里的鱼这一个月吃稻花长得飞快,原先是三两沉,现在都有半斤的了,这家里多了两个吃饭的,四条鱼怎么都是够的了。“回家,姐姐给你做红烧鲤鱼吃。”
这回来就是忙,第二天甄英莲也没和林珠儿到田里去摸鱼。辛木匠将做好的三套六台机器送了来,这次依旧是半成品,要甄英莲亲自来组装。
铆钉连接的地方还是大勇叔来做的,积极地想要干活的来寿被甄士隐叫去赶车。甄士隐回来了自然要去大如观一趟,毕竟那里也算是自己“上班”的地方。
甄英莲在树荫下组装着纺车和织布机,林珠儿在旁边看着,搭把下手,每组起一台来,就要拿些棉花来试试纺纱和织布,这是别人定的,不能给别人的东西还有问题。
甄英莲对林珠儿不藏私,她将纺纱机和织布机能提高多少效率都和她说了。林珠儿虽然跟着母亲学的是丝织方面的,她家也是只做丝织生意,就像甄英莲第一次是在林家的织坊里看到纺纱和织布的机器一样,林珠儿也被要求知道这些的。
“松江府做棉布生意的多,姐姐你这机器,不如卖到那边去,一定有个好价钱。”林珠儿说道,“不,光卖机器赚的哪有卖织出来的布赚的多,我听爹爹说,这到了秋冬,往北方去贩卖棉布可是一个大生意,每年是有多少要多少的。”
“你要我去松江府这个产棉大城去开棉布工坊?我的好妹妹,你看了,我现在哪有那么多钱去做那大买卖,而且我们是外地人,又无人无势的,到了那松江府,不被那地头蛇活吞了就是好的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也不想我这两种机器埋没了,这要徐徐图之。只自己赚钱那多无趣,我打算的,就是推广这两种机器,让松江府的棉布工坊都用上,大家都能在冬日里船上暖和的衣服。”在这个封建社会,虽然不能搞些共产的事情,但是搞些资本主义的事情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官僚资本主义”。
“好呀,果然姐姐想的就是高远。”林珠儿崇拜的对着甄英莲星星眼。“这两种机器能让我爹爹知道吗?他的生意有在松江府的,让他给你做你说的那个‘推广’。”
“可以,你家我是信得过的。我组装完这些,就重新画了设计图来,还有拼装的图纸,到时候就要麻烦叔叔了。”甄英莲应道。
原先不给辛木匠拼装,是她家里困难,她指着两个机器赚钱,她真的怕人家偷了去还没法找。现在林家是她家最信赖的朋友,和朋友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
后来,甄英莲真心的感谢当时就决定和林家合作,即使是民风淳朴的地方,也有那眼红的人。
第207章 收获季
在田里的稻子还没收割的时候, 家里小菜园的一角,已经开始育下一季的稻苗了,因为大如州和其他江南地方一样, 是一年种两季稻谷的, 这也是为什么自宋代就有“苏湖熟, 天下足”这一说法的原因之一了。
在排空田里水的这天, 甄英莲和林珠儿抬着一个竹条编成的长长的筐子到了田里。这个竹筐是甄英莲编的,有点像当年她和圣地亚哥捕鱼的地笼。
时隔多年,多个世界, 她已经从只会描述不会编的小孩儿,变成掌握十八般捕鱼技术的行家了。
来到田间, 挖开排水的槽, 将筐子往排水的槽口一放, 水从竹编的空隙中流走, 顺水而来的鱼儿被拦在了竹筐里, 林珠儿一开始还高兴地数鱼儿的条数,后面直接数不过来了。
还有没有随着水流游到槽口的,没了水, 就在田里跳着, 用网兜在它跳起的时候一网,鱼就到网兜里去了。
排水和捞鱼忙活了一个上午, 这个上午, 文庆村里不少人来甄英莲这块地头围观和议论。
“那些鱼看着不小呀?真就吃蚕沙长得这么大?”这是村长不可置信的话。
“就这几个月能长多大?我看没有一条有一斤。”
“一条就是一两那一筐也是不少了,我看下一季的稻子里,我也要养上鱼。多一文钱是一文钱。”这是当时看到甄英莲在湖边用陶罐弄小鱼的张大妈。
“要知道这田里的鱼都长这么大了,我早就给她摸了。”这是村里的一个好吃懒做的街溜子。
街溜子这话一说出来,就被他旁边的人在脑袋上敲了一下。“你个不记打的溜子, 忘了去年被大勇打的下不了床的疼了,现在那家的甄老爷回来了,听说是在观里很厉害的人,小心哪天治的你找不到北。”
街溜子心里害怕了,但嘴上不饶人,说道:“我就随口一说,那小鱼我还瞧不上呢,要吃我不会到湖里钓,你柳爷我钓鱼在文庆村,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的。”
甄英莲这块地只有一分地(大约67平方米),可大大小小的鱼要有上百条,回去的时候是大勇叔用扁担挑着回去的。
一条条数着放到家里的两个大水缸里,足足125条,留下25条养着自己吃,其余的一百条拿到集市上卖了去。半斤一个的螃蟹五分一斤[注1],而半斤一个的鲤鱼只有十二文钱一斤,一百条鲤鱼卖出去也就六百文左右,别小看点钱,庄户人家一年能余下二三两银子的都是富足的家庭呢。
去集市卖鱼的经历甄英莲和林珠儿没有体验,原因是大勇叔和榴夏死活不让两位小姐做这等叫卖的粗活。
甄英莲和林珠儿商量着偷偷的跳到马车上跟了去,谁成想她们还没上马车呢,大勇叔已经赶着卖空了牛车回来了,你永远不知道农村人赶集是有多早。
问起来,这鱼有一半是文庆村的人买的,他们看着甄英莲在稻田里养鱼养活了,稻子也没见出什么问题,就想有样学样的也养稻田鱼。而为啥不像甄英莲那样从湖里捞小鱼来,却买甄英莲养的半大的鱼?原来他们觉得这鱼在稻田里活了那么久,已经“学会”不吃稻子了,直接买来养在自己田里省事儿。
甄英莲听了大勇叔兴奋的描述,整一个大无语了,不过还是提醒到:“要放养那么大的鱼,一定要等稻子抽长之后再放进田里,稻苗小的时候,我可不保证半斤大的鱼不去吃稻苗。”
“嗯,我上街碰到他们会提醒他们的。”大勇叔点头,不过那些村民信不信他就不保证了。
“不知道哪里有育鱼苗的。”甄英莲感概,现在已经有锦鲤了,那鲤鱼的养殖和选育想来也是早就有人做了,要是能直接买鱼苗来放到田里,就能避免村里的湖出现捕捞过度的事情。
“这个,听说隔壁县的丁老大围了好几个池子养鱼,这周边集市的鱼贩子不少从他那里进鱼的,想来他那里有鱼苗的。”
“嗯,如果村里大家都弄稻田鱼,是要有专门的鱼苗供应才行的。”甄英莲这话非常有先见之明,在三五年之后,大如州还就兴起了养稻田鱼的风潮。
这股风潮可不只是养鱼那一分地几百文的收入,这还调动不起农民太大的积极性,稻谷产量的增加却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田里的水排空后第三天,全家出动挥着镰刀在地里割稻子,几个下腰后,林珠儿就累的不行不行的,甄英莲也就比她多干了半个时辰,而两个累坏的小丫头休息够了,被派了特别的任务,那就是从谷堆里,挑出那些特别饱满的谷穗来。
“大勇叔,这找谷穗有什么用?不会是你特意让我们玩的活儿吧?我歇好了,能再干活的。”林珠儿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
“不是的,每次收割都要挑好的谷穗的,至少十支,要放到庙里去供奉的。而出了百谷稻穗,就要向上献。”大勇叔一边干活,一边说着,“英莲小姐知道村里的张叔不?他可是咱们村的种粮能手,五年前一株百谷稻穗,给他抵了五十斤的税呢。”
“还能这样!珠儿,我们快找吧!”甄英莲一听,干劲儿来了。她先是找了一株比较大的,数了数是八十多粒,然后拿这株对比着其他的来找,一块天里还真让她们找出来二三十穗。
“大勇叔,这株,这株谷穗有一百一十粒!”甄英莲和林珠儿兴奋地招呼大勇叔来看她们找出来的百谷稻穗。大勇叔看着这有别的两倍大的谷穗,激动坏了,小心地捧着数了数上面的谷粒,“真的有一百粒,太好了。”
百谷稻穗被小心地放在红布铺底的盒子里,这百谷稻穗要经过村长确定然后层层向上报,最后到知府那里。关于百谷稻穗的事情,一经确认便可抵税这是做不了假的。
现圣上的皇家稻谷场里,都是这些年献上的百谷稻穗的谷子产的,据说比普通老百姓的谷子产量高,稻米香。
“如果上位者不是想着自己吃而是找专家育种然后推广的话,就更好了。”甄英莲在心里感慨着。
那株百谷稻穗是从甄英莲搞稻田鱼的那块地里出来的,不止这一株,剩下的除去挑出来做种的稻穗,其他的打了后称重,居然比其他的地多产百分之十,这可比几十斤鱼带给文庆村村民的震撼大多了。那些原先还在观望的人,在第二季里也学开甄家稻田养鱼,蚕沙喂食的法子。
丰收之后,吃完第一顿新舂的米,祭拜了谷神,满仓的稻谷就要拿去交税了,交税这一点,虽然甄家的“百谷稻”已经上交上去了,但是该交的还是不少。
甄英莲和林珠儿是在第二季的稻子插秧之后才离开去往扬州和林珠儿的父亲林山汇合,然后一起出发去金陵,同行的还有甄士隐。
林珠儿这在甄英莲这边体验田园生活的将近一个月,可是把那双刺绣的嫩手弄粗糙了,刺绣是个细致的活儿,手有一点茧,那劈丝穿线的时候就会勾丝,成品也不美观了。
看着好姐妹的手,甄英莲有些过意不去,仔细的帮她用羊脂润肤膏涂着,“幸好现在天气不冷,用这些滋润滋润还能养回来,也怪我不好,不该拉着你做些粗活。”
“姐姐别这么说,我可喜欢这些了,你还想着当时我们住的那个小村子里,我曾经羡慕过村里一对一起劳作的夫妻,我当时想着,要是拐子把我卖到那样吃苦耐劳又体贴人的人家做妻子,也就认了。后来想一想,那样品性的人,怎么会在拐子处买人做妻呢?我真是蠢的魔障了。”林珠儿有些感慨的回想着。
“也不知道那些在金陵的小姐妹们怎么样了,那个贾雨村,我对他观感并不是很好。”甄英莲知道如果不是她“挟恩以报”,贾雨村才不会那么正义的去抓拐子,而后续薛潘买她不成,自己闹的那一出,贾雨村的不耐烦已经很明显了,更别说让门子送她们回来还强要“万民伞”,可见他相对于为民办实事,更想要做名声。
“我父亲说他是进士出身,在伯父家教过堂妹两年学问,他这官还是托伯父的岳家得来的,想来,会咱那些在金陵的姐妹会辐照一些吧。”林珠儿说。
“但愿吧。”林珠儿说到了林黛玉,甄英莲来兴趣了,“话说,你那堂妹,她一直在京城,不知道什么时候见见。”
林珠儿摇摇头,不过她很快去问了她父亲林山,“爹爹,你有堂妹什么时候回来的信儿吗?”
这事儿林山还真的知道,林如海因为甄士隐给他解了“三黄丸”的事情,也和甄士隐当时建议的一样,将写信说接林黛玉回来住一段时间。在京城的贾家接到信,虽不是病危,但也没理由阻拦人父女享天伦的道理,说是中秋过后就送林黛玉回扬州来。
“中秋之后,那岂不是我们从金陵回去不久就能见到了,太好了,我娘在家教导我的时候,总是和我说堂妹多么多么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随口而出,真想快点见见呢。”
林珠儿兴奋地拉着甄英莲的手说道,甄英莲也想见见黛玉妹妹这位妙人,特别是原著中与她有师生关系的人儿。
高兴过后,甄英莲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她喃喃自语道:“不过时间上怎么不对呀,黛玉该是在荣国府待了两年才因为父亲病情加重回来,可我上次在扬州见那林如海也不是病得厉害的。我可从来没去过京城,可不是我蝴蝶效应的。”
第208章 去金陵
心中有了疑惑, 甄英莲在路上一直复盘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做的事情,“我真的没做什么可能让黛玉早回来的事儿呀,算了, 不管了, 反正我是盼着她早回来的。”
到了金陵, 因为同行的是甄士隐和林山, 递上信后,贾雨村那是亲自招待的。贾雨村更是和甄士隐在月下凉亭里相聚,虽还不到中秋, 但能入了知府府上的大闸蟹也鲜香肥美,一边吃闸蟹一边把酒言欢, 就像回到了当年葫芦庙旁的时光, 不过现在是物是人非了。
贾雨村在接到甄士隐的拜帖的时候, 还是很惊讶的, 也派人去打听了甄士隐出家为道这些年的事情, 知道甄士隐善“卜算”,在把酒言欢之后,遂请甄士隐给他算上一算, 甄士隐也没有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