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得到专访报道带去的丰厚利润太过容易,给了他理所当然的错觉,认为可以打压刚入行的新人。
当时,珀尔不动声色将艾伦扔到黑名单上。
故意表现得被艾伦警告威慑住,就是要争取悄悄搞事的时间。
如她所料,其他报纸杂志也希望借着兰茨先生的热度,猛涨一波销售额。
但对于新书的报价,大多数人都止步于一千英镑。
对于涨价的提议,虽不似艾伦般强硬拒绝,但也都表现得犹豫不决。
有的是无法拍板做主,要回去请示上级;有的是故意拉长谈判时间,想要拉扯谈价。
之前,艾伦撂下的狠话也不完全是谎言。
伦敦十几家找上门的出版社,不愿意立刻签订分成合约。
最多是先给基础稿费,之后视销量再谈加印的分成。可给到的版税率是7%,一个不会让畅销书作者满意的数字。
分成比例能否谈得更高?
对方给的回应模棱两可,意思是等书卖了一阶段再谈。
必须看销量是否火爆,却避而不提销量到哪个区间给多少分成。
反正就是拖字诀。
珀尔明白书商们的套路,时间拖延越长对她不利。一开始没有签订条理清晰的合约,之后更会陷入扯皮之中。
更要警惕书商们暗中联手对她玩合力施压。商场如战场,没什么不可能的。
上帝把伦敦的门给关了,她就翻窗去海峡对岸巴黎瞧一瞧。
珀尔在尼亚号上的小半年,早就留意了乘客们提到的几家出版社。
查林杰教授一贯言辞犀利,他痛批了法国出版社「巴黎新势力」。
年轻老板皮克一直是花花公子模样。穿衣不正经,丝毫不像靠谱出版人。
不正经,可不就对了。
这种人要不就是离经叛道,要不就是脑袋简单好忽悠。
珀尔抵达法国,率先找上巴黎新势力出版社。
皮克不在。
职员说老板去南部马赛谈生意了,但听闻是兰茨先生来找,再三请求珀尔务必多留一天。
原因无他,是老板的吩咐。
大半个月前,鲁滨逊岛屿出现第二个存者的新闻传回欧洲,立刻引起皮克兴趣。
皮克本想去伦敦蹲点,守着尼亚号入港邀约专访稿件,但别的生意问题让他不得不去南部出差。
临走前,皮克留言。
如果有“鲁滨逊二世”的重要消息,要及时去南部马赛通知他。当兰茨先生亲自来到出版社,怎么能不把人留下来。
珀尔停留了一天。第二天中午,看到了连夜赶回巴黎的皮克。
皮克熬了大夜,脸色略有暗沉,但精神奕奕,像打过兴奋剂。一上来就问珀尔是不是为出书而来?
哪怕他远在法国马赛,读到《伦敦时报》的速度比伦敦蹲守的同行迟了一些,也从专访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商机。
珀尔开门见山地承认了,反问皮克敢不敢搞一波大的。
“鲁滨孙二世”的第一篇专访登载在英国的报纸上。
法国出版社敢不敢争夺第一本书籍的出版权?让这本书先有法语版,再有英语版。
这各种说辞是似乎利用了英法之间的习惯性不和。
是在拱火吗?
是,也不全是。
英法一对老冤家是事实,但出版人应该要抓住的重点是提议背后的新闻爆点。
为什么兰茨先生选择巴黎新势力出版社?是与伦敦出版界有矛盾吗?
其中的爱恨情仇,正能满足大众娱乐八卦的关注点。
皮克当场察觉爆点所在,无法不心动。
但他没被可以预计的利润冲昏头脑,提出要先瞧一瞧书籍内容选段。另外,就是谈妥稿费数量。
珀尔提供稿件,又策划了销售书籍的广告宣传套路,肯定希望拿到满意的报酬。
最终,两人协定采取「基础稿费+加印版税」支付的方式。
基础稿费折合英镑一千五,在出版前就支付。加印的版税以书籍销量的不同,对应不同版税率。
如果第一个月的销量破三十万册,以11%的版税率支付。如果年底前破百万,就再追加一笔分成。
粗略计算,假如这本书能销售百万,珀尔就能入账一万多英镑。与艾伦早前的一口价一千三英镑相差了一个零。
两人签了合约,达成一致意见。
——这件事要做,速度必须快!
在一周内印刷足够量的书籍且送到各分销商手中,利用报纸炒热度进行铺天盖地式宣传。
以闪电战的方式打《伦敦时报》一个措手不及,不给艾伦有从中作梗的机会。
皮克表示印刷、分销等渠道都没问题,但有一点这本书从英语版变为法语版的翻译需要时间。
珀尔示意完全不必等。
她是有备而来。小半年的海上航行,有一群学者能给专业指点,有这样的资源当然是把几种语言版本都给搞定了。
这是在法国巴黎率先出版,没有任何语言问题。
《欧美人少的四十九个理由》,这种博物类科普读物面向大众,本就是要使用通俗化用词。等将来横渡重洋在东方出版译本时,再来考虑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翻译问题。
书,内容搞定√
印刷、销售渠道搞定√
宣传策略拟定√
一场由珀尔与皮克合作的图书出版偷袭战,就在英吉利海峡那一端巴黎悄悄开始了。
于是,这七天以来,皮克连轴转。
直到今天新书运输到分销点,他才稍稍松一口气。
珀尔瞧着皮克还有力气开玩笑调侃迟到与否,看来这人还没累到极致。
她很有礼貌地致歉:“我的早到,让你的准时成了迟到,真是很抱歉呢。另外,请原谅我的严谨,我们相约于此不是约会,而是约见。”
这语气与措辞,似乎有一点点歉意,但肯定不多。
皮克也不在意被调侃,把咖啡杯朝桌边移了移,将八份不同的报纸摊到了桌面。
六份巴黎发行,两份伦敦发行,从不同角度报道了珀尔的新书《欧美人少的四十九个理由》明早发售的消息。
这些报道有对珀尔的访问、有纯广告。
还有看似中立实为新书宣传的对比研究——以《欧美人少的四十九个理由》为例,先以哪种语言出版背后的社会现象分析。
今天,皮克一早起床就让管家将所有相关报道都买来。
他在这些文字稿被刊印前就看过了,但还是没忍住要再看一看印刷后的实物。
皮克再看珀尔,这人不紧不慢地喝着咖啡,丝毫不为新书即将接受市场考验而心焦。
“新书发售的消息今天全面铺开,你居然没买报来看一看?难道喝咖啡就能让你忘却所有烦恼了。”
“喝咖啡,总比生吃虫子好。”
珀尔说着,还特意端起咖啡喝了一口。
皮克却嘴角一抽,神色有些不自然窘迫。
生吃虫子是什么梗?
那就要提到七天前两人初次见面。
皮克提出必须审阅书籍的质量。给他看一个片段,在确定写作内容过关后再谈稿费。
珀尔给出了《欧美人少的四十九个理由》其中一节,描写人类走进大自然时可能会遭遇的挑战。
大致是说「虫子懂得使用炮火攻击吗」?
当你去伦敦郊野踏青,在树皮下发现一种13至20毫米左右的甲虫。
粗略观察,它有着黄褐色的头部,棕红的触角,前胸背板黑色且两侧有黄斑。
这虫子有点面生。你的好奇心起来了,决定抓来一只先尝尝味道。
刚把虫子送入口中,嘴巴内响起一阵的爆裂声。
舌头、上颚、牙龈等处突然感到一股刺激性灼伤。那只甲虫仿佛在你的口腔内部架起一门火炮,对给它关禁闭的密室一顿突突突。
别“仿佛”了,把怀疑的语气去掉。
这不是食用虫子后产生幻觉,你就被虫子的火炮攻击了,因为你傻胆大地含住了气步甲虫。
气步甲虫在受到攻击后,腺体分泌的对苯二酚与过氧化氢被加入催化剂,形成了一种火炮武器。
吃一只气步甲虫没法被它的火炮杀死,但毫无疑问会让想生吃尝尝味道的人大吃苦头。
什么?
你不是傻子,不可能搞这样的尝试?①
珀尔确定,说这话的不少人在口是心非。
她太了解人的好奇心。
以往,在互联网时代匿名相关调查问卷中,收到不少尝过虫子味道的亲身经历稿件。怎么劝也没用,总有一群人在花式作死的道路上前仆后继。
同类最了解同类。
某种意义上,珀尔何尝不是疯狂冒险家,知道什么能勾起人的好奇心。
当时,皮克读完选段,脱口而出问“你是不是找私家侦查过我?”
这下,等于不打自招。
皮克尝过气步甲虫,而且遭遇过虫虫火炮才会有这种反应。
但他拒不承认是好奇心作祟,嘴硬地说是在树下乘凉,迎面的风吹来一只虫,刚刚好跑到了他正说话的嘴巴里。
珀尔继续继续说到,“您决意签下合约时,是信心满满的,对我的书籍内容给出了高度肯定。同时,你做出了一串分析认为这本书必然会一炮而红。
您说博物学书籍火爆是必然,它满足很多人的心理诉求。
首先,预备踏上旅途的人为求不要两眼一抹黑,想先瞧一瞧当地风俗。
腾不出时间旅游的人也会读一读。或丰富聊天谈资,或认为哪怕无法实地游览先了解一番也是好的。
另外,身处巴黎这样的大城市。越是得不到,越是向往自然与远方。这本书的出版是顺应时代洪流而生,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珀尔复述了这一大段,三连反问:“如此精准到位的分析,是您说的,您忘了吗?七天前,您踌躇满志,怎么到大幕开启时就紧张了?您与我签约的原因是认为我的书充分把握住了读者需求,不是吗?”
皮克承认这些理性分析是两人合作的原因。
但有的事该怎么说呢?
其实,还有隐秘的理由。其实气步甲虫的描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很想看看新书发表后有没有同好书迷出现。
珀尔看着皮克保持古怪的沉默,她仿佛没有任何戏谑地继续赞美。
“皮克先生,别发愁了。精准的市场判断力,您有了;超越常人的运气,您也有了。否则也不能刚好无意间撞上一只气步甲虫落到你嘴里。这足以证明您是被上帝庇护的,新书发售会顺利进行。”
皮克:这段话乍一听挺正确,但总觉得哪里都不太对。
他究竟是中了什么邪,一开始听闻“鲁滨逊二世”的消息时,竟然认为珀尔?兰茨是英勇神武的正派人士?!
被这样一搅合,倒是忘了最初的紧张,新书发售情况会如何呢??
第14章 这个盲盒,你敢开吗?
1835年的夏季,欧洲新闻热度榜上,《欧美人少的四十九个理由》当仁不让占有一席之地。
最开始,巴黎人从报纸上获知“鲁滨逊二世”出新书了。
兰茨先生新书发布的专题采访中,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选择先出法语版?最后选择与出版人弗兰索斯?皮克合作的契机。
书如其名,记录一些与令人重伤死亡相关的博物学趣闻。通过阅读,读者们在亲近大自然时能够提升防范意识。
珀尔就以气步甲虫的火炮属性举例。
而托词书中内容多是教父母身前所传授,出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海难中死去的人。
有关为什么先出法语版的提问,不必把《伦敦时报》主编艾伦的唯利是图写得太明白。毕竟,书总会出英文版卖到英国,做事要留一些余地。
珀尔提到巴黎新势力出版社之所以更能打动她,因为这里有令人无法拒绝的黛堡嘉莱巧克力。
塞纳河左岸的圣佩尔街,19世纪初开设的这家巧克力店深得法国皇室喜欢。它家的可可豆,在巧克力制作者的手中被混合出了最佳的比例。
选一块送入嘴,口腔的温度最适合巧克力融化。
含五秒,等到它的表面稍稍融化。再微微张嘴开,让空气入嘴,咀嚼过程中,当两者充分混合,巧克力的味道与芳香彻底在口中释放。①
那一瞬,仿佛闻到了可可树原产地,南美洲热带雨林的自然气息。
仿佛乘坐独木舟随波荡漾在塞纳河上,听到来自西缇岛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响起。声音直达灵魂,巧克力香也就激荡着灵魂。
出版人皮克在初次商谈合约时,送上了这样一份巴黎的美味。
珀尔尝到了令人迷恋的幸福味道,这是在伦敦没有过的体验。
她似不经意举了个例子,曾经也与《伦敦时报》的主编商谈过出版书籍,但很可惜对方没想到美食诱惑。
她自嘲是被美食蛊惑,才会当场答应皮克签约。也是感谢皮克作为引路人,为她指路如何前往通向巴黎的众多美味餐馆。
请原谅一个人在在荒岛生存两三年,无法不为巴黎的美食动心,想停留更长一段时间。如此一来,签约巴黎新势力出版社,先出版法文版,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本来,英法两国关注这个新闻的人群快要捋袖子隔空吵起来。
但这个理由一经刊登,让知道真相的与不知道真相的都陷入短暂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