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综]权奸复国的可行性报告》完本[耽美 BL同人]—— by:生煎包大战小笼包

作者:  录入:07-05

一个得了间歇性精神病的官家,或许随时都能发疯,不知自己做过什么,岂能治国?经慕容复一言提醒,堂上众人显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同时阵阵胆寒

一时间,商纣、司马衷、高洋、高纬等一个个名垂青史的神经病暴君的名姓不断地在大伙脑中飞舞

苏辙的面色阵阵发青,可他仍努力维持着镇定,连声道:“不会!绝然不会!官家只是……只是受了些惊吓……” 慕容复长叹一声,表情沉重地道:“但愿如此罢……” 苏辙被慕容复这一声叹地冷汗淋漓,忙道:“我明日便再进宫求见太后,官家的病,定要仔细诊治!”想到范纯仁致仕之后朝中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偏自己是个缺乏机巧的老实头,苏辙终是忍不住低声感叹了一句

“也不知兄长几时才能回京?” 苏轼要回京的消息,慕容复这还是头一次听闻,当下坐直了身体惊道:“老师要回京?是朝廷的诏令?”苏轼如今是杭州太守,元祐九年三年任期期满,若朝廷诏令他回来,以他在蜀党的地位唯有以相位安置

可显然赵煦心中意属的左相乃是新党党魁章惇,既是如此,他便一定不会召苏轼回京

说起苏轼的消息,堂上众人竟都有些不太好意思

他们不愿答话,便都将目光投向了说漏嘴的苏辙

苏辙亦是一阵静默,直至再无法面对慕容复投向他的犀利眼神,才黯然解释:“兄长回京,是他自己的意思

在西军赴京之前,他托我为他转交了一封私信给官家

之后,官家便下了诏令

”苏轼曾任翰林侍读,是赵煦正经的老师

老师给学生写信,却也不是说不过去

然而慕容复听了这消息面色更奇,沉吟片刻方道:“为何这件事我从头到尾都不知情?老师究竟什么时候回来?” 慕容复有此一问,苏辙顿时更为尴尬,又安静了许久才低声回道:“不告诉你这件事,是你老师的意思……因为官家也是几日前刚下的旨,所以兄长大概还有两到三天的行程才能抵达汴京

” 苏轼突然给赵煦写私信请求回京,而且坚持要瞒着自己

此举委实天马行空,以至于慕容复一头雾水地望了众人半晌,也没得出答案来

触到众人那躲闪的眼神,他只知道,封赏之事他必须更加加快脚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慕容:老师,你在想什么? 苏轼:嘿嘿嘿! 第148章 官居一品 见过苏辙的第二日,赵煦还是没有早朝

朝中百官几乎都已写了慰问信送到宫中,慕容复自然也不例外

一封安慰的奏章写地情真意切,真是见者伤心闻者流泪,若教不知情的人见了定会感慨慕容复的赤胆忠心

当然,这封奏章送到赵煦手上又是个什么效果,慕容复就懒得操心了

趁着没有早朝,慕容复很快便出城去见了仍驻扎在城外等待朝廷封赏的西军将士

见到慕容复出现,领军的折可适与种师道同时叹了口气

这两人久在军中,见过的死人说不定比他们吃过的饭还多

如今赵煦被两个人头一吓连病数日,文臣或许会信赵煦是真病,但对一直在等封赏的折可适与种师道而言可却未必会信

三人叹过气,慕容复便向二人透露了赵煦目前的情况

“官家的病,我看还得等上一段时日方能好转

” 换句话说,封赏的事也得等上一段时日才有音讯

意识到这一点,种师道忍不住低声抱怨了一句:“近日军中颇有些躁动

” 自古以来,武将便常受猜忌

领军多一些,大伙要怀疑你“拥兵自重”;在一地驻扎久一些,大伙要怀疑你“割据地方”;立下战功大一些,大伙还要怀疑你“功高盖主”;若是对朝廷的政令有些不满,叽歪了两句,那就更了不得了,明显是“心怀怨望,图谋不轨”!农民工上访讨薪,会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同情;可这些出生入死的士卒若是躁动不安讨赏银,怕是随时都会被扣一个犯上作乱的罪名

慕容复深知其中门道,听到种师道这么说,他急忙坐正了身体道:“官家称病,这个时候军中更要安稳!” “我已下令增加每日的训练量,”折可适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忙说了自己的处置办法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当兵吃粮的士卒多为粗鲁不文的武夫,他们出生入死拿命换来的功劳,朝廷若是不认账,那他们可真能跟朝廷拼命

慕容复沉默了一会,忽然道:“每日训练也无趣,不如放他们出营做点事?” 折可适与种师道听慕容复这么说,不由再次对慕容复的军事素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只见两人沉默了一阵,才由与慕容复交情更深的种师道解释道:“放他们出营,不是赌钱就是喝酒,要不就是嫖妓,早晚闹出事来!” “难道就没有一些比较健康向上的活动?”慕容复也对折可适与种师道二人的觉悟有些绝望,“比如……为人民服务?” 折可适与种师道两人互视一眼,默契地同声发问:“什么意思?” 于是,随同慕容复回京请赏的三千功勋甲士就有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活动

整整三天,三千甲士将汴京近郊的各处农田都翻耕了一遍,又为百姓修缮了房屋,架起了虹吸,最后还平实了道路

军中将士如此行事,百姓们一开始自然有些惊慌失措,可最后见到那实实在在的好处,却仍是交口称赞的

就连《汴京时报》也为将士们专门写了一份社论,力赞“此军民鱼水情,乃官家仁德,天下大治的象征”

时隔多年,《汴京时报》的公信力早已是无与伦比,有这一份社论加上锦乐坊的巡回演出,百姓们的目光很快都被牵回到了朝廷对这些有功将士的封赏上来

到了这个时候,大伙方才发觉原来这些将士们立下大功,而朝廷却至今未有封赏

朝廷如此行事,百姓们自然不认同,很快便为将士们喊冤叫屈起来

不过数日工夫,这股为功臣请赏的浪潮便愈发壮大,竟还有不少学子联名上书请愿,直闹得政事堂的诸位相公们焦头烂额

就在这一片物议纷纷之中,慕容复的老师苏轼终于返回了京城

慕容复与苏轼多年未见,自然要亲自出城迎接

哪知这一回师徒相见,苏轼这个大嘴巴却忽然转了性,犹如锯嘴葫芦一般什么都不肯说,坚持要先进宫面圣

慕容复见苏轼这一副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模样亦是无可奈何,只得又一头雾水地将其送进了皇宫等候召见

这一回,向太后与犹在病中的赵煦一同在垂拱殿召见了苏轼

苏轼施礼拜见过两位圣人之后,便坦然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微臣此次求见官家,是为了辞官

” 苏轼文笔粲然,在给赵煦的私信中言辞恳切地回顾了他们师徒的美好情意,这才打动赵煦召他回京

如今赵煦正因政务焦头烂额,听闻苏轼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只为辞官,他已是心中有气,当下满是不耐烦地道:“学士要辞官,上疏便是,何必……” 赵煦话未说完,向太后已忍不住伸手摁了摁他的手背,对着他轻轻摇头

赵煦病了数日,向太后每日都来嘘寒问暖,做足了母亲的本分

赵煦念及她的情意,自然要给向太后这点薄面,也就不再开口

向太后这才扭头向苏轼言道:“学士才华横溢,在杭州三年政绩卓越,为何忽然要辞官?” 苏轼闻言不由一阵沉默,隔了许久,他方沉声言道:“微臣这一路返回京师,天下百姓皆对西军将士交口称赞

” 说起这个,赵煦更是大怒

“西军这是在以民意挟制朕,实乃不忠!” 苏轼见赵煦是这样的反应,不禁与陪坐一旁的向太后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

注意到赵煦气息渐平,苏轼方才又道:“西军平灭夏国,此乃大功,官家不能不赏啊!” 这么简单的道理,赵煦当然是懂的,只是终究意难平

“官家年轻气盛受不得委屈,可治政却要懂得适当妥协

”苏轼见赵煦一脸负气的模样,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与其拖延时日千夫所指,最后还是要赏;不如尽快封赏,也好教天下百姓知道官家的仁德

” 苏轼的人品学识早已是金牌认证,赵煦听了他的话却并未十分动怒,只神色莫测地道:“如今朝中本是蜀党独大,想不到学士还敢与朕说这样的话

” 苏轼神色不变,只沉声道:“只因朝堂上除了微臣,也无人适合与官家说这样的话

” 赵煦回想起苏轼任翰林侍读时他们二人的君臣相得,也是一阵默然

赵煦憎恨慕容复,更加不喜欢旧党,可他却也知道苏轼的确是个大公无私的老好人

“封赏西军不成问题,但学士的爱徒……” “微臣辞官,便是要让官家放心封赏他

”苏轼忙道

苏轼话音未落,赵煦已呵呵长笑,嘲讽道:“传言学士与慕容卿情同父子,今日朕方知原来此言非虚!”官场规矩,议功的奏本政事堂从低,官家的封赏则从高

此所谓,恩出自上

苏辙的奏本是建议晋慕容复为枢密使,但仁宗朝时狄青一介武将平定侬智高反叛尚且晋枢密副使,更何况慕容复乃是文臣,并且功劳远大于狄青?苏轼要以自己辞官来换赵煦的放心封赏,那慕容复的官位便不止于枢密使了

苏轼见赵煦面露不渝,即刻跪倒在地,切切道:“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还请官家三思!”有慕容复的这一波波造势,究竟要不要封赏功臣、如何封赏功臣已是举国关注,赵煦早已无转圜的余地

苏轼退下后,向太后终是忍不住劝道:“官家,便从了苏学士之意罢!”顿了顿,她又道

“如今举国鼎沸,若是再不封赏功臣,怕是要酿出大祸啊!” 这类似的话,赵煦今日来听政事堂说地耳朵生茧

如今见向太后也老调重弹,他终是忍无可忍,不由失控叫道:“朕是皇帝!难道要不要封赏也不能做主么?” 向太后醒定而怜悯地望着他,缓缓道:“你父皇当年又有多少事可以自己做主?” 向太后的这一句终是击溃了赵煦最后的心理防线,只见他忽然扶着头颅呻吟出声,一头栽了下去

慕容复直至陪苏轼回到苏辙的相府,方才知道了苏轼面圣的真正原因

当苏轼当着众人的面亲口说出辞官一事,蜀党上下皆是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唯有慕容复目瞪口呆,好似莫名被人打了一拳,久久回不了神

苏轼见爱徒难得犯蠢,却是有些不好意思,扭捏了一会方道:“辞官之后,为师会留在京城继续主持‘东坡诗会’

”想起当年主持诗会时畅谈国事以文会友的快乐,他的眉宇间不由露出几分怀念,表情亦是十分意足

慕容复还是回不过神来,注视苏轼良久才艰难地挤出一句:“老师,这……这太突然了!” 苏轼见慕容复仍需要时间恢复情绪,也就不再理会他,转而与他剩下的三名学生笑道:“这‘东坡诗会’你们也要常来才是!” 秦观等三人闻言即刻笑着称是

三学士中属秦观最是机灵,听闻苏轼要在京城安家忙道:“老师当年在京城的府邸还保存着呢,只要派人修缮一番便可住人了

不知师母、叔党和遁儿什么时候回京?” 慕容复仍旧不能接受,当下扯住苏轼的胳膊固执问道:“可这是为什么,老师?”平灭夏国是蜀党治政时的大功,章惇自知不敌蜀党已然拒绝朝廷诏令

这个时候,正该是苏轼奋发向上问鼎首相的最佳时机

苏轼见慕容复始终想不明白,不禁轻轻一叹,低声道:“明石,以你的才干当不止于一个枢密使

” 慕容复点头应道:“来日方……”话未说完,他忽然语塞,猛地抬起头跟见鬼了一样瞪住了苏轼

只见苏轼温和地望着慕容复轻轻而笑

“与其让为师占了相位夺了你的功劳,不如就此实至名归

” 苏轼话音一落,慕容复便怔立当场,如何都吐不出一个字来

反而是晁补之正色言道:“如今朝中已是蜀党独大,若是老师任了左相、明石再任枢密,难免引来朝野侧目,便是宫中亦会不安

明石,你向来有远见,怎么这一回竟疏忽了?” “我……我……”慕容复张口结舌,慌乱地竟连话也说不清了

“老师,我没想到……我……学生可以辞官!”太皇太后病势转危的那段时日正是慕容复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无论公务还是私情

平灭夏国,是他能抓住的在太皇太后过世之后保全蜀党压制赵煦的唯一机会

大事未成之前,慕容复的确无心再去思考事后该如何分猪肉的问题

“糊涂!”慕容复如此口不择言,苏轼顿时心塞不已,若非还顾念着师徒情分只怕就要上手揍人了

“你与质夫的联名上疏为师也看过了,确然老成谋国耳目一新

如今大宋虽平灭夏国,可外有大辽与吐蕃蠢蠢欲动,内有冗官冗费令朝廷举步维艰

这个时候,你更该迎难而上一心振奋,好端端地辞什么官?” “可是老师……” “老师年纪大了,有事当然是弟子服其劳!”不等慕容复把话说完,苏轼即刻抢白

注意到慕容复仍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眼底的赤诚依恋一如多年之前,苏轼的心瞬间软地一塌糊涂

只见他长叹一声,缓缓道:“明石啊……为师还记得那年你来黄州在‘东坡学堂’外立了一夜

那天晚上下着大雪,你才十七岁……若非你实在固执,为师是绝然不会收你为徒的

这么多年过去,为师实想不到咱们大宋竟能有这样大的改变!为师在杭州三年,杭州文风鼎盛,人人都羡慕为师收了一个好学生

为师教不了你什么,可至少不能挡了你的路

你的才干远胜为师,这相位合该归你!”说到这,苏轼不由赧然一笑,拍着慕容复的手背最后补上一句

“为师有这决定,并非出于私情,而是为了天下

明石,你可明白?” 苏轼如此坦诚,慕容复还有什么不明白?这大宋的天下终究还是姓赵的,如今蜀党文治武功一无所缺,岂能不令皇家坐卧不宁?苏轼选择在这个时候辞官留京,一来是要将相位让给他,二来也是作为人质取信于皇家

如今的时代,师徒便如父子,慕容复再不肖也绝不能背叛苏轼

是以,只要苏轼一日仍忠于大宋,慕容复纵然当上十年、二十年的首相,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天下归心,他也绝然不能反叛

“老师……”不知为何,多少误会困苦、风浪险恶慕容复都一一咬牙扛了过来,可今日见苏轼甘愿舍弃仕途为他破局,他却百感交集手足无措地痛哭起来

五日后,绍圣元年元月二十,朝廷终于发下明旨封赏平灭夏国的有功之臣

原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章楶为少保,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种谔为陕西节度使,原成州团练使折可适皆为甘肃节度使,其余功臣将士各有封赏不提

另自范纯仁致仕后左相之位始终空缺,有鉴于四品给事中慕容复主持平夏之战,功绩卓越,特晋慕容复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自此,慕容复终于官居一品

而这一年,他刚刚年满三十

作者有话要说: 导演:慕容大人,出将入相,恭喜啊! 慕容:O(∩_∩)O~ 种谔&折可适&种师道:…… 第149章 绍圣二年 绍圣元年,这实在是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年份

只因这一年,趁着朝廷平灭夏国的东风,自元祐六年便由政事堂定案,可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推行地方的吏治改革终于在陕西、甘肃两路率先启动

并成功地在未来的十年中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最终推动整个大宋官场的吏治革新

三月,吏部发布消息,朝廷新设陕西、甘肃两路需要大量官员牧守,请只有虚衔的冗官及赋闲在家的各科进士向吏部投档,以供筛选

然而,由于陕西、甘肃两地乃原夏国故土,条件艰苦且不说,更有零星党项残部犹与官军对抗,委实不太平

是以,这条消息发布三个月,却是应者寥寥

然而,地方上却不能长期没有官员治民
推书 20234-07-05 :《(火影同人)重》:羁绊啊,是什么时候开始扭曲成爱意的,佐助最后闭上眼睛的时候,心想真好,终于可以解脱了。即使每个人都在说为了自己好,为了让自己变强,为了自己活下去,可是一个人活着的话,纵使再强,也没有任何意义吧。就这样死掉了,也很好。只是,不知道那个吊车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