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他们取道城北,向东直扑东宁。」
「东宁不是很远么?」子周道。
「虽然要绕过慈利山,但官道平坦,并不难走。沿途尽是良田村落,也不愁补给……东宁一向是水师镇守,等于没有防范。」子释轻叹一声,「听说那里市面欣欣向荣,商旅往来如织,城中富户家财无法计算,比彤城还要繁华得多……我要是西戎王,也不在这儿纠缠,先去吃那块肥肉。」
话说得客观,心情却非常低落,无从回避。
长生想起之前符定的计划是继续南下,如今却没有来。难道被李子释说中了?不知符定如何向父王解释自己的失踪。父王他……会怎么想呢?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情绪一下子也变得十分消沉。
二人各怀心事,相顾无言。在子周和子归看来,两位哥哥自是为同一件事情难过,所以很及时的问道:「他们走了,我们到哪里去?」
子释走到洞里坐下,其他三人也围过来。
「我们到蜀州去。西戎兵去了东边,迟早会回来。如今天下守得住的,咱们又能去的地方,只有蜀州。」
子周想一想:「长生哥哥不是说,当初皇上南下,断了仙阆关。朝廷会不会也封了东边蜀道,不让人进去啊?」
「炸断仙阆关,应是追兵跟得紧,无奈之下的断腕之举。蜀地虽然富饶,要养活一个朝廷,同时防守备战,怕也不容易吧?南方百姓涌入蜀州,虽然可能存在隐患,不过,带进去的是大量财物兵丁啊。」
「那我们可以从军报国,上阵杀敌了?」男孩儿兴奋起来,浑然忘了之前看见杀蛇吓得直哆嗦。
子周的反应让子释大惊失色。这小孩满脑子忠君爱国思想,一定要想办法给拧过来。来日方长,潜移默化吧。
「你这样的,刀都提不动,人家不要。」
「我会长高长大——我可以跟长生哥哥学功夫。」转过头,「长生哥哥,要是能从军,你去不去?」
又是一个过分荒诞的问题。长生一愣,苦笑一下,算作回答。
子释拍拍子周脑袋:「别打岔。」
小孩子不会看人脸色,尽说些叫人为难的话。这顾长生显然是京城富商子弟,跟着大人逃到彤城,结果就剩了自个儿。虽然经常出门,有武功在身,也读过书,人却单纯。突遭变故,只怕还没来得及考虑这样有高度的问题。
接着往下讲:「况且,由楚州入蜀的官道关隘重重,听说第一道封兰关就是易守难攻的天险,没那么容易被攻破。西京那些大人们,但凡有点脑子,应该不至于因噎废食到这个地步罢……」
长生默默的听着。自己从十四岁开始跟随父王上战场,同时也有意留心谋略,若论分析情势,恐怕还比不上眼前这个小一岁的李子释高屋建瓴,周到细密……
「所以,我们去蜀州。」子释总结道。侧过身问:「顾长生,你呢?你有什么打算?」
长生抬起头,看见李子释云淡风清一张脸。那边两个孩子却是满脸期待望着自己。
伤已经好得差不多,应该走了。可是,有些需要面对的事情,下意识里不愿去面对。眼前三兄妹看着聪明,实际上娇弱得很。好歹他们救了自己一命,护送一程也是应该的。再说,这江南地界,十分陌生,一个人走也确实不方便。
不管是哪个理由占了上风,总之,长生稍稍犹豫,便道:「我和你们一起走好不好?」
「当然好。」子释微笑。
「太好了。」子周和子归拍着手跳起来。
子释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点点画画。
「这是积翠山,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这是涵江。历来越人入蜀,都先走水路,逆流北上入练江,到楚州江源码头上岸,改走陆路。现在,这水路是走不得了。」
三月,西戎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练江北岸港口榆平,除接收榆平水师几十艘战船外,还强征几百余艘民用大船,驱使几千壮丁日夜不息,缀铁链,铺木板,用十天工夫搭起一座横跨江面的浮桥,大军得以顺利渡江。
——此乃南下之前,莫思予给符杨出的主意。
之前南岸各地一直幻想着借练江阻一阻西戎的脚步,觉着水师在江上无论如何也该占有优势。谁知对方连上阵的机会都不给,没等夏军反应过来,直接在陆上连锅端了。当然,沿海水师,尤其是那些出没海上做大买卖的,都悍勇得很。但内陆水师这些年来干的多半是在江面设卡放哨,敲诈勒索的勾当,哪里挡得住西戎兵的长枪利箭。
自浮桥建成之日起,西戎军专门留了一支队伍看守,封锁江面。符亦发现浮桥渡江的办法好用,又怕万一有不怕死的夏人纵火毁桥,驾船冲撞,或者暗算渡江士兵,因此在沿岸大肆抢夺、烧毁船只,又加派人手巡逻,不许随便下水,以绝后患。那些靠水吃饭的渔民,要么早早逃脱出海去了,要么抛家舍业逃往内地。原本这一段渔村密集,江面繁忙,短短月余,已是一派荒凉冷落。
逃难的渔民进入彤城,这些事情城里居民多少知道一点。
「沿江两岸,是西戎兵往来之地。咱们只能先往南至缭城,再转向西,进入楚州腹地。等到接近蜀州,再设法过江,走官道去封兰关。」
听着虽然简单,这一个大圈子兜下来,只怕几千里之遥。
长生突然想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李子释,你说的这条路,走过没有?」
「当然没有。」子释理直气壮,「『父母在,不远游』,我是孝子。」猛地想起不管哪个世界,父母均已不在,从此流落四方,顿住。好一会儿才闷闷的道:「最远和爹爹去过州府望城。」
长生噎住。这人,嘴上一套一套,原来全是纸上谈兵。
「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你走过似的。」
听他口气微带埋怨,子释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笑。又强辩道:「我曾仔细翻阅《越楚风物要览》、《名山胜水录》,连官府所藏《元通郡县图志》中江南一卷也是看过的。先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有何不可?」
长生无奈。也是,只要动身上路,自有前途可奔。走一步是一步吧。
四人收拾一番,第二天一大早,下了积翠山。
在山上那些日子,眼见着彤城慢慢变作大片黑色的阴影,还有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此刻站在江边,一切扑面而来,线条清晰,棱角分明,色泽浓烈。
空气中充斥着令人窒息的焦臭,各种辨不出原貌的残骸从水中漂过,整个江面浮起一层黑油油的污渍。再往前,倒塌的城墙后绵延不绝的废墟呈现出浓淡不一的黑色,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有些地方还在冒着青烟,袅袅直上天际。风中无声碎裂的黑色蝴蝶翩翩飞舞,大概原本是些较轻的布幔之类。某些高大建筑,烧得只剩下一副漆黑骨架,摇摇欲坠,却执着的不肯倒下。
天地静默。
彤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王孙倚马,公子登楼,游人佳客,钓叟莲娃。
——这样的彤城。
如今成了一座坟墓,埋葬无数枉死之魂。
子释兄妹三人呆呆的站着,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良久。子释往前几步,弯腰拂开污渍,掬起一捧江水,又退后,慢慢洒在地上,道:「咱们祭一祭刀兵之灾下惨死的亡灵吧。」
子周子归学着大哥的样子,也默默洒了一捧江水。
长生跟在他俩后边,同样照做了。
忽听李子释慢声而吟:
「宇宙茫茫,天地悠悠。
生亦何辜,死亦何求?
朝生暮死,譬若蜉蝣。
生魂死祭,短歌相酬。
愧无浊酒,荐以清流。」
竟是一篇祭文。徐徐而来,似吟似唱。声音并不大,却仿佛在天地间回荡不息,缭绕不散。长生被定住了一般,任凭那声音穿透耳膜,直敲在心上。
「……
江山为冢,血肉成丘。
洪炉铸就,寸骨不留。
同归造化,共赴冥幽。
无贵无贱,离苦离忧。
无智无愚,离惧离愁。
伏维灵鉴,鸣呼哀哉!
尚飨——」
最后一个字缓缓落音,好似一声悠长的叹息得到山水的共鸣,飘过一峰又一峰,越过一浪又一浪,不知边际,没有尽头。
长生站在子释身后,眼中只剩下前方那个衣袂飘飘的孤独身影。脑海里一遍遍回响着他的声音:「……生亦何辜,死亦何求?朝生暮死,譬若蜉蝣……无贵无贱,离苦离忧。无智无愚,离惧离愁……」
一阵江风吹过,脖子里凉飕飕的。伸手一摸,脸上全是泪水。
我这是……怎么了?
第〇〇七章:书生之用
彤城附近百姓目睹烧城的大火之后,无不坚定了逃走的决心,并一路把彤城被毁的消息传开去。这消息本已足够骇人,成千上万人口耳相授,越说越是心惊,恐慌如乌云压城飞蝗过境,迅速蔓延,以致南边几百里范围内,几乎绝了人迹。
子释四人走得很慢。
除了长生,另外三个从未做过这种长途跋涉,根本快不起来。第一天走了不到二十里,子周和子归就磨出满脚底水泡。两个孩子要强,一边疼得掉眼泪一边往前挪。子释看看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色已经不早了。当下决定,和长生一人一个,背着两个小的加紧赶一程,好歹找个过夜的地方。
终于到了一处村庄,静悄悄的毫无声息。唤了两声,没有人应。有的人家上着锁,有些却四门大开,里头空空落落,竟是一去不复返的打算。
见到头一家敞着门的院子,四个人就进去了。
「嘿,这家人真彻底,连床板都带走了。」子释跨过去,把床下的稻草搂出来铺平。
「床板能架在车上装东西,竖起来能挡风遮雨,必要的时候能当武器,劈了还能当柴烧……」长生一边说一边过来帮忙。
「有道理。」子释点头。顾长生是经验丰富的实用主义者。逃亡路上,有一个这样的帮手,简直是上天恩赐。
稻草刚铺好,子周和子归立刻躺上去,不知是太舒服还是太累,眯着眼睛直哼哼。
「先不要睡。」子释道,「把脚上的泡处理了。」转头问长生:「刀呢?」
「刀不行。」长生说罢转身出去了。
子释看他一副交给我的样子,干脆随他去,也坐在稻草上。这一坐下来,立刻就想倒下,分不出到底哪里难受,只觉混混沌沌一身酸痛。使劲睁着眼,生怕合上之后再没力气打开。等了一会儿,正犹豫要不要爬起来出去看看,长生拎着一桶水进来了,另一只手里捏着几根褐色的长刺。
「你摘皂角刺做什么?」
「皂角刺?」低头瞧一眼,「原来叫这个名字。我只是看它样子合用,掰了几根。」
连拉带拽,才把两个孩子弄起来,叫他们在床架子上坐着洗了脚。
长生蹲下身,用皂角刺轻轻刺破水泡,却不马上拔出来,让泡里的水顺着长刺流尽,皮肤几乎完好无损。如此这般,子周和子归脚上的泡一个不漏的处理了。心想得找点东西擦擦,旁边子释恰好递了布条过来。原来他见了长生的架势,已经明白怎样做,在屋里细细搜寻一番,找出一块干净的布帘子。
两个孩子已经躺下,长生又出去换了一桶水,冲子释道:「你。」
「嗯。」应一声,弯腰去脱鞋,竟没脱下来,疼得倒吸一口气。
子释原来的鞋,被血污浸透,早随涵江水而逝。这双鞋,不知哪个死人脚上扒下来的,有点大,勉强穿着。一整天走下来,脚上的水泡比两个孩子更多。又磨破了好几处,血水沾上鞋子,凝结相连。现在要强行分开,自然引发切肤之痛。
「得泡一泡才行。」索性连鞋子一块儿伸进桶去。酸痛肿胀的双脚被冰凉的井水一激,骨头都打颤。龇着牙抓紧了床框,倒一下子精神了。他在这泡着,长生又出去了。这回时间更长一些,回来的时候,提着个柳条筐。子释已经脱了鞋,正学着他之前的样子挑脚上没破的水泡。
轮到右脚,左手干活,十分笨拙。
忽然一只手伸过来,拿走了皂角刺。又一只手伸过来,握住了脚踝。
两个人俱是微微一震。
子释是小吓了一跳,继而觉得那只手暖洋洋的。刚从井水里捞出来的脚怎么舍得挣脱?于是忘了动弹反应。长生是意外于入手而生的温度和触感:这么凉,这么滑,这么细,不堪一握。薄薄皮肤底下看得见隐约的血脉,冰雕似的……
「冷是冷一点,不过凉水消肿,忍忍吧。」
子释本来还觉得有点暧昧,考虑要不要忍痛拒绝对方的帮忙。看他一本正经的模样,自己未免神经过敏,也就不说什么了。
长生替他挑着水泡。磨破的地方洗净了血迹,白皙脚底露出一小片一小片鲜红的嫩肉,知道他定然疼得厉害。心中暗暗佩服:这人身子骨虽然娇弱,性情却坚忍异常。耐住这疼痛不说,一路上居然不在面上露出来。不过,他不露出来,自己也猜得到。当时想着,长痛不如短痛,早点儿磨出茧子来,后边还能少受点苦,况且还有两个小的要照顾。看他行走如常,后来也忘了问。
这会儿又有些不忍心了,说了句「怎么也不吱一声」,起身去取包袱里的凤尾草。
「还好。多走一段,就不觉得疼了。总不能再找个大哥来背我。」
长生把凤尾草捣烂给他敷上,又拿布条缠好,道:「明天肯定走不了了,在这里呆一天吧。」
多亏当初救了顾长生。果然日行一善,必有好报。超值。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子释自嘲的笑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
谁知长生头也不抬,接了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看,不是恰好有我在。」
吓!进步神速啊这小子。
「顾长生,你这是讽刺我呢还是安慰我?」子释歪着脑袋,想瞪他,没绷住,自己先乐了。
长生没啥表情,伸出两只胳膊,把他抱起来放到草铺上。转身倒腾之前提进来的柳条筐,居然拿出一口铁锅,几个破碗,半袋子糙米。
子释看着他,赞叹不已。
长生拎着半袋米和那口锅,刚要抬腿,又停住,对子释道:「『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李公子就等着用餐吧。」一路咧着嘴出去了。
子释回过味儿来,冲厨房方向恶狠狠嚷了一嗓子:「还请顾公子别忘了从自个儿身上拉一块肋条肉炖了,好教我实至名归。」哼两声,忍不住嘿嘿笑了半天。
一时饭熟,摇醒子周和子归,四个人吃了这些日子以来,最香甜的一顿饭。
路过缭城,四人的装备得到了较大改善。
原来缭城太守姜钟义和守备石原听到彤城被围的消息,第一时间卷了细软,携了家眷,弃城逃跑了。满城人自是纷纷效仿,争先恐后飞速逃离,倒比彤城附近的百姓走得还要早还要快。
子释四人本就落在逃亡人群后边,动身既晚,行走且慢,一路上经过了十几个空落落静悄悄的村庄。几乎所有人都弃家逃难去了,偶有无法远走的老弱病残留守。也有一些只是躲到了附近的山林之中,时不时出来探看一番。听说西戎大军去了东边,又陆陆续续回转。虽然子释明白告诫他们,敌人随时可能再次光临,还是有很多人决定归家观望。
缭城反倒是真正彻底空城一座。走在街上,人迹全无。许多人家店铺敞着大门,一片凌乱,可以想见当日如何狼狈匆忙。
城东走到城西,四个人全身上下焕然一新。按照子释吩咐,挑了最朴素最结实的衣裳,鞋子却选了上好的革履。除了身上穿的,还往包袱里装了几件。长生给自己寻了一副犀角弓箭,一把连鞘弯刀。子周拿了一把剑,有些沉,还舞得动。正高兴,就听大哥道:「放回去吧。」
「为什么?」
「无力自保而持戈矛,其结果只能是授人以柄。你拿它有什么用?背它不如替我背这玩意儿。」说着,把一路带着的那口小铁锅扣到子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