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杨忠赟对他诉说这个故事时,道貌岸然的模样,杨恪停了停。
郁知年安静地看着杨恪,像只是在听。这样的姿态使杨恪感到倾诉是安全和顺理成章的,于是才接着说:“我妈妈就算真的抑郁,大概也是因为他。”
郁知年忽然把手从睡袋里伸出来,隔着杨恪的睡袋,按按杨恪的肩膀,说:“至少你还有爸爸。”
“叔叔很好。”他说。
杨恪“嗯”了一声,感觉郁知年搭着他的手动了动,像在抚摸小动物。杨恪觉得他的安抚行为并无必要,但也没有将他挡开。
“但是你以后要继承他的公司,对不对?”郁知年问。
杨恪说“不”,郁知年便说:“这样啊。”
“我以后想搬出去,”杨恪说自己的打算,“等上了大学。”
郁知年没有接话。
过了一会儿,郁知年说:“你这么不喜欢那里。”
“不过如果爷爷不让我走的话,”郁知年说,“我只能留在那里的。我得报答他。
“如果不是他,我就还在三文,不知道有没有学上,也不会认识你了。”
说到这里,郁知年放在杨恪肩膀上的手突然缩了回去。
杨恪看他,不知他是热了,还是怎么,面孔变得微红,几乎像是不好意思。
“杨恪,”郁知年很轻地说,“如果你搬出去了,你还愿意跟我见面吗?”
杨恪觉得他想得太详细、太遥远,问出来的问题也很离奇,不过还是说:“行啊。”
郁知年就像有些羞赧地笑了笑。他问杨恪:“你会住得很远吗?”
杨恪说“不知道”,他又说:“希望你近一点。”
“你想太多了吧。”杨恪打击他。
郁知年只好说:“好吧。”
这天晚上,杨恪在睡梦中重温自己的童年。
深色光洁的发亮的地板;刻板的保姆、家教;来来去去的、想成为当家的主母、做他奶奶的年轻人;杨忠贇的背影。
仿佛只有和父亲相处的每月周末,才是有色彩的。
杨恪厌烦那栋房子,厌烦禁锢,厌烦杨忠赟的喜怒无常。不过郁知年的到来,使他感觉好一些。至少杨忠赟不在时,那里显得没有那么糟糕了。
第18章 十八(2012)
很久以后,在杨恪的刻意忽略下,他和郁知年相处无间的几年的细节,在脑海中已变得十分模糊。如同遮盖疤痕,杨恪将那些时间盖上厚实的纱布,封上胶带,回想起来,至多只能从几乎不存在缝隙里,瞥见既少又短的一些片段。
不过杨恪十八岁的冬季特殊一些,无法算作疤痕。即便最反感郁知年时,杨恪仍然很难将它打上耻辱的印记。
那年的最后一个月,杨忠贇病了。
这场恶疾来得突如其来,上周他还在首都参会,与名流政打高尔夫球,下一周就在体检中检查出恶性肿瘤中期,经专家会诊,立刻要动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得知消息时,杨恪正在上化学实验课。老师讲完实验步骤,实验室的门被敲开,副校长和徐秘书一起,站在门外,一脸凝重的模样。
上车后,徐秘书才在副驾驶座,将杨忠贇的情况告知了杨恪和郁知年。
“知年,杨董进手术室前,特地交代了,想让你陪着,”徐秘书低声说,“所以学校这里,我替你请了一段时间的假。”
郁知年眉头微皱,听话地说好,又担忧地问徐秘书:“手术的成功率高吗?”
杨恪看了他一眼,看见他手上还沾着颜料,应该是绘画课上了一半,来不及也忘了洗掉。
杨忠贇在集团投资的私立医院动的手术,顶层有为他预留的手术室和套房。
他们乘坐专梯上去,手术室的门紧紧关着。杨忠贇的另两个秘书、集团高管齐聚门外,人人都是一副关心得不得了的样子。
见杨恪和郁知年走近,他们都聚拢来安慰。
杨恪没说什么,在他看来,在场数十人,只有郁知年,也或许包括杨恪,是不希望杨忠贇有事的。
手术进行了近六个小时。起初大家都站着,后来时间太久,便都坐下了。
郁知年坐在杨恪身边,忧心忡忡地掰着手,杨恪安抚地拍了拍他的背,他有些虚弱地看看杨恪。
晚上十点过五分,手术室的门终于开了,医生告知大家,手术很成功,不过由于杨忠贇年事已高,实际效果还需观察。
围着手术室的人又待了一会儿,慢慢便各自离开了。
徐秘书送走了最后一名高管,对杨恪道:“少爷,先让司机送您回家吧。知年可能得住在这儿。”
离开医院时,已经是十二点。从医院通往家里的路上,已经没什么车辆。
杨恪看窗外,宽阔的高架桥下,视野所及,都是光秃秃的黑色树影,和路灯的光晕。他忽而想起了医院建成的那天,大约在四年以前,杨忠贇带他出席启用仪式。
休息室只有他们两个人,杨忠贇对他说:“杨恪,外头的那几个,都巴不得我早点住进来。你呢?希望我早点走吗?”
当时郁知年还没有来。
杨恪说:“我不希望。”
杨忠贇微微地笑了笑,看起来并不相信。但杨恪的确没有说谎。
到了家门口,司机替杨恪打开车门,杨恪从车上下来,寒冷的风不断地吹着。庭院里的树大多长青,不过也没什么生气,被地灯和景观灯照射着,焉巴巴地堆在一起。
暖气从开着的门里涌到杨恪周身,将他轻裹着,带入这个并不像家的家里。
他穿过走廊,独自上楼,走向自己的房间的时候,突然生出一种十分怪诞的念头,他想,如果现在从这里离开,已经没人可以拦住他。
他可以去找父亲,留在新市,过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想到这里,他的脚步变慢了。
站在杨忠贇新拍到的巨幅油画旁,怔愣间,杨恪的手机忽而震动了一下。
他收到来自郁知年的信息。郁知年问他有没有到家。杨恪说到了,郁知年发来一张照片,说是徐秘书安排给他陪床住的隔间,照片上是一张一米多宽的小床,离杨忠贇的病床不远。
杨恪皱起了眉头,问他:“没有护工吗?”
“也有,”郁知年告诉他,“但要我住得最近。”
杨恪刚读完,郁知年突然给他打来电话,杨恪接了。
“爷爷要观察,还没来这间病房,护工也不在,”郁知年无助地说,“只有我在,我有点害怕。”然后问他:“你明天会来吧?”
杨恪觉得有时候时间是会静止的,片刻的体感变得悠长。几秒或者十几秒钟内,站在一片寂静的昏暗走廊中,杨恪仰头看着油画上的河流,脑海中浮现过许多画面。
浮现他设想过的自由,没有杨忠贇干涉的一切场景,他或许能够获得的、与现在毫无关联的更廉价但真实的快乐。
而独自待在医院,准备看护杨忠贇的郁知年在听筒那里头缥缈而遥远地呼吸着,像连接杨恪与此刻的若隐若现的钥匙。
“杨恪,”郁知年轻声问他,“你来吗?”
十八岁时的杨恪最后对说郁知年了“会来”。
第二天下午,杨恪到医院时,杨忠贇已经出了观察室。秘书根据医生的指令,将其余来探视的人挡在了门外。
杨恪走进去,郁知年坐在病床边,杨忠贇戴着氧气面罩,奄奄一息地昏睡着。
他双手搭在被子上,手背满是褶皱,右手正在挂吊水。有两名护工在不远处看守。
郁知年看起来没睡好,眼圈青着,对杨恪说:“你来了。”
杨恪“嗯”了一声,当时想,离开不必急在此时,他想要的自由都会有。
杨忠贇在医院住了一个月,郁知年便也陪护了一个月。杨忠贇术后恢复得还不错,郁知年却瘦了不少,精神也不太好。
杨恪上学时,有时会有女孩子来和他搭话,有些害羞地问郁知年去哪了。杨恪晚上去医院探视,和郁知年提起,郁知年便会装作听不懂,糊弄过去。
在最冷的一月底,宁市寒风凛冽。
杨恪在家吃了饭,八点到医院,爷爷睡着了。郁知年看见他,便从陪护椅上站起来,膝盖上放着的、用来给杨忠贇念的金融报刊险些掉了。
“笨。”杨恪低声说他。
郁知年不知怎么,把视线移开了,将报刊放在椅子上,靠近杨恪,用有些疲惫的声音问:“能不能陪我出去走走。”
杨恪陪他走出病房,去顶楼的玻璃房中坐了坐。
这天的夜空是漆黑的,玻璃房开了几盏小灯,他们坐在沙发上,聊了几句最近学校的事,郁知年忽然没了声音,脑袋摇摇晃晃地靠到了杨恪肩膀上。
杨恪微微低下头,看见郁知年的眼睛闭起来,眉头微皱,睫毛压在脸颊上。
他的脸很窄,皮肤白皙,呼吸均匀、绵长。好像和刚来杨恪家里时别无二致,又像变了许多。杨恪想,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太久,早已忘了郁知年最早时是什么样子了。
杨恪这样让他依靠着,过了大约半小时,郁知年突然醒了过来。
他一下坐直了身体,转过头来看杨恪,表情呆呆的,盯着杨恪。少时,他说:“我睡了很久吗?”
“还好。”杨恪肩膀有些僵硬,告诉他。
郁知年稍稍松弛了一些,对杨恪说:“好累。”
“我做了一个梦,”他说,“杨恪。”
他的眼神还有些呆滞,像看着玻璃房外很远的地方,说“我梦到和你一起搬出去了”。
“我们住在一个没有这么大的房子里,”他告诉杨恪,“我想养一只狗,你说不行,说我就像一个狗。”
杨恪被他的梦逗笑了。
郁知年看着杨恪,像不好意思一样,又移开目光,耳朵也有些红了。犹豫几秒,他又像想说服自己一样,说:“不过我肯定还是要陪爷爷的,要照顾他,爷爷对我有很大的恩情。”
杨恪没有回答。
这时候,玻璃房的门猛地被人推开了,护士站在外头,看见郁知年,松了一口气:“你在这儿啊,知年。杨董醒了,在找你呢。”
郁知年马上站了起来,说着“不好意思”,急促地走向她。
杨恪和他们一起去病房,郁知年和护士走在前面。
郁知年穿着一件深色的、柔软的卫衣,背影很瘦。
那天快要走进杨忠贇的病房时,杨恪在想,等到许久后,郁知年同样不再被杨忠贇束缚,如果想搬到他家,也不是不行。
第19章 十九(2013)
杨恪很早便了解到一件事:他的爷爷不爱他。
幼年时,他曾认定是他还不够好,因此对自己提出十分严格的要求,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完美。
当时之所以下次判断,是因为爷爷给他讲述的亲情和爱情故事,让他认为,他必须足够优秀,方可获得爷爷的认可。
在爷爷口中,他曾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亲情,和一段爱情,亲情是杨恪的母亲杨念,爱情则是一名叫周琴的女士。
杨念的生母和杨忠贇谈过恋爱,她是一名基督教徒,与杨忠贇分手后,发觉自己怀孕,将孩子生了下来,留给了杨忠贇。
杨忠贇为她起名杨念。
他告诉杨恪,他和杨恪的妈妈相依为命,从小到大,她一直最优秀、最善良。赵司北出现之后,破坏他们父女间的感情,对杨念进行情感操控,让她变得自卑、不自信。
所以女儿走后,他坚决不会让赵司北染指杨恪的成长过程。
赵司北和杨忠贇的说法仿若一场罗生门。
据赵司北所说,进行情感操控的人是杨忠贇。他认为杨忠贇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无法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产生共情。
不过由于智力高,观察能力很强,能完美地伪装和演绎出亲和与热忱,不熟悉的人,便无法看清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杨恪小时候觉得父亲不正派,甚至每月的探视时间,也不愿多与父亲相处,长大后才渐渐改变了看法。
周琴则是杨忠贇学生时代的一位女性,杨忠贇口中唯一爱过的人。
两人之间的细节、身份,杨忠贇并未说得太多,只反反复复地与杨恪形容两人初见和告别时的场景。
“我刚上大学,吃不起饭,在食堂只点三两米饭,”他总是说,“那天在食堂里,我又点了米饭,就着食堂墙上的红烧肉画报吃。我一转头,她娉娉婷婷地朝我走过来,穿着白色的裙子,走路摇曳生姿。她给我拿了一碟肉。
“我出国读书的那天,在机场外面,她也穿了白裙子,手上戴着我送她的红绳。给了我一信封的钱,我说让她等我,一定会回来娶她,但是我一走,就再也找不到她了。”
杨忠贇终生未婚,便是因为她。
杨恪相信杨忠贇的故事,直到七岁的那一年,杨忠贇第一次带了人回家。
那时是春天,院落中桃花开得很盛。杨恪刚刚放学,走进家门,见玄关到客厅,堆了几个很大的纸箱子,他觉得纳闷,走了两步,一个穿着白裙子的阿姨忽然出现在他眼前,长着一张他总在电视上看见的脸。
她手上戴着一根红绳子,绳子上有一颗很小的钻石。
见到杨恪,她微微一愣,踩着高跟鞋,娉娉婷婷地朝杨恪走过来,俯下身,对杨恪说:“你好啊,你就是杨恪吧?我总听你爷爷说起你。”
杨恪那时候没多少常识,愣怔着,想着爷爷说的故事,便认真地问她:“你是周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