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乃解家子,眼界见识、胸中韬略岂是杜云瑟一个农家子可比的,表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解檀光在心里叹了口气,笑着拱手道,“檀光多谢殿下看重。”
会试结果不尽如人意,嘉泓瀚也不想多待了,外面还有一堆烦心事呢。
他挥袖起身,“如此表兄好好准备十几日后的殿试,我就先行一步了。”
解檀光行礼恭送,直到嘉泓瀚带来的人都尽数离去,他才来到窗边,看着窗下的观榜盛景,长长叹了口气。
作为解家子,作为宫中颖妃的侄子,三皇子的表兄,有些立场天然存在,无法选择。
会试输人一筹,但殿试的状元之名,他不会放弃竞争。
秋华年和杜云瑟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出了贡院范围,回到家中,很快便有无数的帖子和礼物上门。
会元虽然还不是状元,但至少肯定在二甲前列,前途无量,谁不想提前结交一番呢?
杜云瑟和秋华年商量了一下,把不出格的礼物收下,登记造册,邀约则全都推了,理由是要专心准备十几日后的殿试。
等殿试结束,一切尘埃落定,再在宅中大摆一场宴席,邀请亲友和那些送礼送帖子的人一聚。
第122章 殿试
裕朝文气南重北轻,一个来自北方的学子中了会元,在京中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在得知杜云瑟的恩师是文晖阳后,质疑的人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人想亲眼看看杜云瑟是谁。
杜云瑟没有管外界嘈杂的声音,专心在寸金院中读书,准备最后的殿试。
殿试在皇城内举行,只考一题,由皇帝亲自出题,考的是策略,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要求文采和对经义的通熟。
古代所有学问都建立在四书五经上,每讲一个自己的观点,都要从经义中找到立足点,借圣人之言谏君,类比到现代就是写论文要引注专著和其他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还有文采,殿试答卷虽然不用写八股文格式,但也要骈散结合,对偶工整,文辞精妙自然少不了。
就算你的观点再好,如果文章写得一塌糊涂,文义不通,也拿不到什么好名次。
所以考试前继续熟读经义,温习美文是很有必要的。
否则就算皇上有心提拔,也要顾及些自己的脸面,杜云瑟想要的是万无一失。
王引智也上了杏榜,排名在二百名开外,对他来说上榜已经心满意足,和杜云瑟一样认真准备着殿试,争取殿试后能外放个好地方。
秋华年和杜云瑟到达京城以来,太子一直没有见杜云瑟,秋华年不知道这两人到底在心照不宣地计划着什么,只知道十六某日傍晚上了次门,交给杜云瑟数封书信。
十六没有走正门,直接在半路上拦了秋华年的马车,他脸上戴着银丝打底的皮质面具,如鬼魅一般,吓了秋华年一大跳。
“是我。”听见十六的声音,秋华年才松了口气。
他让星觅去外面,邀请十六上了马车,十六默不作声地坐在车角,秋华年的眼睛不停往面具上瞟。
“……”
十六沉默了一下,抬手把面具取下来了。
秋华年觉得这样顺眼多了,笑了起来。
马车一路驶入宅子,下车之时十六重新戴上面具,秋华年让下人们各自去忙各自的事。
把书信交给杜云瑟后,十六与秋华年一起在宅子里走了一段路。
“杜云瑟已中会元,殿试应在一甲之中,授官之后,你便要在京中生活了。”
秋华年愣了一下后笑道,“是啊,以后在京中生活,十六你可以常来串门,九九和春生都很想你呢。”
“你……”十六停顿了一下,最终什么都没说。
时近傍晚,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
两人一路穿过夹道和主院,来到西边的玉竹院里的侧门前。
临出门前,十六突然转头看他。
夕阳有些晃眼,那一瞬间十六眼中复杂的情绪让秋华年下意识屏住呼吸。
克制、不忍、悲伤、怜惜……
秋华年有些恍惚,这些似乎都不该是十六应该有的情绪。
下一秒,十六已经转过头去,飞快离开了宅子。
秋华年眉头不自觉皱起,他从不相信错觉,也不会自欺欺人地装傻忽视不对劲的细节。
一定有什么问题,他心想。
然而十六摆明了不想多说,秋华年暂时找不到了解真相的突破口。
除了十六,另一个上门拜访的人是太平侯,与十六不同,他是直接大摇大摆来敲门的。
太平侯被元化帝赐名为康忠,并未随康贵妃的本姓,他有些做事的手腕,封侯以来,被元化帝派出去办了不少差事,俨然是位有圣眷的实权侯爷。
康忠上门,理由是问秋华年特制清凉油做得怎么样了。
秋华年本来都忘了这事,没想到正主直接上门来问,只好花些心思,正好缓解一下殿试前的紧张心情。
康忠的症状和晕船不一样,是下船之后的晕陆地,也可以叫做晕动后遗症。
不过一般人下船后感到头晕恶心,短则持续一两天,长则持续半个月,康忠却断断续续的一年多了还没好。
这是因为作为疍民,他此前人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摇晃的海船上度过的,陆地对他而言反而很陌生。
“侯爷之前怎么治这病?”秋华年问。
“太医院开了四物汤和杞菊地黄丸,犯病了就吃一剂。”
秋华年点头,他算是久病成良医,因为自己天天吃药,所以对中医产生了兴趣,穿越来这两三年读了不少医书,知道这两剂药都是对症的。
而清凉油也是对症的,把它抹在太阳穴上,可以有效治疗眩晕和恶心,“万金油”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
秋华年想了一下,让康忠把他之前用的清凉油拿出来。
东西确实是秋记六陈出品,不过去年秋冬以后,清凉油的销量大幅下降,秋华年就再没怎么做过,铺子里只剩一些旧货。
康忠手里的清凉油还是去年夏天的批次,虽然并未失效,但毕竟没加成熟的化学药剂,效果肯定没有刚做出来的好。
秋华年索性买了原材料,在京城动手做了一批出来,让康忠试试新的是不是效果更好些。
康忠拿去后,过了两天再次上门,拿了一大堆价格高昂的礼物。
除了各色宫绸,还有一大堆珍贵的珠宝,圆润明亮的大珍珠就有足足一斛。
“乡君不必客气,本侯如今别的没有,就是钱多。”
光是元化帝和康贵妃源源不断给予的赏赐,就能堆满几个大库房了。
秋华年不动声色地磨了磨牙,糟糕,被炫富了。
康忠坐下笑着说道,“这清凉油真是好东西,当初在海上要是有它,不知能少吃多少苦头。乡君的方子好好留着,日后有大用处呢。”
秋华年看了眼杜云瑟,总觉得康忠似乎话里有话。
但康忠只是又讲了下京城哪家的海鱼好吃,哪家的珍珠货真,便告辞离开了,临走前还说改日要请他们去吃海津镇的顶级鱼鲜。
康忠离开后,秋华年和杜云瑟一起回到后堂。
“太平侯今日话里话外都在提海港,是我的错觉吗?”
杜云瑟摇了摇头,“朝廷有意新设海港。”
“新设海港?”秋华年眼睛一亮。
裕朝目前只允许福州一带的几个港口与海外各国通商贸易,秋华年一直想了解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却没有机会。
“新海港会在哪里?”
杜云瑟展开一幅京畿及附近地区的简易地图,端详片刻后,在一处地方指了指。
“太子已知晓要新设海港,却不确定具体位置,从太平侯的话中看,应当是在这里。”
杜云瑟指的正是海津镇。
秋华年愣了一下后意识到,这块地差不多是现代的天津嘛。
天津作为大城市是较为年轻的,这块地区设立行政机构,最早是南宋时期的直沽寨,元朝改为海津镇,明朝永乐时期才设立天津卫,后来陆续增加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朝时三卫合一,正式成为天津府。
如今的裕朝,那个位于“三会海口”在另一个时空无比繁华的天津,还只是一个以海鲜闻名附近地区的小镇。
康忠为什么要给杜云瑟和太子透露海津镇建港之事,秋华年没有多纠结,这不是他负责的领域,他的关注点在海港本身上。
如果海津镇以后有外国商船来往,他能办的事情就多了。
蚝油、清凉油和许多还没做出来的东西可以卖出去大赚一笔,还能搜寻海外的机械、器具、植物种子。
他馋土豆很久了!
杜云瑟见秋华年对兴建海港如此重视,忍不住问道,“华哥儿可有独到见解?”
秋华年于是拉着杜云瑟说了一堆有的没的,从寻找新粮食作物,讲到居安思危,讲到自鸣钟和步枪,大炮和鸦片,吧嗒吧嗒到最后,连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来了一句。
“……”
秋华年和杜云瑟对视,眨了眨眼。
“咳咳。你就当是我做梦梦见的,遇见老神仙听见的,突发奇想瞎想的……随便想个理由好啦。”
杜云瑟失笑摇头,很快神色变得正经。
“华哥儿说的我都记下了,但今日之言除我以外,华哥儿切莫对任何人提及。”
秋华年连连点头,“我知道,如果不是遇到你,这些话我只会带进棺材里。”
杜云瑟屈指刮了下他的鼻尖,“华哥儿年纪轻轻,不要做不祥之语。”
秋华年笑道,“是人都会死……不过我会陪你到长命百岁的。”
杜云瑟将秋华年揽入怀中,深深吸了口气,有些怕怀里的人下一刻就随风飞走。
他早就察觉到华哥儿身上有许多奇异之处,这是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他也一直在帮忙掩饰。
对他来说,秋华年是自己的夫郎,是自己此生认定的人,便足够了。
他会紧紧站在他身边,永远陪伴他,保护他。
杜云瑟垂眸深思,华哥儿说的这些东西,乍一听天方夜谭,细想却不无道理,他要好好捋一捋,厘清其中的利害关系,想到能落到实处的策略……
时间过得飞快,十几日一晃而过,三月十八日这天,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的殿试终于要开始了。
杜云瑟提前一日禁了荤食和有味道的食物,仔细沐浴洁发,刚到戌时便上床睡觉,很快便呼吸平稳起来。
睡在另一边的秋华年却无法入眠,也不敢翻身吵到杜云瑟,只能静静地握着他的手,在月光中端详杜云瑟年轻英俊的脸,渐渐有了困意。
就这样到了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一直紧张地注意着时间的柏泉将主家唤醒,很快,前院和内院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忙碌起来。
杜云瑟今日要穿的衣服早就熨好挂在一旁了,是举人定例的青色圆领袍,衬得杜云瑟身姿挺拔,仪态万方。
秋华年在做过无数套衣服后得出结论,杜云瑟穿什么都好看,但还是穿青色最好看。
秋华年亲手帮杜云瑟用四方儒巾包住头发,走远两步上下打量。
“没问题了,光看你今天的打扮和脸,至少也值个探花郎。”
秋华年笑了一声,“当然,我可一直记得某人的许诺呢。”
那是他们刚见面的第二日,家里只有不到十两存银,炕上铺着打补丁的破被褥,几日才能吃一顿肉,在杜家村破旧漏风的草房里,杜云瑟拉着他的手说——
“好,我给华哥儿考个状元回来。”
记忆里的声音与耳边的声音重叠在一起。
转眼间,就到了今日实现诺言的时候。
厨房蒸了白粉枣豆糕,为了防止御前失仪,杜云瑟只喝了半口水润嗓子,干吃了两块糕点。
秋华年给他腰上寄了个荷包。
“里面是我亲手做的高粱饴,专门加了白糖的版本,你饿的话拿出一条吃了垫垫。”
秋华年怕杜云瑟折腾一天不吃东西低血糖,特意给他准备了糖。
殿试并不会像之前的考试那样严查带入场内的东西。一是因为殿试只考一道策问,准备小抄的意义不大,二是因为殿试考生只有三百人,考场是一座没有间隔的大殿,在皇帝和无数侍卫、考官的眼皮子底下,根本不可能有人能成功作弊。
邓蝶也学秋华年给王引智准备了些小巧的糖果,两位考生收拾好后,时间不过寅时二刻,柏泉赶出马车,送他们前往皇城的承天门。
秋华年来到大门口,目送马车驶出灯笼照亮的范围,消失在漆黑的天色中。
秋华年和杜云瑟住的宅子离皇城很近,马车行驶了一小会儿,便来到了承天门外的东长安街上。
东长安街上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火,都是送贡士应殿试的马车,在皇城城墙根下,无人敢大声喧哗。
杜云瑟和王引智住得近,好歹睡到了凌晨三点,许多贡士可是刚交过夜便起床了。
马车来到阻断了东长安街的长安东门,便不能继续向前了,杜云瑟和王引智下了马车,步行走入长安东门。
从长安东门再向内走一段路,便到了皇城的大门承天门,承天门只开了两侧的便门,两人拿出贡士的身份证明,被专人引入皇城,沿着中央直道一路向前穿过端门,来到午门前停下。
三百贡士要在此等候,直到殿试即将开始,才会被引入紫禁城内的承天殿答题。
杜云瑟作为会元站在最前方,面色沉着稳定,没有被巍峨森严的皇城影响分毫。极度高压下,贡士们全都屏息凝神,无人敢攀谈交流。
一直等到卯时,终于有礼部官员出现,引三百贡士前往承天殿。
杜云瑟不动声色地嚼了两条高粱饴,迈步跟上,进了紫禁城就不好吃东西了。
紫禁城的大门午门同样没有打开,只开了左右掖门。
贡士们从左掖门进入紫禁城,穿过东角门,终于看见了巍峨高耸的紫禁城正殿承天殿。
天子将在此亲自问策于庭。
承天殿建在九尺高台上,重檐庑殿,金碧辉煌,汉白玉雕砌的台阶宽阔严整,直指上方九十九间的大殿。
如果没有刮风下雨,殿试的场所是在承天殿外的空地上,无法进入殿内。
待贡士们站毕,承天殿前响起凌厉的鞭声,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这意味着元化帝的到来,贡士们应声跪拜,甚至无人看见皇帝的衣角。
鸿胪寺官员早就于前一日设好了三百答题桌案和笔墨纸砚,行礼之后,贡士们依次落座,礼部官员端起题板,让所有人看清。
杜云瑟的座位在最前方正中央,解檀光在他右手一位,两人看清题目后都没有惊讶,预料之中般开始铺纸研墨。
承天殿内,元化帝穿着常服坐在丹墀之上,垂眼看着大殿外的三百贡士,在他左右,列坐着太子、二皇子与晋王。
一片沉寂里,元化帝突然开口,声音不大不小,局限在宽阔的大殿之中。
“你们觉得,今日殿试的状元是谁?”
元化帝话音落下,大殿内一时无人敢说话。
二皇子嘉泓漪率先开口,“殿试考的乃是国策,儿臣觉得年轻学子还差些火候,状元应当是位阅历深厚、老成稳重的贡士。”
这届会试和殿试,他的阵营中没有能争状元的人,但他知道太子和晋王正在交锋,双方的人选都是青年才俊,嘉泓漪乐得给他们添个不痛快。
晋王嘉泓瀚勾起唇角,像是随意开了个玩笑,“状元自然有父皇定夺,不过探花郎我倒是看好了一个,以杜会元的容姿和仪态,这探花郎的名号他当仁不让啊。”
两人说话音落下,元化帝没有评价,“太子,你说呢?”
嘉泓渊像是才回神,轻声笑道,“儿臣方才在想若自己是下面的贡士,该如何作答父皇出的题目,一时失神了。不只是状元,殿外三百贡士每一个都是大裕的栋梁之材,他们的答卷儿臣都想细读一遍。”
元化帝嗯了一声,不再说话。
嘉泓漪和嘉泓瀚眼中闪过晦涩的光。
奉天殿内短暂的对话并未传出殿门,殿外三百贡士经过思考后,大多已开始在草稿上落笔。
殿试持续一日时间,日落时结束,要写一篇两三千字的锦绣文章,还要留出修改和誊抄的时间,耽搁不得一点。
杜云瑟研磨好墨汁,在桌案上铺开做草稿的长纸张,提笔落在最右端。
“臣对——”
“天下治世济民之大道,在中和之理,于两极调和之隅生变通之气,而后万法备至哉。前朝受广开海贸之乱,锁国闭关于后,积弊不除,反致新灾矣。”
杜云瑟一口气写完总揽全文的第一段话,微微停笔。
元化帝给本届殿试出的题目是“论前朝广开海贸与严禁海贸之利弊”。
不出所有消息灵通者的预料,与海港、海贸有关。
殿试答题,需要揣摩皇帝的心思。元化帝打算新设海港,答这题的时候,肯定不能说严禁海贸有利。
但也不能一味鼓吹广开海贸,因为元化帝出这个题目,显然是因为他心中尚有疑虑,广开海贸并非毫无弊端,否则前朝也不会先开后禁。
这道题答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前朝广开海贸的弊端,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详细完备的解决方案。
海贸肯定要开,但不能重蹈前朝的覆辙,所以问问爱卿们出些主意——这才是元化帝真正的态度。
杜云瑟的理念是中和之道。
“圣人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1)
借圣人之言增加自己的论点的厚度,中和是天下的大道,只有秉持中和,不走极端,万事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海贸并没有错,前朝为什么深受海贸之弊,是因为他们走了极端。
最开始只知道一味开放,买卖货物赚取各种珍稀宝物和海外番邦的称颂,却没有设下必要的限制,等积弊难除后又走了另一个极端,直接全面禁止海贸,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还导致了新的问题。
杜云瑟笔锋一直没有停顿,洋洋洒洒写了几折的内容,先分析前朝广开海贸政策中的具体问题,再写严禁海贸会导致哪些新问题。
这是他最近这些日子一直在思考的东西,杜云瑟还将秋华年那日所说的东西经过挑拣和隐匿,隐晦地提了几笔,拓展了答案的维度。
这些分析同样全部引经用典,文辞优美,哪怕不看内容也是一等美文。
待写完所有分析,杜云瑟终于舒了口气,砚台中的一汪墨已经用完了,他索性放下笔,重新研墨。
再次提笔,便到了写明具体策略的时候,这才是整张答卷的重中之重。
当然,答卷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前面没有分析透彻,后面的策略肯定也是隔靴搔痒,落不到实处。
“夫海贸之利在于根本,海贸之患在于无束……臣有六策以达之。”
杜云瑟开始按顺序书写和讲解自己的六条策略。
首先是要给朝贡和赏赐定下具体的章程,不能外邦国家随便拿点木头香料,进贡些美人力士,买通鸿胪寺官员说些好话,就能哄得朝廷免去税金,带着无数金银珠宝返回其本土。
二是要设置海贸限制,茶叶、铁器、盐这些东西,给再多钱,拿再好的珠宝来换,也不能多卖。
三是如此大规模的贸易管理和专项税收,由鸿胪寺和户部共同负责,难免出现互相推卸责任、分工不均人心不齐的情况,最好能单独设一个衙门,乃至设一个一体的行政区域。
杜云瑟一边思考,一边将心中所想转化成能写在殿试之卷上的语言。
与秋华年相处日久,交流愈深之下,他的思维方式和潜意识里的语言措辞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最初觉得奇怪的词已经不奇怪了。
不过这不奇怪仅限于他们二人,写在殿试答卷上呈交给天子阅览的,绝不能露出半点端倪。
初春的阳光并不热烈,照在人身上,反而驱散了寒意。
日头开始偏西后,杜云瑟写完了草稿,右手边的解檀光也差不多同时完成。
杜云瑟听见他收草稿的动静,并未在意,将自己的草稿重读一遍,修改了一些措辞,增加了一些骈句和比拟,让文章更加融会贯通、气韵亨达。
申时三刻,杜云瑟确保文章已无可增删之处,计算好时间,开始正式誊抄答卷。
“臣”字小写,陛下、君王顶格大写这些格式仍是一样,标准的馆阁体蝇头小字顺畅地落在上好的雪白贡纸上,如它的主人一样气定神闲。
期间元化帝用了一次膳,下到殿外在三百贡士间走了一遭。
许多贡士看着视线里出现的明黄色的衣摆,心有戚戚,忍不住暂停笔锋,怕自己手抖写坏了试卷。
元化帝暗自摇头,径直走过,在会试头几名的贡士桌案前多停留了一会儿,以杜云瑟和解檀光二人为最久。
二人都对得起自己的名声与才学,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等到酉时三刻,太阳已西沉得厉害,阳光变成了金红色,黄昏将至,也到了殿试结束的时候。
三百贡士都是裕朝学子中的佼佼者,每人都按时完成了自己的答卷,答得究竟如何,便要看后日的传胪大典了。
殿试的阅卷极其之快,黄昏前将试卷收上去,傍晚皇帝钦点的数位大学士和翰林阅卷官便要入宫连夜批阅试卷。
阅卷时,每位阅卷官都要把三百份卷子全部读过一遍,认为文章做得好,就在上面画一个圈。
第二日傍晚前,阅卷官要读完所有试卷,将画圈最多的十份呈交给皇帝,由皇帝点出一甲三人和二甲第一名。余下的试卷再由阅卷官分为二甲和三甲。
到了第三日早上,所有卷子的名次都已定下,也拆开糊名登好了金榜,新科进士最荣耀的传胪大典便开始举行了。
灿烂的夕阳中,杜云瑟随响鞭声放下笔墨,三百贡士先一起行礼恭送元化帝起驾,再静静等待礼部官吏糊名收走试卷。
等所有流程结束,贡士们可以起身离开紫禁城时,很多人已经站不稳,胃里一片火烧,强撑着才能不在皇城里失仪。
杜云瑟又嚼了几条高粱饴,旁边的解檀光注意到看了他一眼,杜云瑟坦然回视。
“……”
解檀光瞧了瞧杜云瑟腰间特制的荷包,摇了摇头,什么都没有说。
一片沉默中,三百贡士沿来时的路穿过午门旁的右掖门,沿直道过端门和承天门两侧的便门,终于来到外面的长安街上。
长安街原本横贯整个京城,皇城的设计者在承天门外设了两道高耸的墙门,从中间隔断了整条大街,将它分为了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
杜云瑟走出长安东门,才终于出了森严皇城的范围,听见了繁华市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