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君轻咳一声,瞪了谢澹一眼。
武明帝含笑点头,“确实是好看。”
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一家子微服私巡,实则就是想到京城里去看看玩玩。虞长行跟暗地里的大内高手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到了外边谢承跟谢澹走在一块,谢澹拉着谢承叽叽喳喳的说话,他看见有卖糖葫芦的,正要买下来。突然发现自己没有钱。在皇宫里,他跟谢承都不用钱,这般到了皇宫外,身上就没钱。
虞长行笑了笑,给了谢澹三块银锭还有一贯钱,他同时也给谢承给了同样的数量。
谢澹买了两串糖葫芦,递给谢承一串。
两个人边吃糖葫芦边走。
“这就是天下脚下啊,好多有趣的东西,我要去买衣裳。”谢澹咬着糖葫芦含糊的说。
武明帝闻言拉着王凤君一块去金衣阁,“这是京城衣服做得最好的店,你也去看看有甚好看的衣服没有,以后我们偷偷出来玩,就不用带两个小的了。”
王凤君出了皇城,看着这些街道也新鲜。听武明帝的意思是以后还要跟他一块出来,王凤君心中一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王凤君挑了几件衣裳,当下还有些纠结。武明帝大手一挥,“想买就买,长行给钱。”
武明帝自己也没带钱,他从来都没有给过钱。
王凤君买了三件衣裳,两个小的也在崔子期的金衣阁买了三件,武明帝却是死挑剔,他一件都没买。
谢承跟谢澹从皇宫里出来后就释放了天性,谢澹在街上闻到了香气,他拉着谢承寻到了卖烤肠的地方。
“一根烤肠五文钱。”谢澹念牌子上的字。
他在手心里数了十文钱给老板。
“两位小公子若是喜欢吃辣一点的,还可以刷点辣上去。”
谢澹刷了点辣椒上去,谢承也刷了。两个人拿着烤肠吃,吃完后意犹未尽,谢承又买了两根,跟谢澹分着吃。
武明帝:“给我也来两根要辣点的。”
虞长行去买了两根烤肠。
武明帝拿给王凤君。他们都是吃过山珍海味的人,还没吃过烤肠,这般是有独特的味道。
武明帝一看郑家食肆,他跨步进去,让虞长行给他们订了一个包厢。
一家子都被郑家食肆的饭菜征服了。
他们吃得心满意足,郑家食肆还给他们送了南瓜汤。
武明帝吃完饭又到外边去看,他看见街道里都是一副热闹的场景,唇角带着笑,谢承跟谢澹去买了一份青团吃。
“你们两个过来。”
谢承跟谢澹走上前来。
武明帝挨个摸了摸他们两个的头,“以后不管江山交给你们其中的哪一个,你们都要好好的爱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你们做了皇帝不要目下无尘,要多出来看看,他们的生活都是依赖着你们。”
王凤君闻言笑起来。
武明帝指着在路上行走的人,在街边买吃食的商贩,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值年少的书生,牙牙学语的孩童。
“那是你们肩上的担子。”
谢承直面这一切,他感到了自己肩膀上的重量,谢澹面容也有几分肃静。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他们融入其中。而他们还有一个责任就是保护好大燕,才能留住这烟火气。
武明帝把两个儿子说了一顿,他自觉自己还是有当老师的潜能,一家人回了皇宫。
晚上谢承一个人躺在床上,他想了想,不管父皇让谁当太子,他都会是心甘情愿的。
翌日一早,文武百官站在金銮殿上,等百官先把手里的事说完了。
冯德手里拿了一份圣旨。
郑山辞心中一跳。
第143章 大红人
冯德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嫡长子谢承,勤勉好学,品行高洁,才德兼备。朕观其行,察其心,是社稷之福。朕欲将江山社稷托付于贤能之人,是以册封谢承为太子,以承朕之基业,统御天下万民。望太子能恪尽职守,造福万民,不负朕之所托。钦此!”
谢承站在最前面领了旨意。
他看向武明帝,武明帝冲着他认可的笑了笑。
谢承的眼睛有些酸涩。原来在父皇眼里他还是能担大任的,他可以担起这样的责任。他的心仿佛注入了热水,变得滚烫起来。
“儿臣领旨谢恩。”
金銮殿上的文武百官闻言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千岁。”
他们朝臣还未站队,武明帝就已经把太子的人选定下来了,这般就让朝臣们少了猜忌,朝中的动荡也减少了。
郑山辞不知道武明帝会选择谁做太子,这般选了大殿下,郑山辞也不觉奇怪,他为谢承高兴起来。
冯德又念了一份圣旨,这圣旨就是封二皇子为齐王。
下朝后,朝臣们都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有要事要商谈。现在陛下把太子的人选定下来了,他们就要派人到太子身边,亲近太子,以后等太子上位后,自有他们的好处。
长阳侯的脚步轻松,并未半点动容之色。他回到兵部,瞧见兵部的人也是小声的在议论太子的事,长阳侯美滋滋的正打算回去,自己关着门高兴一下。
一个老侯爷喊住他,“老虞,还是你有先见之明,让你家二儿婿做了少詹事,只有你们家不慌不忙的。以前你儿子是陛下的伴读,现在你们家又有人在太子身边了,这还是师生情谊。”
老侯爷说着心里就发酸了。这下虞家又要得多少便宜,这般比他们家以后还要富裕,这子辈有出息啊。
不管他们之前如何想老虞让一个寒门进士做了儿婿,现在都是眼红得厉害。这样有潜力的儿婿,谁不想要。这榜下捉婿,也没抓到一个像郑山辞这样的。
有的勋贵还去三甲进士里看了,都不符合他们心里的要求。这般想来这郑山辞是真的给虞家带来了好运气,他就该落在虞家,旁人都没这个福分。
长阳侯笑道,“你说这话,让我自己好接。当初山辞到了新奉县,我还想给他使劲去吏部找人运作一番,结果他自己升官回来了。他回到京城里继续升官,我都没帮上什么忙,这都是他自己的功劳。山辞确实像是我的另一个儿子,我对他颇为看好。”
长阳侯说着进了屋子,免得让人觉得他得意。他是得了好处,还有人没有得到好处,若是他太张扬了,这终归是不好的,容易惹得人眼红。
老侯爷长叹一声。他家里的哥儿长相也不差,这般怎么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儿婿。诸位朝臣还要想方设法跟谢承扯上关系,郑山辞早就跟谢承有关系了。
郑山辞下朝后回到太常寺,冷寺丞给他殷切的奉茶,“郑大人,这是上好的毛尖,您尝尝。”
郑山辞有些好笑,但他也能理解。他喝了一口颔首点头,“这茶挺好喝的。但我家里已经有了,冷大人可以留着自己喝。”
冷寺丞应下来。
晌午郑山辞去用午膳时,有几个不相熟的官员就来找郑山辞攀谈。郑山辞礼貌的跟他们说话,把他们打发走后才回到小伙伴那里。
崔子期啧了一声,“这些官见了你是少詹事,现今陛下立了太子,这就找你来套近乎了。”
崔子期去了都察院,唇舌越发厉害了。
杜宁说道,“我都没想到陛下这么早就立下太子了。陛下正值壮年,这般年轻不应该这么早就定了太子。”
萧高阳说道,“陛下早早定下太子,社稷就稳了,这般朝臣也不会想着从龙之功,安心的辅佐陛下跟太子,名分已定,两位皇子相处就更有分寸了。”
这般说来也是。史书上有多少皇族为了争夺皇位,让天下生灵涂炭。武明帝早早就把名分定下来,朝臣中一些投机分子就歇了心思。
“我赞同萧兄说的话,太子是陛下的嫡长子,品行高尚,顺应天时,这就是最好的结果。”梅淮说道。
郑山辞倒是没想这么多,两个皇子都优秀,这般立了大殿下为太子,只要二殿下心中没有介怀,这江山就是稳的。
谢承跟谢澹的关系很好,郑山辞不希望看见两个小孩的关系因为太子之位,让他们心存芥蒂。
郑山辞下午回到太常寺午睡后,冯德就带着圣旨过来了。
“郑大人过来接旨吧。”冯德笑眯眯的说。
圣旨面前,太常寺的人都跪下了。
冯德念了武明帝的旨意,封郑山辞为太子少傅,太子太傅是魏首辅,太子太保是庞次辅,蒋詹事也封了太子少保。
这官是一个虚职,更多的用于加封大臣。魏首辅跟庞次辅的官是虚职,这太子少傅跟少保对于郑山辞跟蒋詹事来说却是实打实的职务。
因为他们两个人本身就是负责教谢承跟谢澹的。
郑山辞领旨谢恩。
“郑大人快起来吧,地上凉得很。”冯德虚扶了一把郑山辞,他笑眯眯的说,“洒家还要去给蒋詹事传圣旨。”
这个消息是冯德给郑山辞卖的好。
郑山辞应了一声,给冯德塞了荷包,“多谢公公的提醒。”
冯德笑着把荷包收进自己的袖子里,带着一群人洋洋洒洒的走了。
太常寺的人都来向郑山辞说恭喜。
郑山辞一一谢过。
他在太常寺不能做出政绩,只能把心思放在两位皇子身上,这般也算落下了好结果。
蒋詹事得了圣旨,心里头高兴,也给冯德包了一个大荷包。他拿着圣旨,一想自己已经成了太子少保了,心里很是得意。
侍从打听消息回来,“大人,郑大人做了太子少傅。”
蒋詹事听了这话,面上不愉,“我教了两位皇子多年才成了少保,怎么郑山辞还做了少傅?”
侍从没有吭声。
蒋詹事把侍从打发出去,自己一个人兀自生气。
王凤君跟谢澹在坤宁宫也知晓了谢承做了太子,谢澹倒是没什么不满的。皇兄是嫡长子,而且没甚错处,待他还好,他做太子以后,他以后就有太子哥哥了。
父皇还封了他做齐王。
谢澹为谢承高兴,也为自己高兴,他这么小就是亲王了。
王凤君摸了摸谢澹的头,“这样也好,以后长大了就可以去封地了。”
谢澹眨巴着眼睛,“那儿臣要带着父君一块去封地上享福,若是父皇不骂儿臣的话,儿臣也带着父皇一块去。”
谢承先是来给王凤君听见谢澹的话抿了抿唇,宫人向王凤君通报后,谢承走了进来。
“儿臣拜见父君。”
王凤君把他扶起来,“快起来吧承儿,做了太子以后你要听魏大人他们的话,好好的读书学习,做一个好储君。”
谢承认真的应下来。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落在谢澹身上,眉眼间有些紧张。
谢澹抱住谢承,“你以后就是太子哥哥了,你以后罩着我么?”
谢承唇角含笑,“不管什么时候,我永远会罩着你。”
王凤君听见这句话,心中松了一口气。谢承跟谢澹的关系还是好的便好。谢承敏锐的觉察到王凤君对他的态度不一样了,他心里有些失落,但还是接受了。谢澹待他还是一样的,晚上他们在坤宁宫用了膳,东宫还在收拾,谢承这几天还是睡在皇子所里。
谢承拉住谢澹,“二弟,今晚我们一起睡吧。”
谢澹点点头,“我要跟皇兄一起泡脚。”
宫人们小心的伺候两位皇子洗漱,谢澹在谢承的床上打滚,他抱着被褥把自己埋进去。
谢承同样盖上了被褥。
“二弟,你以后还是叫我皇兄吧。”
谢澹觉得这没甚区别,他应下来。
“二弟,你说你以后有了封地要把父君跟父皇带走,你就没想把皇兄带走么?”谢承一口气的说出来。
“可是到时候,皇兄就成了皇帝了,我把你带走了,大燕怎么办?”谢澹摸了摸谢承的头,“等以后皇兄老了,我就把皇兄接到封地上养老。”
谢承闻言心中不知是欢喜还是什么,他只说,“二弟就不能留在京城陪着皇兄么?”
“可是我想去外边看看。”谢澹认真的说,“我想游遍大燕,但我会回来的,你永远是我的哥。”
谢承抱紧了谢澹,“这样也好。”
谢澹伸出手去挠谢承的后背,谢承怕痒躲开了。
“皇兄,你不要怕。以后等你娶亲后,你就有很多的儿子了。”谢澹不知从哪听来的话,这般说给谢承听。
谢承嘴角抽了抽。
谢承:“睡吧。”
谢澹:“……”
谢澹气呼呼的睡觉了。
谢承心想,谢澹从小就跟着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情谊了,谢澹永远会是他最喜欢的弟弟。
他会一辈子对谢澹好的。
这边郑山辞下值回到家里,他把自己做了太子少傅的事告诉给虞澜意。
“太好了,你升官了,我就离诰命不远了。”虞澜意还惦记着自己的诰命。他拍了拍郑山辞的肩膀,“郑山辞,你还要继续努力。”
郑山辞笑了笑,“这只是在东宫的职位,在六部之中并没有实权,我会给你挣诰命回来的。”
虞澜意亲了亲郑山辞,“你已经这么好了,是京城里最好的郎君,你高兴我就高兴,诰命也没那么必要。”
“那我就松快下来了。”
虞澜意:“那还是不要太松快。”
郑山辞:“……”
第144章 地龙翻身
小平安四岁多了,他被送到清远书院里读书,这个书院都是当世的大儒,他们喜欢小孩子,又有朝廷牵头,基本上像是小平安这样小一点的孩子都在清远书院读书。
他们大都是朝中大臣的子女。
小平安放学回来,侍从给他拎着小书箱。他刚开始去上学还哭了几趟,把虞澜意的心都要哭软了,但做孩子哪有不读书的,他还是把儿子送到了书院。
在书院里交了新朋友,他就变得喜欢去书院读书了。
小平安从书院里回来打了一个哈欠,金云给他送了糕点过来。
“公子吃点点心解解乏。”
“金叔叔待我真好。”小平安嘴甜的喊了一声,他拿了糕点吃。他们午膳也有糕点吃,只是书院里的糕点一般都是枣糕,他都已经有些吃腻了。
他一般把枣糕给班上的爱吃糕点的诸葛星吃,他最喜欢吃糕点了。
小平安抓了几个糕点就跑去找爹跟阿爹。
他跑到园子里,瞧见爹在教阿爹下棋。他凑过去,“爹,你也教教我,我们班上有一个将军的儿子,他可会下棋了。”
虞澜意:“你还小,以后再学这些也不迟。”
小平安坐在一旁,“我都四岁啦,已经是一个大人了。”
郑山辞笑了笑,拉着他过来,“那我给你跟你阿爹都说说,能记住多少就是你的本事了。”
小平安精神抖擞,“爹,你先等我一下。”
小平安去拿了纸跟毛笔过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郑山辞:“……”
这话是他说的,小平安听见后就记住了。
他会的字还不多,听不懂的他写不出来,他可以先画出来。等郑山辞把象棋中的棋子讲解完毕后,虞澜意没怎么记住,他把儿子记的东西拿过来了。
他看见儿子画了一个棋盘,在将军的位置上写了一个温字。
“这是什么意思?”
小平安得意的叉腰,“我们班上有一个小孩叫温朗,他爹是将军,我就把他写上去了,这样我就知道这个位置的人是将军。”
虞澜意这样一想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这个小本子是郑山辞送给小平安四岁的生辰礼物,这本小本子可以让他写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情,也能记录自己的生活。郑山辞跟虞澜意不会去翻阅他的本子。
虞澜意看了一页就把本子还给小平安。
虽说他有些好奇小平安的本子里写了什么,但他会尊重小平安。如果在他小时候的时候,他也不希望长辈们来翻看他的小本子。
郑山辞还说了,如果本子写完了就可以再找郑山辞要一本本子,这样小平安就喜欢拿着小本子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他起初没有学会写字认字,他就试着在本子上画出来,这般也很有意思。
他从四岁到现在已经记了两个本子了,现在这是第三个本子。
小平安珍惜的拿着自己的本子到屋子里,把床底下的小箱子打开,把自己的本子放进去。
晚上用膳时,虞澜意给小平安讲了郑山辞升官的事,小平安把自己的汤碗拿起来,“我敬爹。”
郑山辞哭笑不得。
他只好用勺子给自己舀了玉米排骨汤,跟小平安碰了碰,“谢谢平安。”
小平安嘿嘿笑了笑,他自己会夹菜了,他喜欢吃的菜都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根本就不费劲。
虞澜意吃了一块排骨,“这排骨一咬上去,骨头就落下来了。”
他吃得很满足。玉米灌满了汤汁,软软糯糯的。
余下的辣萝卜干,这是郑夫郎自己做出来了,拢共做了四个坛子,家里放了两坛,给郑山辞他们递了两坛。
虞澜意倒是很喜欢吃这样的萝卜干。
还有腌制的咸菜跟香肠,腊肉这些。
郑夫郎跟林哥儿都会做这些,做的时候都会给他们多做一份。那咸菜做酸菜鱼真的很好吃。
一家子用了晚膳,小平安带着侍从向郑山辞说,“爹,我想去找多多哥哥玩。”
“去吧,别玩太晚回来。”
小平安欢呼一声跑了。
他不仅要跟多多哥哥一起玩,还要拉着多多哥哥跟他新认识的朋友一起玩。晚上他们打算拿着零花钱去买糖葫芦,魏云说了他请客,小孩子们纷纷说他大方。
魏云是魏首辅的嫡长孙,他的零花钱老多了。
小平安拉了郑同初出来,郑同初比他大,如今已经比小平安高了一个头。跟小平安玩到一起的都是男孩子。
温朗拿着糖葫芦吃,看见小平安大喊一声,“还不搞快点,拖拖拉拉的像个啥。”
小平安拉着郑同初跑过来,小平安给众人介绍了自己的哥哥。
魏云礼貌的喊道,“哥哥,我叫魏云,我爷爷是魏首辅,我父亲是同州太守。我请你吃糖葫芦。”
魏云让侍从买了一串糖葫芦塞给郑同初。
温朗也礼貌的喊了一声哥哥。
崔修竹年纪小一点才三岁半多,他奶声奶气的喊了一声哥哥。
他是吕锦跟崔子期的儿子,儿子在家里太无聊了,以前还有小朋友来喊他一起玩,现今他们年纪大了一点就去书院里上学了。吕锦见儿子每天下午眼巴巴的看着小朋友们从书院里放学回来,他不忍心让儿子没有玩伴,跟崔子期说了就让他跟着他们一块上学去。
班上的人待他好,因为他是最小的一个弟弟,长得也很可爱,跟个糯米团子一样。
郑同初在这里就收获了一圈的弟弟。
魏云请了糖葫芦,温朗就请了胡辣汤。
小平安带他们去郑家食肆吃烤肠,“我跟哥哥请的。”
小平安说了这句话,小朋友们都很高兴。他私下拉了老板说,“把这账记在我阿爹名下。”
他爹基本上不记账,他阿爹最喜欢记账,他的账挂在虞澜意的名下,这样显得没那么明显,他太聪明了。
老板:“……”
小孩子们都吃了一根烤肠。
虞澜意这些年沉迷于置办商铺,现今他手里拢共有十几个商铺,手里的钱也多起来。但他还是给账房塞了一部分的钱,余下的租金就作为他个人的私房钱。
郑山辞有香水厂在,每年都有不少的钱。再加上最近厂里接了安装玻璃窗的活。起先是小平安带着小朋友来家里玩,结果他们看见小平安的窗户是玻璃做的,这些孩子回到家里就吵着也要玻璃窗。
这般郑山辞只好让玻璃坊做一些玻璃窗,这传下去,许多人家都想安装玻璃,郑山辞又大大赚了一笔。
雷尚书的年纪上去了,而且户部在他接手后,国库富裕,武明帝把他提到内阁去了。梅侍郎成了梅尚书。
武明帝看了吏部选上来的几个担任户部侍郎的人,他摇摇头,“这几个人有的就是想捞油水,还有的太古板了,这当户部侍郎还要灵活一些才好。”
武明帝让冯德把几个牌子撤下去。他想了想说,“朕记得郑山辞在太常寺做少卿?”
冯德应了一声,“当初郑大人从青州赈灾回来陛下就给他升官去做了太常寺少卿兼任少詹事。”
“跟他一起的进士都升官了,他本身教导皇子也有功劳,之前也是做户部郎中的,现在做户部郎中是得心应手的事。”
武明帝正要让冯德拟旨。
地面突然摇晃起来,武明帝看见自己的御桌剧烈的摇动起来。
冯德大喊一声,“陛下,是地龙翻身。”
冯德也顾不上其他,立马说道,“请陛下先到空旷的地方去。”
大殿外就是空旷的地方,房屋一直在震动,皇宫里的建筑算是坚固的如今还没出现坍塌,但武明帝能看见屋檐上的瓦片在抖动,唰唰的落下灰,这震动的浮动很大,宫人跟太监都是跑了出来。
魏首辅他们独自在办公,觉察到地龙翻身也是跑了出来。
郑山辞在太常寺批改文书,他感觉到自己的桌子在摇晃,他的目光落在了桌子上的茶杯上,瞧见茶水在晃动,他立马跑了出去。
“地龙翻身了!”有小吏大声喊道。
郑山辞等人都跑出了太常寺,太常寺的空地面积不大,只有出了门才有行道,他们就在行道上待着。
齐寺卿也跑了出来,他瞧见屋顶的瓦片往下掉,心里一阵发寒,“大燕这些年顺风顺水的,怎么偏偏惹了地龙。”
他的脸上发白,这就是不祥之兆。一般都是上天警示君王的手段。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这样一般发生什么地龙,洪水,干旱的都是上天的警示。
郑山辞直想,这不会处在一个地震带上吧。皇宫里的建筑好,郑山辞看着这晃动的房子,眼皮跳了跳。皇宫的房子好,但民间就不会住这么好的房子了。
还有家里的虞澜意,在书院里的小平安,郑父跟郑夫郎他们,这般都在京城,这可千万要躲过去。
王凤君跟两个皇子都没事,武明帝松了一口气。
钦天监来了,他先是拜见武明帝,恭敬说道,“陛下,这处地龙的核心应当不是京城,京城只是被波及到了。真正的地龙翻身在豫州。”
豫州又被称为中州,还有中原的别称,武明帝听了这话一点也不觉安慰,这跟在他家门口有什么区别。
“陛下,御膳房坍塌了,所幸没有砸死人。”冯德传话过来。
大臣们还是机灵看见地面在震动,他们不管不顾就跑了,没一个人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武明帝倒是有几分欣慰。
武明帝正要说人没事就好,他的盘龙殿在他的面前坍塌了。砰的一声,把所有人都吓住了,一座宫殿轰然倒塌,掀起烟雾一样的灰尘,灰尘散去后,徒留一地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