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现代耽美]——BY:鲨鱼赫斯

作者:鲨鱼赫斯  录入:08-14

  陆鸣原本期望探讨的话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他最开始接触到“异化”这个词,是在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成一只甲虫后,被家人冷漠对待。书中很奇特的一点是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后几乎没有惊讶的情感,而是开始思考自己没有办法承担家庭责任了,家人该怎么办。卡夫卡通过这个故事来传达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性被重视,而个人性被逐渐消磨的现状。
  胡杨杨这个角色的设置初衷就是陆鸣希望借由这个故事来唤醒更多人对自我的关注,从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中解脱出来,而要尊重个性,对很多年轻女性来说,首先是要从自己的身材在别人眼里如何的无尽苦恼中解脱出来。
  陆鸣刻意将这个人物设置成了一个男性,一方面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还想讨论亲情的异化这个问题。胡杨杨形象的另一部分灵感来自于陆鸣两三年前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短视频,记者采访一个6岁的男童怎么看待自己的童模职业,一个小孩子张口闭口就是“多少钱”、“穷不穷”,还透露了以后不想读书、只想挣钱的打算。有网友评论称这是她第一次在一个小孩身上看出油腻感。
  陆鸣当时就十分感慨,又很无力。一个六岁的小孩有这些想法,表现得庸俗势力,主要责任并不在孩子,而是应该考虑他处于何种家庭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父母的,这个世界上除了全心全意爱孩子的父母,还有随意弃养残疾儿童的父母,也有把小孩包装成网红、童模当摇钱树的父母。
  陆鸣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再有机会将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但这是一个集体合作的淘汰制节目里的作品,还是要尊重其他合作伙伴的意见,拍一个救赎片就拍一个救赎片吧。
  演技是一种很玄妙的存在,它也没有具体的范式,也没有循规蹈矩就能习得的套路,演技讲究一点灵性,一点巧思,一点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有一些演员只有在演特定角色的时候才能演好,也就是所谓的戏路不宽。金灿就经常被诟病只会演倔强的女孩,但在一种小生、小花里,她能演好一个类型已经算不错的了,多得是流量花生连入戏都做不到,不是面瘫脸,就是肢体语言极其浮夸,有些人台词都说不清楚,有些人说台词像背书,还有些人干脆全靠配音演员。
  对这样一个综艺短片拍摄,金灿没有做太多准备,她驾轻就熟地演起了一个倔强敏感又有些自卑的高中生,眼神怯生生的,生气时又看、流露出一些恨意。
  而陆鸣则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来帮助自己进入角色。他看了关于童模的一部纪录片、一篇纪实报道,又找了关于厌食症患者的纪录片和youtube上面许多厌食症患者的康复分享。他把其中对他有启发的内容摘录下来,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再在打印稿上圈划、批注,添加自己的所思所想。
  陆鸣观察视频里童模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学习那种流里流气又带着点势力的口吻,为胡杨杨角色前期形象做准备。他又模仿厌食症患者典型的略微佝偻着背,面对家人的试探躲闪的目光,和那种已经放弃正常进食后无奈又绝望的神情。
  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趁着第二天给大家自由准备的时间里做的。
  第三天正式开始拍摄,这是陆鸣第一次尝试自导自演。他制作过动画短片,所以他知道要如何剪辑,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穿插镜头、安排背景音乐。虽然他失去了三年记忆,但在那以前,他也参与过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他知道在片场导演大致是怎么工作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他对导演工作的全部理解了。
  但他站在片场,第一次对于诗文说action的时候,他对这部短片最终效果如何并无把握,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与电影的全新篇章从此揭开。
  对最终的影片效果,陆鸣做了一些妥协,他为了避免让电影看上去太晦涩,放弃了一些他原本的构思。
  但他还是保留了许多极具个人色彩的镜头和叙事方式。
  陆鸣找了个童星来演童年胡杨杨,第一个镜头是从东方明珠顶楼俯瞰上海的景象,第二个镜头陆鸣给到了早上五点天刚蒙蒙亮的上海弄堂口,然后才是一个年轻女人拉扯着一个还没睡醒的小孩的画面,那是胡杨杨的妈妈第一次带他去面试一家淘宝店冬季上新宣传图拍摄。
  前两个镜头是陆鸣自己在集中拍摄结束后去现场取景拍摄的。他还用无人机拍了社区上空的景象,现在还很少有导演在电影里放无人机拍摄的镜头,尤其是有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可能他们觉得无人机拍出来的画面质感不够,或者觉得这是技术入侵电影,总之他们排斥无人机摄影就像排斥Netflix上的网络电影一样,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如果电影不能进入院线,不在大荧幕上公映,那和网络大电影又有什么区别?
  也许是没什么区别,可陆鸣并不觉得一定得有什么区别,他还没有接受过导演的专业训练,画面安排全凭直觉。
  很多年以后,在陆鸣沉寂一段时间后又作为新锐导演回到国内观众视野时,有人挖出了陆鸣的这部微电影,来看一下他还没有接受系统学习时的短片作品。
  陆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诗人式的导演。
  他总是喜欢在电影里添加一些看似无关联的镜头,有意识地弱化电影里时间线和空间转变的概念,而是以故事逻辑来展开。陆鸣并不是一个反叙事爱好者,他还是喜欢讲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他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不会让人在看完电影以后摸不着头脑,全然不知这究竟是讲了个什么故事。
  他只是会设计一些非现实的镜头,穿插一些无意义的画面,暗示一种情绪和氛围,帮助他讲好一个故事。
  在《好长的冬天》这部短片里,胡杨杨刚转学进学校的时候,陆鸣先给了胡杨杨一个脸部特写的镜头,然后是一个环视班级的镜头,只是镜头聚焦在同学们的手上,每个人都在写字,每个人的握笔姿势都不一样,写的习题集也不一样。镜头回到胡杨杨脸上,这次是一个全身镜头,他脸上依然很平静,但他悄悄摩挲着自己的大拇指,这个细节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
  表现胡杨杨被校园冷暴力的时候,陆鸣选择让胡杨杨在天台发呆的镜头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背单词、刷题的镜头交替出现,反复对比,反复强调。
  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伤人的。
  其中一个镜头显得很特别,陆鸣先是拍了教室里人声鼎沸的景象,下一秒画面上就是上体育课了,教室里人都走空了,只剩下忘关的老旧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
  风扇被遗忘了,被落下了,它兀自转着,那“吱呀吱呀”的声音好似是它不甘寂寞刻意发出的,可到头来只是惹人生厌。
  胡杨杨就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杨星宇改编的剧本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但陆鸣最后拍出来的微电影的效果还是以悲凉为底色的,故事停在了胡杨杨经历一番挣扎终于考上北电的那个夏天,但“他被拯救了”却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杨星宇的剧本更想表现的是一种青春的暧昧与羁绊,而陆鸣拍出来的微电影里女同学陈仪更像一个工具人,她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区别于胡杨杨冷血的父母和冷漠的其他同学,只是稍显得不同一些,身上有一点人情味。也许胡杨杨对她有一些朦胧的好感,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他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挣扎着爬出了泥沼。
  你不能希冀任何人当你的救世主,你只能自救。
  这是陆鸣最后为这个微电影定下的主题。


第21章 《好长的冬天》(3)
  《好长的冬天》在腾飞视频上线后,短短一小时就达到了1000万播放量。这部总时长27分钟的微电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
  陆鸣打开弹幕,看网友的实时评价。
  上一次《生死局》他只看了一些微博网友的评论,了解大家的看法,对一些网友提出的肢体语言不自然的问题加以反思,争取在这次表演中有进步。至于那些人身攻击的谩骂话语,他只当没看见,刷过去就完事了,也不多想。
  但这次他很着急,他想第一时间了解观众对这部微电影的看法和感受。这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生死局》他只是负责演绎一个经典影视剧段落改编版本,他当时的心情主要是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有态度,有演员的使命感,想要改变广大观众心目中无演技、不求上进流量的形象。
  而这次不太一样,这次是他自己把握节奏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他很想分享给大家的故事。陆鸣现在很紧张,因为他在这个故事了放置了自己的真心,当你把一些很私人化的真诚想法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你总是会坐立难安的,你渴望被理解,又担心被误解。
  弹幕一开始还有人在玩梗,模仿胡杨杨的口头禅:“知不知道我这表多少钱?”,各种刷“知不知道我这XX多少钱”。
  刷着刷着,基调就变了,当胡杨杨的童年经历被一点点揭开面目的时候,观众不由为他感到心酸、不平。一个没有被父母用心对待过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被父母当成摇钱树,还时不时被毒打一顿,他长到17岁的时候价值观扭曲是可以理解的,他需要用奢侈品来维持自己的一点优越感,才能在同龄人面前感到自在,他根本不懂该如何与人相处。
  弹幕里还出现了承认自己也有进食障碍的网友,其他一些人在弹幕里安慰他们。
  进食障碍作为一种心理疾病长期以来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陆鸣会想要在这样一个演技类竞技综艺里拍这样一个短片,就是希望能借由节目组的热度,帮助更多人了解进食障碍、正视进食障碍,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及早接受专业治疗,而不是一个人深更半夜爬起来,悄悄地去卫生间催吐。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15%,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一些年轻的生命可能因此陨落,而直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们的亲人朋友才会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在那之前,他们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胃口不好”。
  陆鸣为了尽可能使微电影内容显得真实,还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厌食症患者康复视频记录。在搜寻资料以后,他才了解到厌食症不只是单纯的厌食、胃口不好而已,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是对于自己的身材要求过于严格,总是希望自己处于完美的状态,即使自己已经够瘦了,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再瘦一些。
  所以这个疾病最常见的发病人群是T台走秀的模特,尤其是高定秀,经常要求模特像个纸片人一样,不然就没办法穿上0码的时装走上T台。虽然近年来法国等国家在人权组织的督促下,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时装品牌雇佣过瘦的模特,但笼罩在模特行业上空的“对完美身材的不懈追求”的氛围并没有消散,反而还扩散开来。
  现在社交媒体是如此发达,年轻女孩每天在网上看到各种原本如此或是经过PS的完美身材,开始不由自主地被这种观念绑架,审视起自己的身材来,一些女孩为了追求短期见效的瘦身成果,采用极端的节食、断食方法,长此以往,一些不幸的人就得了厌食症。
  一位厌食症患者在叙述自己的感受时提到,当他看到一样食物时,他想到的不是味道如何,而是这样食材的卡路里是多少,他无法阻止自己心中的卡路里计算器开始运作。当他好不容易逼迫自己吃下一口高热量的牛排后,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按捺住那种恶心的感觉,没有把肉吐出来。但那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他一想到自己吃了一整块牛排,就感到惶恐不安,他无法克制自己,开始在床上做卷腹,他连着做了50个卷腹,才勉强感觉好一些,躺回床上。
  进食后一定要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也是厌食症患者的一种经典表现。
  电影里陆鸣就设计了这个镜头,强忍着恶心吃了一块蛋糕的胡杨杨在晚上9点的时候去学校操场上跑了5圈,静悄悄的,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同学们只当他又翘了晚自习。
  胡杨杨想过自救,只是他没有办法自救。在陈仪的劝说下,胡杨杨终于走进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微电影的情节设计很美好,在看完以后,网友“蓝色萝卜”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电影里胡杨杨终于考上北电,走上康庄大道了,我应该很开心,可我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生活太沉重了,我想起这个学期有一次住在学校宿舍里,半夜起床去走廊尽头的卫生间,听到有人在干呕,当时我以为是有人喝醉了,现在想想可能是我们宿舍楼里有小姑娘在催吐。如果有已经有进食障碍的朋友看到这条回复,能够鼓起勇气接受治疗,家人朋友都会理解你的,早治疗还是可以早康复的。希望大家都好!
  能够引起一些人对进食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重视,陆鸣觉得他就算成功了。
  他也看了一些从专业角度评价这部微电影的影评。
  陆鸣是一个诗人化的导演,但他的作品却没有浪漫主义色彩强烈的电影作品的通病:人物脸谱化、戏剧感强烈、缺少生活色彩等。陆鸣还是很踏实地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诗性体现在对一种绝对美感的追求和浪漫随性的镜头变化。
  如果说国内大导因诗人特质而备受质疑的原因是不接地气,那陆鸣可能是一个热衷于写格律诗的诗人,他很重视故事的结构、线索、伏笔,很喜欢设置故事视角的转变,表现生活的无序性和荒诞性,他和国内前几代导演不同,他在意的是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异化,他的表现手法和解读角度都是完全现代的,是一个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零零后对社会做出的解读。
推书 20234-08-14 :配角 完结+番外[现》:简介:(入库时间2020-08-14) 寒武纪年VIP2019-10-21完结收藏量:3524狗血满天飞/渣攻贱受白月光/渣攻变忠犬/追妻火葬场苏南有个对自己很好的男朋友,不仅长得帅又有钱,还对自己事事上心但是……当苏南心如死灰的躺在手术台上时,他才真正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