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淮看了堂弟一眼把这句话解给堂弟听。
堂弟听了直点头。
亲戚家的小孩其实都很崇拜梅淮,只是梅淮太冷了,现在堂弟去问了话,其余的几个公子也一并过来问。
梅淮都解释了。
诶,梅淮也不是那么难接近。
堂兄,表弟,表哥,外甥等各种称呼都有,都在叫他,梅淮有点烦。
这一下子萧高阳跟梅淮,还有姜兰礼都出了名,崔子期瞧着也眼红得厉害。他把年一过,就是在想他的话本。
吕锦去瞅了一眼,崔子期还是端端正正的坐在书桌前写话本。
他最近格外的勤奋。
崔子期还写完后就洗漱去睡觉。他很爱干净,就算是冬天每天晚上都要洗澡。
“等我话本写出来一定不输他们。”崔子期嘴里念着。
吕锦笑了笑,“写出来就很了不起了。”
郑山辞让一个吏官留下来让他们修屋子,材料这些都买好了,修屋子这件事县衙里的工房也要帮忙。郑山辞监工看了一下,江县的工房不成,没什么技术但是修个基础的房子还是可以的。这几天灾民们的生活就是吃饭和修房子,修到第一个房子出来了,他们便可以从棚子里搬进来先住进去。住在房子可比住在棚子里暖和多了。等把所有的房子修好后,他们每个人都有房屋住,冬天过去后,春天到了他们就去种庄稼,这样也能活下去。
只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郑山辞去了下一个地方。他在青州的几个县城里都走过了,遇见过好的县令,也遇见过尸位素餐的县令,这些他都写了奏折,等回京之后就可以呈给内阁。
这样下来已经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到了岚县。
岚县的县令换了人,是郑山辞的同年,他们都是武明十五年的进士。
这位孙县令的年纪要大上一些,已经三十多岁了,郑山辞在他们进士中也算出名,毕竟是长阳侯的儿婿,结果没想到这个人爬得这么高了,从一个县令已经变成朝廷派下来的钦差了,这样的仕途,让人羡慕。
在岚县耽误了三日,郑山辞把事情都安排好了。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但他还是要去看一眼。就像青州瘟疫的时候,叶云初也去了一趟新奉县。朝廷不明真假,还是要亲眼去看心里才踏实。
郑山辞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有些忐忑。
有跟在他身边的吏官跟他已经熟悉起来,他笑着说,“明日就去新奉县了。”
郑山辞点点头。
翌日一早他去动身去新奉县,天气太冷,这条水泥路上风沙小了,郑山辞掀开车帘,看着这条路,不由想到自己离开新奉县的场景。
马车还在往前走,有的户部官员是头一次来新奉县,这第一次见到水泥路,还很稀罕。
等他们到了新奉县已经是傍晚了,马车直接到了县衙。
丁宣还在处理公务,一个小吏就快步进来见礼说道,“丁大人,钦差大人来了。”
丁宣忙不迭起身,打算召人一起去迎。
“丁大人,钦差是郑大人。”小吏激动的说道。
丁宣的脚步一顿,面上露出一丝喜意。他带着县衙的人到外边去迎郑山辞。
说是迎钦差,县衙上来心里都还是有些惧意的,这从京城下来的都是大官,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让钦差满意。上次钦差来的时候有郑大人在,他们心里还是有底。毕竟郑大人就是长阳侯的儿婿,这身份足够,郑大人也不怕甚。现今郑大人走了,他们又来迎接钦差,心中还是忐忑。
江县丞已叫人去把驿站收拾得干干净净,尽量让京城里来的大人满意。要是不满意,他们也只能窝囊的改一改。
马车停在县衙,他们心里还是忐忑的,直到马车上的人下来——
除了丁宣外,其他的人都有些惊讶,他们还是先向郑山辞等人见礼。
“不必多礼,我奉朝廷的旨意来青州赈灾,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丁大人要把缘由说明白。”
几个官员跟在郑山辞身后,这次他们终于可以吃一顿接风洗尘的饭了。到了青州后都是在忙,现今终于可以歇息片刻。
丁宣定了酒席,县衙里的官都来了,他们都是等郑山辞先坐下后,他们再坐下。
这次吃饭宾至如归,他们吃了一会儿饭就打开了话匣子,一个户部官员说道,“郑大人,等明日探查完新奉县,我们就可以回京了。”
“这一路上赈灾比算账累多了,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这话一说,众人纷纷附和。
以前他们哪里会这么细致,都是坐在户部把账算了,不管是户籍人口、田地、赈灾物资都是他们算出来的。这次出来也涨了见识,知晓他们在户部的计算出来的数字会影响很多人,他们心里就生出了敬畏之心。
这次雪灾跟着郑大人一起来青州,他们大多都是靠自己的本领来帮助灾民,瞧见这些人活活被饿死、冻死他们也是于心不忍。
以前没见到不算什么,只有看见之后才明白,这些百姓跟他们一样是人,一样怕冷怕热,怕挨饿,不仅仅是他们账本上的一个数字,他们同样有血有肉。
想来惭愧,他们到现在才知道这个道理。
郑山辞唇角含笑,端着酒杯一饮而尽。
江县丞瞧见郑山辞的官袍,已经知晓他的老上官从从五品官变成了正五品官了,郑大人果然非池中之物。三年未见了,江县丞又想起郑山辞离开新奉县的时候,他有些感伤的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他跟着郑大人,多是迎合上官,结果郑大人临走后还给他升了官,他以为他这辈子都只能做一个主簿了,其实郑大人什么事都看在眼里。
他们把饭吃完就要去驿站休息,丁宣忙不迭说道,“诸位大人今晚有没有时间,我想请大人们喝点小酒。”
几个随行的官员见状了然,他们在官场上都是人精,知晓这不是在请他们,这单是在请郑大人,这该是要说说私心话,这也正常,毕竟郑大人以前是这个县的县令,他们拒绝了丁宣,跟郑山辞请辞先回去了。
郑山辞应声,他们换了一个包厢,这个包厢只有糕点跟一壶酒,郑山辞说道,“酒我就不喝了,怕明天醒来头疼。”
丁宣从善如流。
除了丁宣外,还有江县丞跟谭和,还有朱典史,旺福在门外守着。
“郑大人,见到您太好了。”丁宣本来堆在肚子里的话很多,可是到了郑山辞跟前,他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心里只剩下激动和感慨。
“郑大人,我们也没想到您是这次的钦差大臣。”江县丞忙不迭说道,他端着酒杯给郑山辞敬酒,“下官的官职低,不好意思在酒席上给您敬酒,这次只剩下我们几个,我想敬郑大人。郑大人明日有要事在身就不用喝酒了。”
江县丞把酒杯的酒喝完。
郑山辞拿着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明明郑山辞都说了晚上不想再喝酒了,他还是喝了一杯。
谭和看见郑山辞心里也高兴,眼巴巴的瞧着他。他成为主簿后,还是战战兢兢的为县衙里做事。他跟戚少爷的事结束了,谭和这几年娶了一个新夫郎,日子过得安稳平静。主簿的俸禄足够他养活一家子,年前还有了一个孩子,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县城里来住了。
如今他是官身,父母在外边把他当做骄傲,他主持过修路,新奉县的人都知道他,对他感激着。他的这辈子就是因为遇见了郑大人才改变了,谭和一直心存感激。
“我来青州赈灾,知道你们没有向州府求助,心里很高兴。说明新奉县在这次雪灾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有影响你们也能自己解决,这样我便放心多了。”
众人听了这话,心里都涌现出一股被认可的感受。
丁宣把自己的做法说给郑山辞听,“都是照搬了郑大人的做法,刚开始确实是有灾民,我们先是搭建了棚子,然后把县衙储备的粮食给灾民施粥,让工房的人帮着百姓一起建造房子。因为之前郑大人在时,冬日已经坍塌了不少房子,所以这次雪灾大,坍塌的房屋还好,我们用水泥做房子,这样都很牢靠了。”
丁宣说得简单,实则还是要县衙的人都配合才能做到。郑山辞没有戳破丁宣,他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你做得很好。”
丁宣低头有些不好意思,他还说了一些其他的。
郑山辞跟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临走前拍了拍朱典史的肩膀,“你做得一直很好。”
朱典史望着郑山辞离开,嘴角笑裂开了。
他回去的路上还在傻乐。他是典史本来就没有入流,而且他又没有功名在身,升不了官。
郑山辞回到驿站,旺福给他端来醒酒汤,郑山辞喝完后让旺福先去歇息,他也要休息了。
他想到新奉县,心里还是高兴的。郑山辞高兴的睡觉了。
翌日,郑山辞跟随行的官员在新奉县转了转,随行的官员看见这穷乡僻壤的地方,百姓脸上都是带着笑的,百姓的生活安稳幸福,他们心中称奇。
正是春耕的时候,百姓们都在田地里忙,丁宣带着他们走了走。邓老爹跟两个儿子在田地忙活,他们瞧见丁大人带着一行人在路上走,张望了几眼。
“瞧见一个穿绯色官袍的人,这该是从京城来的大官吧。”
离得太远了,他们看不清郑山辞的脸。
郑山辞在新奉县待了一上午就要准备回京了,这次他笑着说,“你们不必来送我了,回去好好做事吧。”
郑山辞这次是静悄悄来的,静悄悄的走。
他离开了新奉县,心里更加开阔了。
他还是要回到京城去。
郑山辞把奏折都写好了,等回到京城就可以呈给内阁,剩下的事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郑山辞从新奉县一路去京城还会途径赈灾过的地方,他还会停下来再多问几句,得知房屋还在修建,地方县衙没有偷懒这才放心。
“郑大人,这里的房屋已经修建了二十几座房子,剩下的材料已经买好了,我们还要在这里停留片刻。”
按理来说这些事交给地方县衙就好了,现在是随行的官员甘愿留在这里等所有的房屋都建好后再回京。
“好,我回京后会如实禀告陛下。”
京城中小平安正在学怎么走路,他的满岁酒也办了,抓周抓了一块玉佩,正如郑山辞给他取的名字一样,温泽如玉。
他一岁了就开始断奶,可以吃辅食了。虞澜意本想大展身手,结果被金云劝下来,只好让厨子大展身手给小平安做辅食。
虞澜意让工匠给小平安做了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稳定的椅子,把他整个人固定在上面。虞澜意刚开始会给他喂米糊,现在小平安已经尝试着自己拿着勺子去戳饭碗了。小平安拿着勺子一直戳饭碗戳到一勺子就把勺子放进嘴里把米糊吃了。
吴氏在一侧照顾着。考虑到小平安还没有完全长大,吴氏照料他也尽心,虞澜意就把吴氏留下来了,以后等小平安长大后,吴氏还是可以跟着小平安。像是大家族的,都是有奶嬷嬷这类人,以后少主子长大成人后,这奶嬷嬷就是少主子信任的人。
吴氏知道虞澜意还留着她在府上,对小平安更加上心。
小平安戳着饭碗把米糊吃完后,吃完后他也不放下勺子还一直在戳碗,要么就是拿着勺子去敲碗,这碗勺就成了他的新玩具。
还好给他的碗勺都是用木头做的,戳也戳不烂,摔也摔不坏。
侍从把碗勺收走了,小平安的目光紧紧的追随侍从手里的碗勺,等到侍从走出正堂后,他还试图把身子撑起来垫着脚尖去看。
虞澜意觉得有点好笑,“什么玩具没有,还就喜欢那碗勺了。”
小平安听见虞澜意在说话,他也听不懂,只看着他喊,“阿叠!”
虞澜意应了一声,把小平安抱起来,最近这混小子体重一直在涨,不过虞澜意抱起来还是轻飘飘的。
“平安,你还记得你爹吗?”
小平安想吃手指,被虞澜意抓住了小手。他把小手背到后面,眨巴了一下眼睛,“叠!”
郑山辞这一去赈灾把小平安的满岁酒都错过了,虞澜意把满岁酒办了后又开始从虞夫郎那里支招,现今就教小平安说话。
虞澜意有点想郑山辞了,估计等他回来差不多就是夏天了。小平安都要一岁半了。
小平安被虞澜意放在地上,小平安欢呼一声去抱虞澜意的腿。
他的眼睛像虞澜意,鼻子跟嘴巴像郑山辞,整个人白白嫩嫩的。
“澜意,昨日我做了一些马蹄糕,味道不错,给你跟平安带了一些过来。”林哥儿牵着郑同初的手过来,郑同初松开林哥儿的手,去找弟弟玩。
“弟弟!”郑同初高兴喊道。
小平安见了郑同初松开抱着虞澜意大腿的手,去牵郑同初的手,他奶声奶气的喊了什么,听着含糊估计是没念对。
郑同初今年已经快四岁了,他比小平安大三岁,现在郑山成正想着给他找一个女夫子来教他认字。郑山成跟林哥儿经营着食肆,他们深知读书写字的重要,哪怕郑同初是一个哥儿,他们也想让人来教他。
“吴氏,你照看一下两个孩子。”
小平安拉着郑同初去自己的房间里玩。他屋子里有好多玩具,特别是他满一岁的时候,杜宁带来了一间精致的四合院,小小的,小平安最喜欢的就是这件礼物。
还做了三个小人,可以把院子打开,让三个小人进去生活。
郑同初也喜欢玩这个小屋子,他顺从的跟着小平安一块去他屋子里玩。
金云把一碟马蹄糕送到小公子的屋子去。
虞澜意让人给林哥儿一碗热茶,“我新得了毛尖,大嫂拿一些回去泡着喝。”
林哥儿应下来,这毛尖只有他跟阿爹喝,爹跟郑山成都是牛嚼牡丹,根本不知道这茶多好喝。
虞澜意问给多多的夫子找到了么。
林哥儿面上带了笑,“找到了,说来也是运气。是一个读过书的哥儿,家道中落了,我是在食肆里听人说的,等有空后就跟相公一块过去拜见。结果相看上了,对夫子挺满意的,瞧着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这般我们就把人请过来,每五日教多多知识,然后再让多多休息两天,这般先把千字文学完。”
虞澜意说道,“这样就好,谅他也不敢骗人,若是真有事,大嫂说一声我一个人就能讨回公道。”
他挥动了一下拳头,自打郑山辞走后,他好久都没有出拳了,他的日子太平静了。
林哥儿听见虞澜意这般嚣张跋扈的话,笑道,“瞧着夫子是个顶好的人。”
郑山成听说给多多请了夫子,夜里还睡不着,满心担忧着,林哥儿还把人说了一顿,让有学问的哥儿来教多多认字本就是好事,郑山成这般担心着,要是多多以后嫁人了,他这个爹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把林哥儿跟多多送走后,虞澜意的乐子又没有了。
金云看虞澜意焉巴巴的样子说道,“少爷,吕少爷不是给你下帖子了么,你怎么不去看看。”
“他又让我去园子里泡花茶,要么就是去骑马,他的帖子下的是明天,约我去庄子上玩。”没有郑山辞,虞澜意做什么都有点提不起劲。
这次赈灾又分开了这么久,还是在小平安这个关键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在家,他又没办法去指责郑山辞,这本来就是陛下看重他,才让他去赈灾的。他总不能说陛下的不是。
虞澜意算了算,速度快的话,应该还有几天能回来了。
京城里除了虞澜意最希望郑山辞回来外,剩下的最希望郑山辞回来就是崔子期,都快半年了他的话本已经写好了,苦于没有门道,还是等郑兄回来后,把他的话本投给郑兄比较好。
萧高阳,梅淮,姜兰礼的笔记火了,火到朝臣们都买了一套给家里的小辈准备着,有的还买了一套自己拿来看。
魏首辅就买了一套,闲来无事就会翻看一二。
郑山辞离开京城去赈灾,魏次辅就变成了首辅,现在的次辅就是从阁老里提了一个人上来,一个跟魏首辅不对付的人。魏首辅是重实际的,这个庞次辅出身勋贵,为人刻板严厉。他认为魏首辅是一个虚伪的人,因为魏首辅总是含着笑意去看人,实则是一个笑面虎。再加上两个人的政治理念不同,那就更加水火不容了。
魏首辅明白这就是武明帝用来制衡他的手段,若是整个内阁都是一条心,那武明帝该睡不着了。汤首辅归乡养老,魏首辅上位后,毫不犹豫的把汤首辅的人换成自己的人,当然有才干的人,魏首辅还是把他们留下来了。
萧高阳在吏部表现出色,已经升为从五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了,他作为状元,终究还是到了翰林院,等过几年会作为乡试的主考官下派到地方监考,乡试过后在翰林院就又可以升官了,不出意外这就是他的晋升之路。
翰林院作为储相之地,要入阁一般情况下是从翰林院里挑选人才。
过了没多久梅淮也升官了,成了从五品工部员外郎,姜兰礼从六品户部主事变成了从五品吏部员外郎,他们都升了一次官。
两个月后,郑山辞终于到了京城,现今已经是夏天了。他还没来得及拾掇自己,先去皇宫给武明帝汇报情况。
他站在盘龙殿外,冯德瞧见他喊了一声郑大人,“陛下正在跟魏大人说话,等说完了,郑大人再进去。”
郑山辞点头应声,“多谢冯公公。”
等魏首辅从里面出来,魏首辅看见郑山辞笑了笑,郑山辞给魏首辅见礼,由冯德把他引到宫殿中。
武明帝坐在椅子上,看见这郑山辞见完礼后,捏了捏眉心,“冯德,给郑爱卿端一把椅子过来。郑爱卿一路上舟车劳顿,辛苦了。”
“为陛下做事,臣不辛苦。”郑山辞坐在椅子上,只坐了半个屁股。
他把青州的情况说给武明帝听,顺便把奏折递给冯德,冯德把奏折呈上去。武明帝一边看奏折一边听郑山辞说话。
“郑爱卿这次做得不错,朕心中有数了。你且先去歇息,等会儿赏赐就会到府上。”武明帝颔首。
郑山辞行礼后出了皇宫,他回到了府邸,到了府门前还有些不敢进去,有门子瞧见他后喊了一声大人,“大人回来了,我这就去告诉少爷!”
“少爷,大人回来了!”门子边跑边喊。
旺福把郑山辞的包袱提下来递给侍从,让他们拿去收拾好。
郑山辞本来不是这么张扬的人,现在被门子这么一喊,耳朵就有些发红,他拾阶而上,回到自己的家里。
虞澜意听见门子的叫声,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郑山辞走过来,看着人是风尘仆仆的,虞澜意抱着他,抱得紧紧的。
郑山辞也有半年没有见到虞澜意了,他伸出手抱住他,安抚的拍了拍他的后背。
“你终于回来了。”
“回来了。”郑山辞闻言内心泛着柔软,“我没人的时候一直在想你。”
“你在有人的时候就不想我了。”虞澜意抠字眼。
郑山辞:“……”
有人的时候他要赈灾,郑山辞聪明的没有说出这句话。
在外边还有侍从看着,他不好意思。虞澜意拉着郑山辞进屋去,到了屋子里,虞澜意让郑山辞坐下,他捧着郑山辞的脸仔细的看了看,瞧着就是疲倦了一些。
“你先休息吧,舟车劳顿的也累了。”虞澜意贴心的说。
郑山辞点头应好。
等他睡了一觉起来就去洗漱,虞澜意让厨房给炖了鸡汤,还做了几个小菜,郑山辞正好可以吃点。
他吃了点胃里舒服多了,到了家里才知道家里的好。
“你还不知道,书铺里卖的笔记赚了很多钱,这次你又立了大功。”虞澜意把京城的一些事说给他听。
“我走后,京城还是有诸多变化。”郑山辞不禁感叹。
“现在的首辅是魏大人了,萧高阳他们也升官了。”虞澜意小声的说,“你这次赈灾回来,陛下有没有说什么?”
长阳侯比郑山辞先去边疆,他去送个药就成了,没有耽误多少功夫。回到京城后,武明帝赏赐了金银珠宝。叶云初从扬州回来后,武明帝给他赏赐了金银珠宝,叶云初才多少岁,要再升官就要变成大理寺正卿了,武明帝还是压着点的。成为大理寺卿,这就是掌管整个大理寺了。
郑山辞:“陛下说回府后赏赐会下来。”
他吃完了,侍从把碗筷收下去,金云进来说道,“大人,少爷宫里来人了。”
两个人对视一眼,他们纷纷整理了一下衣裳,虞澜意眼睛亮晶晶的,昂首挺胸的走出去。
这圣旨是一个小太监来宣旨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郑山辞为正四品太常寺少卿,兼任正四品少詹事,负责教导两位皇子。”
教导皇子一般是兼任,少詹事是正四品的官,这次郑山辞一下子从正五品户部郎中变成了正四品,除了他在青州赈灾赈得好之外,还有在户部的政绩做得好,梅侍郎跟雷尚书都为他说话了,这般才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
像是户部,户部郎中是正五品官,户部侍郎就是正三品的官了,这中间缺了一个正四品,所以一般要担任尚书跟侍郎这两个职位,他们一般都会去其他的部门里历练,等历练好后,有了阅历要是上官推举,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侍郎。
郑山辞这次也没想到连续升了两个官阶,他跟虞澜意领旨谢恩。
“郑大人好大的福气,一下子就变成正四品的官了,还兼任了少詹事,这可是一个好差事。”小太监笑眯眯的说,少詹事负责皇子的学习。陛下就两位皇子,兼任了少詹事就能接触两个皇子,还有师生之谊。以后不管是哪个皇子上位,这少詹事都是信任的人。
少詹事拢共有两位,还有一位是蒋詹事,已经教导两位皇子几年了。陛下一直把另一个少詹事的位置空出来,也是在想找个什么样的。他更偏向于找个年轻一些的,现在郑山辞跳出来,武明帝就把这个少詹事的位置给他。
这样教导皇子才是名正言顺。
虞澜意让金云给小太监塞了荷包。
小太监收下荷包带着一行人回宫了,他在路上打开荷包一看,“果然是侯府的哥儿,出手就是这么大方。”
有虞长行在御前走动,他们这些人对长阳侯府客气着,只有他们这些在御前伺候的人才知道陛下对虞大人是顶好的。
现今郑山辞又兼了少詹事的职,这以后新帝上位,长阳侯府还是能屹立不倒,这真是说不尽的福分。
虞澜意对太常寺少卿不是很了解,对少詹事倒是听说过几句,“郑山辞,你要去给皇子讲课了。”
虞长行是被选为了武明帝的伴读,然后武明帝上位后,虞长行一直深受宠信。这次郑山辞做了两位皇子的老师,这不就跟皇子更亲近了。以后皇子上位后,他也是亲近皇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