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by织鹊

作者:织鹊  录入:09-25

“这才是盛世之景啊!”马车里,东宁郡王望着比东宁干净整洁许多的街道,再看来往之间,哪怕没有洋溢笑容,却也不会是带着一脸苦涩的百姓,不禁发出乡下人进城的感慨。
等再到了郡王府门前,进了王府,更是被中原王朝的底蕴所折服,相较于这,虽然比起他在东宁的“王宫”小了那么一点点,但是价值却远超“王宫”,更没有一丝暴发户的表现,一花一木,一桌一椅,全是中原文化底蕴的体现。
“要不说还是本王有远见呢。”
有远见的东宁郡王去拜见了元泰帝和太子,而后第二天又专程给东宫递了拜帖,献上厚礼,第三天去与归顺的慎侯交流了一番,之后还出乎意料的,把自己才五岁的大孙子给抱到了葛家,拜了葛韬葛老先生的长子为师,说的是要学习中原文化。
慎侯见状,怒拍大腿,“好阴险的东宁郡王!我好心告诉他京城内情,他攀关系竟不带上我!”
对此,东宁郡王表示:“你外孙以后是亲王,外孙女是公主,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慎侯就不说话了。
而大梁宗室弟子,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已经在经业书院,卷生卷死了起来,就是赵扶光与瑞王,都没有逃过课业的增加。
反倒是原本在鉴正堂的蒯谌,已经跟着邓国公主姜琦一起前往安南驻使馆,开始实践了,让一众年轻的小豆丁们好生羡慕。
“这一转眼,就就要过冬了,蜂窝煤那边怎样了?”
“已初有成效,蜂窝煤的难度并不大,主要是实验各种存放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各个领域的燃烧情况,采矿技术方面,只能逐步改良,怕是要一些时间。”
“经费可还够?”
吴桐尴尬笑笑,“经费就没有说够的时候,且户部那边,东宁的建设又拨出去不少,老大人们一个个都火气旺得很,工部去催钱,都是祖父他们亲自去的。”
他们这些小喽啰去催,那就真的是当出气筒的了。
“咳咳,这不是都为了未来嘛,等明年,等明年灭倭,有的是银子。”
当然,银子再多,也不能一起投入市场,但你就说,是不是明年,就有足够多银子了嘛!
“说起倭岛,孤可是跟曾卿说了,要回来的过年的,现在还一点动静都没。”
“三千兵甲一个未回,高丽那边也没有异样传来,那就是无事,想来一切顺利。”
“孤就怕他寻刺激。”他们这些习纵横的,一个个都在钢丝上跳舞,不得不忧心呐。
被忧心的曾离,此时正在倭岛王宫之中,歌舞升平,好不快活。
“曾上使,你帮寡人看看,王妃本王该选哪一个为好?”新的从旁支扶起来的东樱王一边给曾离袖子里塞银子,一边恳切地拿着好几张画像向曾离问策。
曾离收了收宽袖,笑容都更真诚了几分,“大王信任,离岂有不应之理?”
说罢,便根据这些画像和资料,分析了起来,既是分析,也是一种教导,东樱王疯狂汲取重点,这些可都是以前学不了的!
“所以,在我看来,首相之女最好,首相权势再重,也威胁不到王权,而其女为王妃,先君后臣,利益使然,王妃只会偏向大王,如此,大王可无忧。”
“那将军之女?”
“将军有造反的能力,其女为王妃,一旦生子……”
东樱王大悟,“多谢先生指点,寡人如听天音,茅塞顿开啊。”
他是绝对不会重蹈覆辙,让武将控制王权的!
直到冬月,曾离向东樱王提出辞行,东樱王尚一脸不舍,碰到一个只在意正统,又爱钱爱美人就可以拉拢的中原上使,可太不容易了,怎么就要走了呢。
大梁的船队在回程的路上,而天幕,再一次亮了起来。
“这天幕最近这几期,相隔时间倒是不算远。”
六月,八月,冬月,不算新年的问月前奏,今年就已经三期了,这天幕也还要赶工的?
“天幕!”
“天上真的有天幕!朝廷说的是真的!”
东宁省,东宁岛与琉球群岛上,各处的百姓纷纷看见了天幕。
朝廷为了之后不惊吓到百姓,也让百姓提前有个准备,早就告知了百姓天幕的情况,甚至将之前几期的一些内容做了一个总结,传唱给百姓听。
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亲眼见到之前,百姓总是不能彻底相信的,不过他们也不会反驳,毕竟中原的实力他们还是清楚的,如今他们也是中原人了,跟着中原王朝的节奏迷信一下,就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结果今日,天上的一向异象告诉他们,朝廷来真的,没说谎。
“老天爷,您让我发大财吧!”
“神仙呐,我给您上香,您保佑我儿子一定要考上科举啊!”
“是啊是啊,不早点考上,等限制移民政策一放开,他们怎么考得过福建广东浙江那群家伙啊!”
“阿弥陀佛,无量天尊,观音菩萨,保佑老头子一家子平平安安,倭寇早日死绝,不能来打扰我们……”
瞬间变成大型迷信现场。
还在东宁省忙活的何汇更是一脸激动,他终于能看到了!不用在听别人夹带私活的转述了!苍天啊有眼呐!
【嗨喽朋友们上午好呀,上次我们讲了大梁弘德朝名人榜的三位经典人物,今天这一期呢,与上一期相反。
这一期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并不那么的出名,他们的事迹,也并不显得一波三折,波澜壮阔,相对而言,少了故事性,少了传唱性,但他们,却仍在历史上熠熠生辉,是各个行业,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他们,亦是先贤。】
“这就好,这就好!”
朝堂上下一致觉得自己活了过来,波澜壮阔什么的,还是少来一点吧,他们受不得太多刺激,这样的默默实干的实干的人才,才是大梁的好人才。
【都说民以食为天,鹤仙也是一个对饮食很挑剔的人,所以开篇呢,我们就从饮食方面讲起。
先出场的,就是在养猪育猪方面十分权威的养猪大佬——黄湘生。】
“养猪?”百官纳罕,这有什么可说的?
不过后世应当挺富裕,人都挺闲的,这也值得说道。
姜衡则是来了精神,这个话题他喜欢。
这和贪不贪嘴无关,由奢入俭难,他从现代社会一下子穿到古代,已经很委屈自己的胃了,胃可是情绪器官,他不得为了身体健康,多研究研究饮食啊,现在看样子,又有ssr可以直接直抽了,姜衡自是喜不自胜。
京郊一处皇庄里:
“黄湘生?是我们庄子里的黄大姐吗?”
“是吧,这名字发音和字形都一样,而且黄大姐就在殿下的庄子里,这不对上了吗?”
“好家伙,我们这些养牲畜的,竟也能上天幕了?”
“可让黄大姐出人头地了!”
【《国语》有云:“天子食太牢,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豕就是猪肉,在肉类的等级中,是末等的。
后来《礼记》中,又进一步的明确了肉类的等级: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以及有“君子不食溷腴”之说。
将肉类,也分了一个三六九等。】
“猪肉腥呐。”
“腥又咋了,那也是肉,你们有钱人能挑,我们可挑不了,过年时候能吃一顿肉,那也值了。”
“什么有钱人,我就是个穷书生!”
“能读书,也穷不到哪儿去……”
京城,慎侯惊奇地诶了一声,“羊在猪肉前?北蒙羊多啊!”
京城里,怎么能只有他一个草原来得,多孤单啊!
【而之所以这样分,也是多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统治者需要强化阶级的概念,提高自己的身份,巩固这样的认知,所以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标榜出阶级。】
这天幕,怎么总是冷不丁地给朝堂来一个锤子,有些东西,大可不必说得这样直白,我们这一期是娱乐性质的吧?
但他们阻止不了,元泰帝都一声不发呢,再看太子,哦,太子正在兴头上呢。
【另一方面,便是客观上的原因了。
在我们今天,猪肉成了最常见的肉类,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但在以前,尤其是大梁以前,猪肉是真的不好吃。】
【首先是饲养方式“豕食不洁,性下喜秽”:食用泔水等食物残渣都是养猪养得过于富裕的人家了,一般而言,都是让猪吃人类的排泄物,圈养与厕所混建。
这种情况下,你让上层人士怎么喜爱吃猪肉?】
瞬间,天幕下原本还笑着吃喝看戏的所有人,都默默推开了面前的食材,现在,着实是没什么胃口。
有反应大的年轻权贵,心理反应一上来,都已经开始干呕了。
还是朝堂上的人精们,一个个的自控能力是基础中的基础,全都稳得住。便是姜衡,也早就知道了这点,不觉惊奇。
民间百姓倒是最不在意的,“人都吃不饱,哪儿有剩菜剩饭给猪吃。”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猪,肉质能好吃到哪儿去?
更别提,在大梁以前,虽然早已有劁猪的技术,但是并未普及开来,以至于古代90%以上的猪都没有去势,以至于尿骚味十分浓厚,权贵阶层又有更好的选择,自然不会看得上猪肉。】
“劁猪?去势?”
“就是割猪的蛋吧?”
“嘶……要动刀,那动刀了不小心猪死了怎么办?这成本也太大了!不赌不赌!”
“还好吧,看技术,隔壁镇有个卖猪肉的老板,他的技术就不错,就是劁猪也要收钱。”
“那还是算了,难吃点也是肉。”
【而且大梁之前,古代的猪肉,都是以黑猪为主,肉质本就粗糙难嚼。
育种技术的空白,生长周期久,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牛羊,也形成了羊肉贵族,猪肉平民的消费等式,更难有贵族会放下身段,降低自己的格调了。】
“牛……”
牛是重要的农耕伙伴,是不允许私自宰杀使用的,但众所周知,规矩嘛,都是给下位者制定的,上层有的是办法。
但现在天幕这样连续点了几次牛了,他们不能不注意到,也不得不提前预设好民间的反应,和朝廷的相应措施。
【当然,也不是一点也不沾猪肉,毕竟贵族有能力给猪去势,也有实力用黄酒,香料等进行去腥等操作,只是要普及,是不能够的。】
“酒,攒一攒还是够的,但是香料……”
百姓连香料有哪些都分不清,更别说买来用在并不好吃的猪肉上了。
以及,他们就算倾家荡产,也难以凑够买香料的钱,香料自古以来,都是华贵用品。
便是士绅阶层,也少有用香料来做饮食的,一般都是用作熏香,显示自己的地位与文雅。
【鹤仙作为皇室出身,放在他面前的猪肉,自然只会是没有腥味的猪肉,但在鹤仙看来,这猪肉,味道也比不上牛羊。
以正常贵族的思路,就该嫌弃猪肉,并不再食用猪肉了,鹤仙不同,鹤仙表示,这么大的猪,这么多的肉,却不好吃,这不是浪费了吗?
猪,得改良肉质!猪肉,就得好吃!】

“好霸道的皇帝,不对,皇子?太子?”
东宁省的百姓第一次看天幕,还不习惯鹤仙的行为方式,怎么看怎么新奇。
“不过要是能改好,那也是好事。”
“肯定成了啊,天幕不都说了那谁,黄什么,就是养猪的嘛。”
“对对对,都能上天了,肯定成功了!”
养猪的成本可比养牛羊小多了,喂排泄物都能长大呢。
不过……弘德帝的改良肉质,应当不会包括这样的喂养方式吧?
“你已经在让人改良了?”元泰帝问。
“目前只让他们好生养猪,还没来得及培育配种之类的。”顶多让猪的伙食好一点,但这一点,民间可做不到。
楚王默默点头,他不好说九弟那儿的猪肉还是挺香的,香料放得十分充足,九弟还取了个十三香的名字,被老爹知道了准得挨揍骂浪费。
两人一不小心就对上了视线,又默契地挪开了,这一点,他们都不会主动说出来的。
【鹤仙还是宁王的时候,名下就有自己的庄子,种菜养牲畜这类寻常亲王不会多加干预的内容,鹤仙反倒比上朝积极,经常询问并发表意见。】
“太子殿下自小便重视农桑,乃大梁之福!”
嗯?这是拍马屁的时候吗?大家不都默认看天幕的吗?
再看人,王克王子亨,你王家的风骨呢?啊?
那还说什么,跟上节奏,夸啊!
【养猪,自然也是农庄中,农户的工作之一。
鹤仙庄子里的猪,养得是十分精细的,劁猪是必须的,单独的猪圈,每天清理猪圈的卫生,猪的卫生也要清理,不喂猪吃屎,最大限度减少猪肉的腥味。】
“学不来……”
像是酒楼饭店可以这样,因为有泔水可以喂,有人力可以伺候猪,但是普通人家是学不来的,不过他们早就习惯了,都在等十几二十年后的变化呢。
毕竟,煤炭,新作物,早就是饼在前面放着了,他们就等着老了,或者以后的儿孙能享受到。
【鹤仙登基后,做事也更方便了,私下从各地收购不同品种的猪,让他们进行配种养育,尽量筛选出更好吃的肉猪。】
“虽然知道是好事,但我怎么感觉怪怪的……”
楚王一时形容不出来。
元泰帝心想,能不怪吗,登基后又是写话本,又是收集各种猪,没有天幕预示,不知真相的情况下打眼一看,可不就是不干正事儿吗?
说到这儿,元泰帝又有点头疼了,哎,怎么就这么喜欢不走寻常路呢?
【因为鹤仙的要求高,所以最终登基后还能留在庄子里的农户,要么是踏实肯干的,要么是实在不舍得待遇的,要么是一心想要进步,在哪儿都卷的。】
【黄湘生就是负责养猪的一员,因祖籍在湘水边上,故而父母给取名湘生。】
启朝末年的战乱,有几个地方能安生,还不是到处躲避,又或者被征兵,从湘江到京城,太正常了。
只是一众官员齐齐心累,怎么农庄里的农户也要卷?
明明殿下本人十分擅长偷懒,怎么在殿下的治下,日子还越来越忙了?
姜衡就不觉得痛苦了,他现在十分开心,人就在自己的庄子上,想必此刻黄卿已经被保护起来了,都是他的人才啊!
【黄湘生的夫君是因伤退役的兵卒,为了养一大家子,黄湘生只会比旁人更卷。】
“竟又是个奇女子。”
庄子上,还年轻的黄湘生此时还只能负责猪的卫生方面,皮肤也蜡黄,但脸颊上还是有肉的,毕竟宁王,也就是太子,对下面人的待遇并不差。
此刻,听到天幕对黄湘生家庭的概括,她擦猪皮的劲儿都大了几分,她真的上天幕了!只要她不改本性,不偷奸耍滑,她的未来,稳了!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且效果很是缓慢,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坚持下去的,几年过去,猪的肉质并没有得到什么太明显的改善,到最后还能坚持育种,并整理归纳,面对鹤仙的询问能有条理回答的,就只剩下了一个黄湘生,于是,黄湘生得到了重用。】
民间窃窃私语:
“给皇帝做活儿,待遇又不差,怎么还能坚持不下来,这多好的机会啊?”
“老伯,这你就不懂了吧?育种肉猪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做好了,有奖励,没做好,只要自己的本职工作没问题,编制就还在,自然就有人偷懒了。”
在没有全知视角的情况下,稳住最基本的岗位,不愿多受累去拼一个难有结果的项目,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
何况,育种肉猪,这活儿可不轻松。
【待后期,辽东白猪,荣昌白猪,以及外藩各地献上的白猪,为我国的肉猪育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也绝非一代人的功绩。
黄湘生一生都在埋头研究肉猪的育种改良,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传递给后人,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的坚持,夯实地基,才逐步有了今天,饭桌上习以为常的肉食。
也因为常见,所以当成了理所应当,但历史无声,却又有回声,闪闪发亮的光芒,也不会被掩盖,一直在绽放,只等有心人去探寻。】
“辽东那地儿竟然还有这么重要的白猪。”
“边防更要加重了!”
毕竟辽东那里也不安生,而要有稳定的辽东白猪的进献,就要保证辽东绝对的安稳。
“说到底,还是得迟早定中洲,做什么都才方便。”
弘德帝果真眼光长远!
“看样子,白猪相较于黑猪,更适合圈养。”
“外藩也有白猪,这阿婆主怎么不放出来是哪儿的外藩?”
“虽然老朽也想吃白食,但好歹人家给了解题思路了,总不能什么都想着靠天幕喂到嘴边吧?”
“切,你就不想?”
“……”
【饮食习惯上,也因为鹤仙身为皇帝,对育种肉猪的态度,加之劁猪技术的大力推广,民间在养猪上,虽然不能做到效仿宫中的用度,但仍旧能减少不少腥味,提高肉质,从而逐步提高百姓的幸福度。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间食猪肉,愈发的普遍,对于钱权阶层而言,也能做到猪肉不“贱”,毕竟,皇帝都在吃,他们又有什么可挑的?
要说挑剔,那就是往肉质上面挑了,国人嘛,谁还不好一口吃的了?】
“话虽如此,可最前面不还说了《礼记》……”
“闭嘴吧!”有学堂的学生直愣愣开口,先生赶紧呵斥,让学生不许再往下说,什么礼制,什么贵贱,还不都是皇帝说了算?
何况这等利于民生之事,谁会傻了出来找不自在?
果然,还没入仕的学子,的确不适合参与政事,被人卖了都还帮人数钱呢!
【而且说真的,猪真的不挑食,好像什么都能吃,什么滕啊叶啊菜啊的,给它什么吃什么,还皮实肉多,太适合与人类做好朋友了!】
好……朋友?
吃到肚子里的……好朋友?
“是后世人的精神状态不妙,还是这个阿婆主本人的问题?”
他们很是好奇。
【就像现在,一般说起买肉,就是默认猪肉,像牛肉羊肉之类的,就要单独点出来,有时候甚至菜都比肉贵,就说现在猪肉寻不寻常吧。
大家也可以说说喜欢猪肉怎么做,打在屏幕上哈,阿婆主就喜欢红烧肉,回锅肉,卤肉,啊……好像是肉就喜欢……】
“怎么打?”
“打在屏幕?这天幕这么高,怎么打?”
东宁省,有人拉开弓箭咻的一声射向天幕,无事发生。
“这天幕也会乱说!”
“这什么阿婆主,也不见得是个富人,天天吃肉,肉有什么好吃的……你,你们这么看着我看嘛?”
【好啦,简单说完猪肉的变革,我们再来到另一个领域,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在工科大佬王子英身上。】
王克两眼瞬间发光,转瞬有有些迟疑,姓王?他家的吗?子英,他们这两三代,好像没这个字辈……
【说起王子英,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其实子英是鹤仙给取的字,人家原名王二柱,就是黄河案中送万民血书的那位,后来留在了宁王府鉴正堂学习。
二柱这个名字是其父母最后留给他的念想,自然不会舍弃。
弱冠之年,鹤仙给他取字子英,虽说他自己不嫌弃二柱这个名字,也一直对外王二柱王子英,但记录在史书上,史官还是默认了鹤仙给取的字。】
“陛下恕罪,太子殿下恕罪,臣有赖君恩,至今未能确认王二柱其人。”
绣衣卫指挥使立马告罪,若是王二柱普通就罢了,偏偏如今看来,是个人才,那就不一样了。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名字不需要什么内涵,顺口一点,玄学方面有助于孩子能立住一点,也就事了,就像二柱,柱子嘛,一看就能立住不容易早夭。
哪怕是划定了区域在山东黄泛区……区域很小吗?不小了,重名的也太多了。
何况村子里,猛然多出几个二柱,谁又能说得清?
所以镖局出身的许本能轻易找到,但是王二柱,仅凭一个名字,要实打实确认其人,太难了。
元泰帝却道:“不怪你,知道了方向,大梁总不至于找不到人才,太子如何看?”
姜衡也道:“天机本就难得,何必事事强求,且若是成就能换一家人平安,他未必不愿。”
且天幕降世,天幕中的汉字虽然是简化的,但那也是字,真正的聪明人,就算没有钱读书,也早就趁机学习了。
有志者,总会找到机会出人头地的。
滨州,大土村,十几家凑在一起烤火,共看天幕:
“二柱二柱,说不定这个就是你,你真不去官府啊,万一成了呢!”
面对邻里的劝说,王二柱搓了搓手,手上是做木工留下的茧子,声音带着丝憨厚,道:“不了婶子,那么多二柱,未必是我,何况我什么都不会,朝廷不缺人的。”
“哎呀你真的是,你这不是死心眼吗?!”
王二柱只笑笑,不再多说了,婶子和邻居见状没意思,也只能与二柱他爹娘说起诸多二柱来。
王二柱默默抬头,一片嘈杂中,只看字,接收的讯息反倒是快一点。
任何一个二柱,得太子重视教导,成就都不会差,所以,他是不是天幕中的二柱,其实根本不重要。
他已经享受了名为“二柱”的福利了,他因名字得村里重视,得村学重视,得老师重视,拜入了墨家门下,这就已经很好了,贪多不足,反倒不妙。
【而二柱,也是第一个纯靠技术,不靠四书五经,闯入北辰殿,位列工部左侍郎的三品官员。】
各地,仅存的墨家弟子,纷纷大笑,就是就是,不靠四书五经也能当大官哈哈哈,重点不是当大官,而是站在了诸多靠四书五经入朝堂的儒家弟子之上,还有比这,更让墨家感到畅快的吗?
【与鉴正堂师兄弟们的早早步入仕途不同,早期的二柱,并没有被鹤仙安排进工部,而是和一群匠人待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最开始,二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读过书的匠人”,而非官吏。】
墨家表示,这就是他们墨家失散多年的亲弟子!
技术,也是需要理论,需要学识去支撑,去总结,去改进,去传承的。
而天幕中的二柱,读过书,却能沉下心,认清自己为匠人,不浮躁,不自傲,天生的墨家弟子。
【在楚王的暖房被弹劾,被没收后,二柱收到了自鉴正堂毕业后,他自己的第一个大课题——玻璃。】
推书 20234-09-24 : 蒙尘by青石018》:[近代现代] 《蒙尘》作者:青石018【CP完结】长佩VIP2024.4.29完结3.15万字37.20万人气1,153海星 简介:  二十六岁的林雁回爱撒娇,有些小娇气,喜欢江叙言。  三十岁的林雁回呢。  破镜重圆  自卑攻*沉稳受  林雁回*江叙言  标签:虐攻虐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