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by织鹊

作者:织鹊  录入:09-25

“果然还是得雷霆手段。”
虽然是个长期的工程,但好歹开了个好头。
待立冬之际,彭瑞,晋王,两位公主等班师回朝,就发现京城变得十分热闹,比招贤令的时候热闹多了,哪怕已经立冬,可依旧热闹之极,其中以茶馆,报社,书坊,以及——硕大的擂台,最为热闹。
而朝堂,则与之相反,且不说少了一些熟人,添了一批新人,可不管是老人还是新人,一个个的,似乎都少不了黑眼圈,上上届的探花郎最是臭美,现在却感觉皮肤有点差了,脸上都有痘痘了,尤其是户部的官员们,一个个人,跟被吸了精气一样,看着就惨兮兮的。
还是打仗适合他,晋王不禁感叹。
此次伐北,朝廷大力支持,无后勤之忧,上下一心,士气如虹,又是春季出征,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大胜!
西域没有完全收回,但已经收回了大半,天山以南区域,已尽归大梁。
因财政稍显困难,毕竟今年凑在一起的事儿太多了,加之冬季时节,不利于他们在草原征战,故而班师回朝,短时间内,北蒙等各个部落,也没有能力再次来犯。
对于秦国公和晋王的封赏,元泰帝选择照抄天幕,只是没让晋王再掌管兵部,而是给了一个兵部侍郎之职,晋王对此不觉得有什么,他还等着九弟继位后封他大将军王呢,听着就霸气,比父皇大方多了。
而秦国公那儿,有点改动的,便是将秦国公的三个闺女,都封了郡主。
信国公世子、龙虎将军彭瑞,授柱国,掌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月后任职。
杞国公主姜瑜性子较为直率,与晋王堪称亲兄妹,元泰帝想了想,除了待遇等的封赏外,将姜瑜给安排在了陕西行都司,劳秦国公给看着。
郑国公主姜珊性子沉稳细致,就好办了,进户部跟着郑无疾这只貔貅学着管理统筹后勤。
算起来,郑无疾还是姜珊的舅舅呢,不可能不用心教,元泰帝心想着,指不定以后让户部打款,会容易一些。
郑无疾:?
大获全胜带来的,不仅是将帅士兵的升职,更有大梁威望的提升,以及,在此时此刻,推行新法的关键的时候,军队便是最好的震慑。
“暴君!暴君!老天瞎了眼啊,那太子哪里是什么圣君,和元泰帝一样,都是暴君,他们一家子都是强盗!”
他们不蠢,安王是实际动手者又如何,恨是一定的,但不妨碍他们同样恨太子,恨元泰帝,毕竟,天幕提过变法妥协不是吗?好啊,好一个狠毒的圣天子,什么圣天子,分明就是强盗!
“强盗啊!”
他们的田啊,他们的人力啊!
每家每户都要上报人口数与田亩数,少报的田,那就不是他们的了,可不就是强盗。
可那又如何,哭得再狠,吃进去来的,终究要吐出来。
就这样,转眼已经到了元泰二十二年。
期间,百家文会的热度就没有消过,便是朝廷进行了新法的试探,他们也依旧在京城参与文会,不仅没有退却,反倒因此,又从田制方面谈古论今,各自辩论了起来。
至于士绅地主们出不出血,和他们这些学者有什么关系吗?可别打扰他们争文脉正统了!
他们火气大着呢,毕竟墨家居然还有传人,直接就因为技术,被太子邀请去了工部,当真是气煞他们。
不过墨家也惨,目前的传人传下的也只是技术,理论方面的传承,还不知道在哪儿,想到这儿,倒也没那么气了。
三月,沉寂近一年的天幕,再次响了起来。
“这次隔得有点久。”
“我倒是希望天幕别再来了。”姜衡发出真诚的声音,刀在手,最难的人与土相关的改革已经开始,其他的,也没什么需要再通过天幕了解了的,如今的天幕,在他看来,怕是让他社死更多。
“那可不成,新作物具体在哪儿怎么培养还没抄答案呢。”牺牲太子殿下的隐私,换大梁的繁荣,性价比多高啊!
【提问:如果遇到历史大题,该怎么回答。】
“历史大题?”
“什么题?历史那么多,也没说范围和问题,怎么回答?”
“难道题还是固定死了的不成?”
“或许差不多?就像科举也有技巧。”
当然是因为有答题模板了,姜衡心想。
【反正,如果让你分析背景原因之类,通通都是从三个特定的方面回答: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自然是政策制度,阶级关系等;经济嘛,生产力,生产关系,商业相关。
而我们这一期,便来探讨一下,弘德朝的思想文化方面。】

第33章 第六期视频
【在文学方面,文学作品的受众,有从文人士大夫,开始转向市民阶层,其中代表为民俗文化与通俗文学。】
【首先是民俗文化方面,以戏曲为例,在大梁以前,伶人是低贱的,下九流行业。但就是这样的下九流行业,被鹤仙玩儿出了花。】
【抛开政治目的,从文化角度而言,鹤仙的春和戏社同样功劳甚大。
春和戏社中,不见低俗的擦边戏曲行为,戏曲曲目,可以有俗语,因为最先的受众本就不是高官老爷大学士们,而是普通的市民阶层,主打一个,可以俗,因为大俗即大雅,但不能低俗。
在《谢瑶环》的一战成名之后,文人学子开始抛开部分有色眼镜,去了解审视欣赏戏曲,而春和戏社这样大俗大雅,却不低俗的风格,也影响着各个地区戏曲行业的发展。】
“那是王子皇孙不缺钱,普通戏班子,不勾人一点,卖一点,谁来看啊。”一个行业的发展,风格变化,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说了,请人写好剧目的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呢。”
【鹤仙登基后,先是命人将戏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又派人在各地收集整理各地的传统曲目或者有代表性的传统故事进行改编,这便是《戏章》的前身,也就是《戏章》更具文学价值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那就是说。”
“采风?”
有官员立马想起了前几期视频里的关键词。
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猜错。
【仿“王官采诗”,鹤仙增设采风使。
非官,只是小吏,但每年开销却不小,每年巡访各地,将各地的见闻送到天子御案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具象化?】
【各朝代为了天子不被闭目塞听,都有相关的监察机构,但是历代演变之下,也逐渐往监察官员,控制权力方面变化了,而采风使,只采风民间。】
大梁各地,有不少官员便心虚了起来。
是,采风使不偷偷摸摸监察百官,也不管官员隐私,可采风民间,当地百姓贫困,难道官员落得了好吗?
且只说了弘德帝设立采风使,又没说不用绣衣卫了。
不过心虚的,终究是少数,为官清正,或者有实力,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被上面发现的官员,则恨不得采风使早日发现自己治下的平和。
当然,高兴得更为纯粹的,就是感觉到似乎是对他们有利的百姓,以及还在书院中,一腔热血的书生学子了。
【而带回来的“故事”,则由翰林院进行汇编,这便是戏章的下半部分。
相较于文学属性,我们更重其历史与人文属性,给研究大梁的民间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支持。
可惜的是,宪宗在位时期还好,受鹤仙影响较大,后面的君主便逐渐放弃了采风使这一笔支出,也不知道便宜了谁。】
“鼠目寸光!”元泰帝锐评。
翰林院一众官员则一个个看似泰然自若,实则在心里抓耳挠腮,恨不得把天幕扯下来说清楚,翰林院汇编,你倒是说一下有哪些人汇编呀!
是,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但你好歹说一两个人名呗,万一就有自己呢?
【抛开其附加的价值,戏曲行业的巅峰时期,在戏宗……嗯……是文宗时期,皇帝本人就沉迷戏曲,与鹤仙的政治目的不同,文宗只是纯粹的娱乐性质的喜欢,甚至自己下场,常与后妃或幸臣编曲排练。】
元泰帝脸色黑了,文宗,文宗,文,单独听起来不错,放在谥号里也很好,可文宗,那是庙号,庙号用文,还沉迷戏曲,元泰帝似乎已经看到了文宗一朝的颓败。
“你看你带出来的好头!”修仙自己上,让后人学到了吧?唱戏也自己上了!骂不了文宗,还不能骂他祖宗文帝吗?
姜衡才不是内耗的人呢,对此,转向楚王,“父皇您瞎说什么呢,儿臣洁身自好,什么爱好都没有。”
有爱好的是六哥!
楚(锅)王:……
“这些都是十弟的子嗣!”
鲁王:……六哥这一击,他是真没招。
【文宗虽然文治武功上都不太行,但艺术水平绝对在皇帝中是数一数二,现在戏文专业学生必读的《逐青鸟》,便是文宗的作品,可惜了,怎么就当了皇帝了呢?】
“意思是这个文宗不是个好皇帝吗?”七八姑八大婆都相熟的村里,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了起来。
“那也不关我们的事儿,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末帝就还好。”
“也是。”
【文宗驾崩之后,孝宗将锅一律推给了奸臣妖妃,靠着唱戏得力的宠臣,纷纷下马,戏曲行业也迎来了第一波大规模的打击,几十年后才慢慢缓过来,逐渐回归正常,平稳起来,但也不复之前的盛景。】
元泰帝心里终于舒坦了,这个孝宗是个好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过度膨胀。
【值得称赞的是,孝宗虽然打压戏曲行业,但对于经典的作品,却予以了保护,更是大力修补先帝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可惜了。】
元泰帝心情可谓是被吊得一波三折,怎么又可惜了?
文官们则是从中看出了,后世很重视各方面的文化传承,这一点挺好。
【孝宗在大梁皇帝圈中,其实没什么太出格的副业,可能是被自家亲爹给整怕了。
但偏偏爱吃生鱼片,太医也劝过,还挺尽职尽责,把三国时期陈元龙这个反面教材都拿出来说了,但是孝宗表示他是天子,没事的!然后就逝了。】
【孝宗也因此,虽没有出格的副业,仍有外号,便是大名鼎鼎的——馋宗!大馋小子,把自己吃死了吧。】
百官眼神飘忽,姜衡不忍直视,元泰帝欲言又止,他姜家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一群糟心玩意儿?把自己吃死了,还不如沉迷副业呢!
鲁王此时脚下已经快抠出一座鲁王府了,能不能让他回府啊?他就想不明白了,他明明就很正常的!难道皇位有诅咒,当了皇帝就变异不成?
“还真有人能因为馋把自己吃死啊……”
民间,不少百姓吸溜一口,这生鱼片得多好吃啊,皇帝为了吃连死都不怕,也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名贵的鱼,诶,要是他们能像皇帝一样想吃什么吃什么,才不会一直吃一样东西呢,一天换一样!
“婆娘,今天吃啥啊?”
“刚挖的野菜,新鲜嘞。”
“哦。”他清醒了。
“哦?嫌弃就别吃!”
“诶诶诶,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听我解释啊!”
【但不可否认,在梁一朝,戏曲是繁盛的,也孕育出了许多的经典作品,缠绵悱恻的爱情,慷慨悲歌的忠义,应有尽有,哪怕是现在,戏曲依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作为戏曲同时期发展起来的通俗文学的代表——小说,发展到现在,就太过丰富了些,当然,我们这一期聚焦的重点,是大梁的小说。】
“通俗文学,小说?话本?”
“市民阶层?应当是描写故事更简明了吧?”
【小说,同样是鹤仙给带热起来的。】
【刚登基的时候,鹤仙在政事上并不忙碌,有汪相在费心,但鹤仙也不是能闲着的性子。
于是鹤仙就经常去翻阅大梁开国时期的记录,身旁还带着绣衣卫指挥使昆石,多次召见京卫指挥同知张定宽,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唐季山,东五城兵马指挥李延爻。】
元泰帝满意地点头,绣衣卫给心腹,张定宽唐季山都是伴读,关系不错,以当时的情况,纵使丞相掌权,小九继位,他们也会天然偏向天子,李延爻只是狐朋狗友,但是卫国公那老狐狸家的小辈,蠢笨不到哪儿去,提携是完全正确的。
天子势弱,自然要想办法与武勋集团联络感情,没毛病。
只是……这和小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被提到的张定宽唐季山和李延爻三人,则有些紧张了起来,主要是担心这天幕,也给他们来一套“没脸”套餐。
【改元后不久,鹤仙拿着一本自己写完的《大梁英雄传》去找徐大大,对此阿婆主只能说,好惨一徐大大。】
徐大大,这谁?
“徐大大?”
“朝中有人叫这个名儿?”
“好怪的名字。”
“等等……莫非是少詹事徐甫?甫有大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叠叫?”
被注视的姜衡:……
东宫的徐老师觉得不妙。
更不妙的是,天幕立马放出了久违了的太宗日记。
[弘德元年四月二十三,多云,开心]
[终于把初稿给赶出来了,石头说很有戏剧性,但他只会偏向我,听听就得了,我写得啥我自己有数。
延爻表示写得太白话了,但要他提出建议又装死,定宽和季山只想提前出生抢他们老爹的戏份,没一个靠谱的。]
宜川侯与延川侯迎来了同僚戏谑的眼神,这就罢了,陛下竟然也在看他们的笑话,就好像终于不是他一个当爹的被创了一样,当真是人心不古!
卫国公则偷偷松了口气,孙儿应该还是孝顺的。
昆石昆将军表示,春和戏社都是殿下办起来的,写个小说而已,能差到哪儿去?这些人真是没眼光。
大梁君臣们已经反应过来了,这大梁英雄传,大概就是写的陛下打天下的故事,带有政治目的的小说啊,既是强调大梁的正统,又是趁机与武勋集团联络感情,就是方式与众不同了一点。
[想了想,还是得找专业人士,就……徐老师吧。
徐老师虽然喜欢摸鱼,但以徐老师的强迫症和责任感,一旦看了我的初稿,还能忍住不改?
就算能忍住,在徐老师这儿过了一遍,怎么就不是徐老师参与了创作呢?
名声在外,徐老师肯定不能忍,还不是得帮我改了,我真是个天才。]
“九弟你的确是个天才。”楚王发自内心的表示肯定。
早早在一旁预备着的太医们,则立马看向一众文臣,果然,损害名声这种手段,对文官们的真伤还是太高了。
“袁尚书,来,吞下就是了,深呼吸,深呼吸,诶,放轻松……”
“咳咳,太子,名声何等重要,不可乱来。”元泰帝作为孩子家长,不得不出来表态,就是他也觉得,太子是有些太损了。
“儿臣明白。”
又对诸位大臣拱手:“天已规训,衡谨受教,诸位臣工,尽可放心,孤非不听谏言者。”
一向对陛下都直接顶撞的太子,竟然给他们道歉了,这这这……
突然觉得日子又好起来了,天呐,自己能不能有点骨气啊!可是现在的殿下真的挺好的,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当臣子啊。
一瞬间,天幕下,钦明殿外,就已经变成了太子的夸夸大会,只有东宫,真正未来受到伤害的徐甫,捂住了心口,旁边的师兄好心帮忙整理了一下桌案上的公文,“师弟,还有得忙呢,先别哭未来的自己了。”
徐甫:……
【果然呐,如鹤仙所料,徐大大当时就觉得眼睛和脑子受到了伤害,鹤仙多机灵啊,趁机就把任务交给了徐大大,徐大大还能怎么办?
鹤仙登基后提拔的人中就有徐大大自己,徐大大要是不接手,鹤仙当真就这样印刷出去,丢脸的岂止是鹤仙。】
那就成大梁朝廷所有人一起丢脸了,毕竟写大梁开国皇帝的书都写得不好,还是官方自己写的,啧啧啧。
“徐詹事,扛事儿啊。”
天幕顺势介绍了一下徐大大。
【徐大大,也就是之后的礼部尚书徐甫,能在变法中不波及己身,在鹤仙晚年安稳退休,什么水平,不用多说吧?】
什么叫,能在弘德晚年安稳退休不容易?
这个晚年,又是以哪一年为评判标准?
不幸的是,天幕这一期的主题,貌似不是这个,果然,没有在这上面多说。
好消息是,下一期会说,这还是天幕第一次提前精准预告呢。
【关于鹤仙晚年的巨大变化,我们在这一期的铺垫之后,下一期会细聊,对比鹤仙早年晚年的精神状态和朝堂模式。】
坏消息是,他们更担心了,什么叫这一期的铺垫,这一期,不是讲戏曲和小说吗?还能扯到什么“要害”不成?
【总之,徐大大接手了鹤仙的初稿,其实鹤仙的初稿还是很有水准的。
鹤仙没上过战场,还专门请了开国将军们的子孙做顾问,力保军事上的严谨,虽然这些年轻人私货有点多,但的确专业性不缺就是了。
只是在文学还比较高雅的大梁初期,鹤仙选择了全白话的描写方式,除此之外,剧情的拉扯,人物的性格,情节的设置,是一点不差的。
所以不要再有鹤仙文化水平不高的刻板印象了,人家是学道的,水平就低不了,晚年折腾朝臣还现场作诗呢。】
“你还现场作诗?你不怕丢人呐?”
元泰帝大为震惊,不说元泰帝,袁尚书更是脸皮一颤,心惊胆战,太子文学素养不差是真,但最短的短板,绝对是作诗无疑了。
诗这玩意儿,讲究的就是灵气,而太子,灵气十足,除了诗词方面。
一碰到诗词,就只会人机一样思乡之情壮志未酬乐景衬哀情,让写诗更是生搬硬凑,不忍直视。
天幕还贴心的放出了全诗。
姜衡有些绷不住了,他晚年cos飞玄真君那老登了?跟着老登学折腾朝臣了?不会吧?治国不应该是他修仙的毕设吗?他不该乱来啊?
朝臣却叽里咕噜交流了起来。
“不像是殿下的水准。”
“会不会有人代笔?”
“不是殿下会做出来的事儿。”
“但殿下修仙,作诗本就讲究情感,或许是用情了,就开窍了。”
“殿下用情在修仙上,写出好诗,是好事吗?”
老师们齐齐沉默了,那他们还是宁愿太子作诗一道上永不开窍的好。
而武将则盯着李张唐三家,他们孙子夹带私货诶?尤其是张唐两家的娃,连自己家里长辈的戏份都要抢,那他们这些“外人”的呢?
【徐大大真的是一款天选打工人,知道鹤仙想让小说传播快,想让一般人也能看懂,一点都没有刻意去炫文笔,很快,老少皆宜,士人文人商人皆能沉迷的半白话小说《大梁演义》便出炉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鹤仙的脑洞,也不得而知当徐大大第一次看到,尸山血海中打拼出来的元泰帝,被塑造成了一个被迫造反,每一步都是无奈之举,看到战场伤亡就会怜悯得流泪不止,看到兄弟受伤就泪流满面,看到敌军主将不慈,一度险些哭晕,每次都是谋士兄弟们来劝他振作,还百姓一个太平日子的时候,徐大大内心究竟作何感想,不知道的,还以为元泰帝不是马上皇帝,而是玛丽苏呢。】
徐甫作何感想,他们不知道。
但此时此刻,钦明殿外,所有的朝臣都尽量憋住了自己的表情,还有不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元泰帝……元泰帝熟练地深呼吸。
纵然知晓,这是为了塑造君王的仁德,和不得已造反的名正言顺,但,是不是太过了一点?马上皇帝的英姿呢?怎么感觉一点没有带提示的?
大梁演义和大梁故事,太祖太宗,都和哭脱不了干系,一脉相承是吧?
等等,众人突然抓住了重点,姜衡心里也有了一个不妙的联想,天呐,以后大梁故事里他常常“哭”,不会是因为这个大梁演义带起的风气吧?
所以,造谣的祸根在自己这儿?
想到这一点的,不仅是姜衡一人,他们立马将大梁故事的创作时间,放在了大梁演义之后,不过依旧没什么头绪就是了。
【但徐大大义无反顾的保留了鹤仙给的人设和关键情节,还在此基础上,让其显得更加真实,要不说,在编故事方面,还是得看文人呢。】
【想看更多大《大梁演义》的精彩内容吗?开学季限时优惠活动,关注阿婆主领取满100减30代金券,同时购买大梁演义与鹤仙初版大梁英雄传,更有……】
而在这广告期间,一众武勋已经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开始罗列比拼自己的过往高能瞬间了。
【随着这一本大梁演义的出版,朝堂为了宣扬大梁的正义,自然是不会阻止的。
跟着太祖打天下的武将,在这本演义中一个个都是义薄云天,忠义为先的英雄,武勋集团高兴还来不及,只会帮着推广,顺带给李张唐三家找点麻烦,谁让他们一直瞒着,又给自家加戏呢。
至于被迫成了清白无辜白莲花的太祖皇帝,则默契的没人为其“平反”。】
一众武勋禁声了,埋下了头,这地板怎么就没有缝呢?
【于是,《大梁演义》大爆,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半白话小说的相继涌现。】
【戏曲,小说的共同发力之下,自弘德朝开始,大梁的文娱开始兴盛,国民的精神需求,也得到了补充,加之国力的繁盛,弘德一朝对百姓的仁政,大梁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大气磅礴的,自信开放的气度,是独属于“文明”的光辉。】
“彩!”
【文化如此,思想,更是如此。】
【梁太宗文皇帝姜衡,打破了千年以来儒学为首的思想禁锢。】
京城中,参加文会的文人,除了儒家子弟,其余学者,纷纷举杯相庆。
“哈哈哈,当浮一大白!”
经业书院,经业书院,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太子独取经业为名,他们自当让太子心想事成。
“儒生,来战!”

第34章 圣人
【鹤仙并不反对儒学本身,但实际上,经过千年之久的演化,儒学已经被改成了圣人来了都不认识的程度,儒学,只是既得利益者需要的人造雕像,想刻成什么样,就雕琢成什么样。】
【关键在于,这个既得利益者是谁呢?一开始,是皇帝,但随着历史的衍变,诶,攻守之势异也,皇帝,也得尊儒,因为朝堂,因为天下学子,都是儒生。】
大梁各地的书院都早就嘈杂了起来,听到天幕最后一段话,更是义愤填膺。
推书 20234-09-24 : 蒙尘by青石018》:[近代现代] 《蒙尘》作者:青石018【CP完结】长佩VIP2024.4.29完结3.15万字37.20万人气1,153海星 简介:  二十六岁的林雁回爱撒娇,有些小娇气,喜欢江叙言。  三十岁的林雁回呢。  破镜重圆  自卑攻*沉稳受  林雁回*江叙言  标签:虐攻虐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