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by织鹊

作者:织鹊  录入:09-25

朝臣放心了,合着是钓鱼执法,不是老年昏聩了,君主脑子还在线就行,脑子还在线就证明行事会有度,不会乱来……吧?
【此时的大梁,已经是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四方边域等待开发的区域很多,朝廷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于世家等大族前往,也是支持的,朝臣族人想去,同样可以,只要有胆量,有的是田。
且海贸利益巨大,国库占一半,其次鹤仙和宗亲,然后便是按照官阶给朝臣相应的股份福利,这些利润,完全足够地多的朝臣按照田亩交税,并且还能剩下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贪污的臣子,可谓是在鹤仙的雷点上蹦跶。】
“所以官位还是要做大!”
“这不然呢,俸禄不也是分级的?这太正常了。”
【插一句,如今的东北黑土地自然是粮仓之地,可在当时,东北是真的冷,少有人愿意去,鹤仙看没人去,这不行啊,就给臣子们说:东北这块地,是块好地。
这不算是暗示,几乎是明示了。
心腹二话不说,直接派遣族人前去开荒,其余臣子心知鹤仙的意思,但去开荒,难呐!
去,得圣心,但是家里开销注定哗哗掉,不去吧,别人都去,上司或许记不得哪些人去了,但一定记得哪些人没去。可开荒的难度太大了。
最后,去了的,后辈那叫一个幸运,不去的,嘿嘿,也没什么大事儿,不过是后人少福罢了。】
朝廷众臣眼巴巴看着姜衡,就差把姜衡看出一朵花。
一次倭岛是巧合,两次东北黑土地呢?
再抬头看着天幕,这就是得天所授吗?
“东北?”
“那地图好像是,关外?”
“嘶,那好冷。”
“以后的粮仓,那地儿差不了。”
“你的意思是?”
“开荒!”
“十来年,怕是二三十来年都开不出来。”
“我们世家在弘德朝也大不起来,倒不如主动一点,给太子那儿留个好印象,也给后人积福。”真正的世家,本就要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开荒,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开的。不然弘德帝为何要迁移世家在边域呢?
“现在那儿可不安稳,北蒙还没消停。”
“糊涂,又没说现在就要去,这事儿要朝廷组织,但我们态度也要有,传信给京城,越早表态越好,听说太子喜欢孤本,再献上些孤本去。”
“是!”
【鹤仙也通过这一次钓鱼,顺势再清理了一波朝堂,之前敢于直谏,骂他骂得最厉害的几个御史,鹤仙也都予以升官和赏赐。】
朝臣安心了,弘德帝不是不让他们有地,而是不能有藏起来的隐田,田产的税朝廷必须收到,且海贸的利润都大方作为补贴发给他们。
说起来,他们其实并不亏,再不要命的反对变法,真就是被底下士绅糊了脑子,或者已经完全下不了船的。
这便是将蛋糕给做大了的好处。
【然而,就在朝臣以为,这是英明的陛下终于钓鱼结束,要回归正常的时候,诶,鹤仙又回道宫闭关了,朝政仍旧是广宁侯处理。】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有人灵机一动,学着被嘉奖的那几位御史,上书劝谏皇帝,劝谏得那叫一个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鹤仙千古难得一见的昏君了。
鹤仙能受这委屈?没有一丝丝迟疑,这位御史就被连降三级坐冷板凳了,主打一个朕就要快乐,都别管朕!】
现场的御史们冷哼一声,愚蠢,他们御史劝谏君王,也是有技巧的,像太子这种滚刀肉,啊不是,圣明的,劝谏也是绝对要讲理,温和着来的!
连君主的性格都没摸头就敢乱学,这不是茅厕里点灯,找屎吗?
【当我们翻开晚年的太宗日记,会发现日记之上,字迹相较于年轻之时更加凌乱,涂抹的痕迹也更多,黑色彻底看不清字迹的墨痕,也更多,一篇下来,几乎没有几个清晰的字,而从这些仅存的话语上来看,鹤仙晚年的精神状态,是真的不太好。】
朝臣几乎往上看元泰帝现在的模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这算什么?后人砍树前人暴晒?
你们把人家儿子逼得要疯了,人家可不会怪儿子身为皇帝承受能力不好,还不是撒气到他们这些臣子身上?
天知道,等弘德帝晚年,他们早入土了好吧?
【与朝臣,或者说与一切利益集团的,数十年的交锋,是真的让鹤仙感到疲惫。
当广宁侯这个徒弟回京,鹤仙日记写的是:终于可以休息了。
于是,鹤仙最后熬了一年,清理了一波朝臣,给朝臣发了一波疯上了压力后,便大胆的放了手,在道宫修仙放松,逗弄宗亲的小孩儿,主打一个有事弟子服其劳。】
“这这这……这对吗?”
朝政是能随意放手的吗?你是皇帝啊!你再累,你是皇帝啊!你徒弟也不是都教授太子啊!名不正言不顺啊!
可是,上面的元泰帝一身的低气压,没人敢这时候劝谏。
【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鹤仙安静修仙,一个月视朝一次把握方向,广宁侯日夜加班,朝臣勤恳工作。
可总有朝臣想要彰显自己的好名声去搅和鹤仙,这怎么办呢?
既然让朕不安生,那就都不安生吧!】
百官不忍直视,合着“好日子”是你们自找的啊?
不过他们大概也能猜出来原因,还留在朝堂的,不是一直受重视的老人,就是一心为国的清正之臣,亦或者——小年轻们。
前者觉得广宁侯经验不足,怎么能统领朝堂,中者纯为国家和君主名声考虑,这个是最难处理的,后者——后者要么被前者当枪使,要么空有一腔热血。
【于是鹤仙有了以下的行为:
场景一:隔三差五召集几个幸运臣子,与鹤仙一起论道,论道结束后,请明天交一份论道感悟上来帮朕修仙吧。
至于臣子原本的公务,那关元鹤真人什么事?公务不是广宁侯在管吗?】
“这不就是布置作业吗?”这是年轻的学生们。
“……”这是加班一年多的老臣们。
【场景二:臣子惹鹤仙不开心了,把太子召来问责,你是怎么监国的?再让太子手写一份自我检讨,并每次都要查重,不许人代笔,太子之后找不找人麻烦,鹤仙不管。
至于实际掌权的广宁侯,人家只是辅政的!关人家什么事儿!】
众人无言,您不觉得前后矛盾吗?合着太子就是背锅的对吧?您双标是不是太明显了?
安王不顾形象在家翻了个白眼,皇帝都一个死样,谁家太子都一样倒霉!
【场景三:清正的臣子劝谏鹤仙,试图让鹤仙修仙“防沉迷”,鹤仙转头跟人对着干,要么封泰山上的一颗松树为长青仙翁,要么转头让臣子给他设计一套新的道袍,还要让史官记下某某特意给君父献上道袍,这不挖臣子们的心吗?
次数多了,臣子迟疑了,不劝了,就上朝骂这些臣子白拿俸禄,根本不是真心忠于君父,连谏言都不敢谏言,臣子只能绞尽脑汁尽量委婉的劝,然后鹤仙又不听,说他们只知道拉踩君父,转头又不开心的给臣子找事。】
朝臣擦了擦汗,这……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
元泰帝听着听着,都这样了,朝臣还只能被折腾,说明权力没有旁落,那就没有大问题了,孩子精神状态都不好了,放肆一点怎么了?
姜衡:又没炼毒丹给你们吃,老小孩儿不都这样吗?我甚至只是折腾你们加班,又没国事上乱来。
【但鹤仙放手朝政,折腾朝臣,与后面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一些皇帝不同的最重要一点,便是鹤仙放出的权力随时能够收回,且手握兵权。
纵然看似“摆烂”,精神状态也不太美丽,可鹤仙脑子是一直没有掉线的,折腾也不在政事上折腾。
广宁侯摄政,并未触及兵权相关,这一切都在鹤仙手里。
且即使是摄政,还有个比他更名正言顺的太子在。
鹤仙虽然没有掩饰不喜太子,但太子应该有的权力,却并没有剥夺,东宫禁卫也全部配齐,让朝臣和天下都知道,公是公,私是私,在国事上,只要太子不出错,太子始终是太子,下任之君,从而稳固国本,减少夺嫡带来的混乱。】
元泰帝不顾朝臣的死活,露出欣慰的笑容。
安王脸色则黑了下来,“呵,姜桓,废物!”
他当太子的时候,东宫禁卫都没全部配齐,结交朝臣也有风险。
弘德帝只是给他黑脸找麻烦而已,权力一点没少给,是,太子辅政,结果权臣朱批,看起来是委屈,可年轻的皇帝都要受的委屈,你太子就受不得了?
懂不懂什么叫禁卫配齐的含金量?废物!大大的废物!
赵王也不禁气得想骂人,之前还觉得自家儿子委屈,这委屈在哪里啊,啊?
都相当于保送了,皇帝还亲自唱白脸给太子送人情,被骂几句算什么呀!啊啊啊啊气死了啊!
这太子当得明白吗你就当!你不会当给你爹当啊!
【所以啊,咱鹤仙后期能任性的前提,是朝堂完全在他手里实际掌控的,后面的某些梁帝诶,别拿太宗做借口了,你们是学其形而未学其神啊。】
【弘德一朝,历经四十七年,哪怕是左相掌权的前三年,鹤仙依旧能走堂皇正道,逐步收拢手中权力,以一场对外征战,开启正式执政的道路。
张弛有度,民惟邦本,鹤仙以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外王内圣的君主。
纵然后十年的鹤仙沉迷修道,放手朝堂,可却并未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对百姓的赋税,也没有增加。
更是在海贸繁盛后,在弘德四十三年,经济基础足够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开始取消徭役。
对朝堂而言,鹤仙后期比较神经,难伺候,但对百姓而言,鹤仙,一直乃是圣明之君。
这才会有百姓为其建庙祭祀,代代传唱。纵然有不甘者,难道能毁了君主的庙宇吗?
圣君之名,他们抹不掉。】
“好!”
元泰帝声如洪钟,大声呼好,这是他姜家的圣君!
一个个臣子跟着恭贺陛下,夸奖太子,恭祝大梁千秋,实则琢磨着,弘德四十几年,连徭役都能逐步取消,那就说明,国库有足够的银子承担雇佣费用,嘶……海贸的利润,真大啊……
“也有戏剧,小说等盛行,儒学不再一言堂,有法家制衡的原因在。”东宫,蒯谌断言道。
杨春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我觉得,还应该加强出版的管控,造谣太厉害的,就不能出版。”
“天幕第一期也说了大梁故事在弘德朝没有得到出版,这说明弘德帝还是有在注意舆论和版号的。”杨乐安补充。
“但弘德帝也在带头虚构。”杨春有话直说。
“咳咳,小说嘛,本就需要创作。”这是沉迷创作的万斐。
“所以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
天幕已经结束了这一期的“加更”,但大梁,却刚开始热闹。
百姓兴奋于以后的土地兼并得到克制,兴奋于四十多年后,就能迎来徭役的逐步取消,他们可能等不了,但是他们的子孙,终于能有好一点的日子过了。
“真好啊,如今有这个天幕,宁王殿下提前当了太子。”
“是啊,圣天子就是太好心了,那些个官员,竟然还是最高的俸禄,呸!”
“那不是没办法吗,吃了外国人的,才能少吃我们的……”
书生要么回家苦读,争取早日卷上岸,逃过后面的科举改革,要么去官府上书,想要一个朝廷的准信儿。
冲击进士的举人不动如山,准备等机会授官的举人也不着急,只有准备以功名养老的,生怕马上就施行“复核”考试,重新看起了书。
秀才则大多在村里,族里,就挂靠一事商量了起来。
至于朝堂,老样子,加不完的班。

科举的变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哪怕天幕已经将未来展示出来,朝廷不仅不会立马改革,反而会先发出通告,安抚各地的学子。
皇帝与太子也很快收到了陈召棠的信息,穷苦人家出身,全村供养出来的二十来岁的秀才,父亲这些年病重,便停下科举,在家照顾父母的同时,教学村里的幼童读书,品行极佳。
“说起来,若是这样全村供养的秀才,回馈村里,倒也人之常情,只是……”
元泰帝没有说完,但姜衡也能明白,只是大多,都便宜了地主,不是每一个秀才,都是村里能供出来的。
“所以,天幕中弘德帝的答案,也不能直接抄。”
“儿臣明白,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
姜衡对着这份详细的资料看了许久,冒出了个想法,“父皇,现在朝廷,有能力扩大各行省的教育补给吗?”
“召右相,户部尚书,户部左侍郎,国子监祭酒。”
不是折腾臣子,而是他们的确更清楚如今的实际情况,也能拿出数据来。
国子监祭酒宋明章刚到北辰殿殿外,就看到三位老大人已经在等他了,“下官来迟,几位上官怎不进去?”
三位老大人苦命地对视一眼,摇了摇头,还是右相拍了拍宋明章的肩背,“很快你就明白了。”
自从天幕现世,他们加班都已经成了常态,而国子监,则是少有的不怎么加班,还新增了同事的部门,可把他们羡慕坏了,还朝国子监借调了好些年轻人,如今祭酒,总算是加入他们了。
四人一起进去,先向皇帝和太子见礼,而后便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三位熟练工心中暗叹,这次怕不是又是麻烦事儿。
待得知太子的问题,几位都先看向了祭酒。
宋明章也是一个想进步的,太子自己都有鉴正堂了,以基建大国的速度,经业书院也修不了多久,他这个国子监祭酒要是真的一直咸鱼,那可能就真翻不了身成死鱼了。
所以来之前,宋明章还是做了些功课才来的。
“回禀陛下,太子殿下,如今朝廷对教育的扶持,要求落地在每个至少有一个官方县学,贫困家庭也有相应的每月补助,对民间私学亦有额外的补贴,其中包含每年的师资经费补贴,依据考出来的童生,秀才数量发放的补助……”
“那这贫困的标准是怎么定的呢?”
“由里正做担保,知县盖章。”
“那若是将扶持力度,扩大到乡学,有可能吗?”
以现在的条件,村里到县里,可一点不方便。乡学的话,就方便多了。
可现实是,有能力办乡学的村子,穷不到哪儿去,不缺去县里的那点时间和路费,没有能力办乡学的村子,村民去县里一趟,对他们而言花费老大了。
经过捶打的他们早已明白,太子的问题,要的不是能与不能,而是拿出一个章程,以现在朝廷的资源,能做到哪一个地步。
这自然是要经过计算才能得知的。
郑无疾出列,做出了一个上期天幕后,一直在想的决定,“陛下,臣恳请太子殿下,与我等一起筹算。”
向来把握大方向的,让别人加班的太子:?
傅尚书开团秒跟,“弘德帝算学之能,能超过无疾,臣也以为,有太子相助,定能更早得到结果。”
反正天幕说了,太子对国库的钱是不会乱来的,毕竟关乎自己亲政的出征,弘德帝都不会透支国库正常用途的钱财,只这一点,太子这个算学天才,也该被他们户部用一用了,也让太子知道,户部的官员过得都是什么苦日子。
年纪大了,同样被加班折腾的不行的右相,显然知道两个同僚的小九九,但是,“臣附议。”
姜衡看向元泰帝。
元泰帝此刻毫不掩饰的看笑话,“也好,那这事,就全权交给太子了。”
“陛下圣明!”
圣明的陛下将聪明的太子派遣到了户部,得到了户部上下官员的一致好评。
深入户部内部的姜衡,连续好几天,两眼一睁就是一串又一串的数字,不是?这不是还没到年尾吗?
郑侍郎就笑眯眯看着姜衡:殿下要不要猜猜,这些工作哪儿来的?
某太子就不说话了。
以后还是对户部好一点吧,大家都怪可怜的。
一月后:
“草原王子?草原部落那么多,哪个部落的王子?”
“北蒙,代表这个草原而来,据说随行之中,还有一个公主。”
原来是去年朝廷对草原用兵,草原部落受了大创,草原的冬季本就寒冷,如今再将他们往北赶,冬天只会更难过。
加之以往都是草原南下抢掠,中原处于防守状态,如今中原王朝一声不吭就对他们发起进攻,还一来就那么狠,他们生怕今年冬天过不下去。
所以,便派遣了代表,前来中原王朝朝贡。
“他们朝贡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后该劫掠还是劫掠。”
晋王生怕姜衡前几年没上朝,不了解详情,赶紧添油加火,给姜衡使眼色,在晋王看来,九弟分明是一个主战派嘛,他们才是一伙儿的!
至于随行的公主,远行而来,除了嫁进皇室,几乎没有第二个选择。
却见姜衡接收到了他的暗示,但是仍不动如山,一点没有插话,任由朝臣已经在商讨起了接待问题。
晋王:?
晋王肘了肘前面的太子:你吃错药了?疆土不要了?
太子终于动了,却不是晋王想的那样。
“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户部,发现今年上半年的税收之中,江南的纺织业,相较于之前,已经扩大了不少规模。”
“太子的意思是?”
“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与滞后性,朝廷可以通过政策进行一定的干预,但无法阻止,纺织市场的扩大已经是必然,草原这次来朝贡,最想要的,无非也就是过冬的衣物,与不可缺少的盐。”
傅尚书对太子的总结表示深以为然,对太子的想法,也摸到了一点,“太子殿下莫非,想要将这些多出来的丝织品,赏赐给草原各部落?”
丝织品珍贵,赏赐出去也有面子,他们户部也不用出血。
姜衡摇头,“朝贡按照旧历,不需要更改,孤想着,可以适当开放草原与民间的贸易。”
兵部尚书雷达一响,“太子殿下,开放民间贸易渠道,不归我兵部,只是盐铁,一旦放松管控,无异于资敌。”
“盐铁自然是重中之重,适当开放也不会开放到战略资源上,但草原早晚要回归,让他们早点习惯我中原的货币,有利于以后的融合,毕竟我们也不能每年都对外征战。”
不征战的时候,互市这样的民间贸易通道,资源的置换,有利于减少草原人民活不下去,从而带来的南下劫掠。
“陛下,臣附议!”傅尚书能做到尚书,靠的可不仅仅是比郑无疾更会摸鱼的能力,长远眼光是绝对不缺的。
“臣以为,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我大梁,有陛下与太子的治理,迟早收复中洲旧土,草原的百姓如今虽被蒙蔽,但也是我大梁的子民,一昧杀伐,有损我圣朝和气,不若,学一学管子之法。”
能做到尚书位置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差,兵部尚书对历史上的经济灭国战,自然也是有所涉猎。
“草原穷苦,便是如今降价的丝绸,他们也买不起,顶多趁使者来京,腐蚀腐蚀使者罢了,若要打经济战,草原哪儿来的东西可以高价回收?养马?那不是助长他们的养马的风气?不可。”
“马吃草,羊也吃草。”姜衡突然站出来补充道,“傅尚书,羊身上……羊毛如何?”羊绒是产自山羊还是绵羊都不重要,有用最好,没用也没什么大不了,加装包工宣传一下,总有傻大头买。
傅尚书还没回答,兵部老大人们瞬间眼睛一亮,“这个好,这个好!不过马匹也要他们上供,这个不能少。”
晋王左看右看,“太子,国库还有钱吗?这打经济战,得打很久吧?”
“但能减少将士的损伤。”这就一点,就值得打一个经济战,况且,中原地大物博,那些商人,用好了,用处大着呢。
“而且也不是不用将士,就如同现在天山以北的残部,经济战就不是针对他们的,但他们一定会被扫射,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去收尾。”
这就是小部落的悲哀。
就是户部的几位老大人,此刻也表示赞同,不仅是消耗草原人民的斗志,也是太子先前提出的——让草原习惯中原的货币。
虽说白银是通用的,但寻常百姓却用的是铜币,铜币的规制,草原也该按照他们中原的要求来,让其经济最后完全依附与中原,这才是大胜。
经济战当然没那么好打,要商量的内容也还多得很,但比起天幕中的未来,一切都值得!
天幕中,几乎没有他们这些老臣,如今,他们还不争,等着年轻人来抢吗?
太子都手把手带他们名留青史了,脑子抽了才不卷。
不过接待北蒙的使者,还有一个问题,是往年不曾遇到过的,那就是——
若是天幕在使者到访期间亮了,是否需要刻意掩饰。
以及——哪怕天幕没有亮,使者也不可能不出门,总要出门打探情况的,朝廷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百姓都不被套话。
承天之运不是坏事,但关键这“天”,一上头就有些不顾人死活,什么都说,没个限制,这就很头疼了,能派遣来的使者,会是蠢货吗?
“让周报那边提前引导一下舆论,绣衣卫动起来,至于使臣到访期间,若天幕亮了,不用刻意掩饰,但也不用特意告知,让他们自己琢磨去。”
到时候,了解得一知半解,反而最是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次的朝贡与之前的都有所区别,毕竟这一次是被教训之后的朝贡。
整个草原部落将态度放得很低,明知马匹是战略资源,但在实力受损的情况下,听闻大梁需要马匹,还是只能硬着头皮给献了上去。
无他,草原还要过冬,大梁能拖着家底再锤他们一次,他们现在却只能先保留人力。
北蒙的使者到京城,自然是先有鸿胪寺安排接待和住处。
“听说两年前大梁新立了太子,这个太子情况打探清楚了吗?”
使臣的脸上有些奇怪,还带着一点怀疑,“这太子行九,没立太子前,成天招猫逗狗不说,还开戏班子,学道士求仙,结果突然就被立为太子了。”
二王子松散的神情顿时一变,变得认真了起来,是一个老阴比,还是受宠的幺儿?
“被立太子后有做什么吗?”
说起这个,北蒙使者就更严肃了,严肃中还带着一丝惶恐,“我瞧着,这京城的百姓说起太子,眼中带着狂热,只说太子得天所授,去年黄河水患,就是太子平定的。”
推书 20234-09-24 : 蒙尘by青石018》:[近代现代] 《蒙尘》作者:青石018【CP完结】长佩VIP2024.4.29完结3.15万字37.20万人气1,153海星 简介:  二十六岁的林雁回爱撒娇,有些小娇气,喜欢江叙言。  三十岁的林雁回呢。  破镜重圆  自卑攻*沉稳受  林雁回*江叙言  标签:虐攻虐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