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by织鹊

作者:织鹊  录入:09-25

一些将领瞬间头皮发麻,不是因为什么思想建设多么可怕,而是最后一句话,能灵活处理各种烂摊子和将士,这手段得多了得啊,当大帅都可以了吧?这导员含金量,真高啊!
“这得是全能型人才了吧?”
“不干涉主将思路,思想上做指导,与以往朝代的监军大为不同。”
“监军怎么能比?”
以往朝代的监军,那是监军吗?那是主将头顶的刀,是祖宗,是麻烦。
但是导员一听,就是一个冤种……啊不是,是一个军中爹妈呀!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军中,并且做好导员的职责——让军中的将士,有目标,有理想,有精神,成为真正的,不可阻挡的,国家的,百姓的军队。】
“理想?”军营中,有不少底层的士兵一脸茫然,问旁边的同伴,“你有理想吗?”
“啊?能早点回家老婆孩子炕头热算吗?”
什么理想不理想的,日子能好好过就是老天爷开恩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古代当兵是好事吗?】
“怎么可能是好事!”
“我家大哥就是被征兵了,回来腿都瘸了!”
“好歹保住了命,知足吧,我娃儿现在还没回来呢……”
天幕下的百姓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
【在现代,普通人想当兵都达不到要求,当兵也是光荣的。
但是在古代,兵源是什么?是朝廷抽调劳动力,是家里负担不起开销不得不送人从军混口饭吃,是被俘虏的,是饥民,是无业混混……
总之,各式各样,但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当兵,他们有选择吗?问他们理想,那什么是理想呢?】
“后世十分富裕啊……”
当兵光荣,对兵源的要求严格,后世的朝廷,显然各方面都十分有底气,百姓生活也很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莫非后世的百姓,都已经脱离了温饱层面不成?
“陛下无须羡慕,后世那都几百上千年后了,等三大作物一回来,我们也有盛世,我们的百姓也能解决温饱。”
武将的话虽然直白,但后半句,元泰帝喜欢听。
“哈哈,说的是,说的是!”
不过羡慕也是真的羡慕啊,放在他们大梁,也就只有禁卫,能经得起严格筛选,因为关乎皇帝的安全。
而普通的军营,就照常了,也只能“照常”。
【理想也好,精神也罢,底层百姓和士兵是没有的,那是将军考虑的,因为他们脱离了温饱等初级层面,他们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开始追求于理想目标,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不少士兵双眼渐渐亮了起来,却不知究竟为何而亮,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期盼什么。
【至于普通底层士兵的心理状态,精神需求,这重要吗?似乎不重要,但鹤仙觉得,这很重要。】
【保家卫国的将士值得尊重,值得敬仰,他们同样应该值得更好的自己,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战,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前路。】
“圣君,这是真正的圣君。”
别看似乎文武相对,互相看不起,可真正的文人风骨,又如何不敬重保家卫国的将士呢?他们甚至能自己提刀上阵。
【于是鹤仙专门培养出了放在军营之中的导员,导员每天的任务是什么呢?】
朝臣又开始抄答案,这次武将们一个个也认真了起来。
【在军中进行基础的文化课程教学,让军中底层士兵都跟着学,至少最基础的三百千要学会,提高士兵的文化素养。这是基础。】
“识字?我们这些大老粗识字?”
“每天训练那么累,还要识字,这还有休息时间吗?”
“我们是兵,又不是弱唧唧的书生,能提刀就行了,提笔能有什么用?”
“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读书识字是好事,可军营中听到这一点的大部分士兵,第一反应却是闲得慌折腾他们,少部分觉得免费读书识字的机会不能错过的,见到大部分同伴抗拒的模样,也只能不说话。
有些军营的军官当时就让他们安静,听天幕讲。
有些军营的军官不动声色观察哪些人没有反对,暗自让人记下,至于吵闹声,只要不打起来,问题不大。
有些军营的军官则忙着记天幕的重点想要进步,哪里还管得了其他。
【游走于底层士兵之间,收拢他们的信息,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问题并予以解决,保持军营中的士兵能做到无后顾之忧,安心训练。】
“这是监察还是老妈子?”
前半句有点像绣衣卫的军营化,但后面……这可是个大工程,怪不得这导员要专门培训学习。
【不定时开展军中晚会,共唱军歌,共做游戏,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军歌很有用!”
不少将领表示赞同,别以为古代没有军歌,有的,最出名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
【朝廷有相关的军事政策变动,及时告知并解释给士兵,让他们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充分的了解。】
“嗯?这也要告诉兵卒?”
有将领感到不解,告诉他们能有什么用?他们只需要上战场,赢了,活下来,就够了。
旁边的副将看到将军的疑惑垂下眼帘,将军不懂,他懂,将军他也能做得。
想必太子殿下不会喜欢思想还守旧的将领。
【每次作战之后,与所有将领一起进行复盘,导员进行战役的总结上报,若遇到败仗,复盘之后,每个将领都要亲自手写一份报告,其内容必须是自己的想法,不可代笔。
报告由导员代为上报到朝廷,留存底本。】
所有将领倒吸一口凉气。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事结束后正常的将领自己就会总结复盘,但是……
但是免不了有输的时候,这个时候到大家倒是会请罪,然后要么继续戴罪立功,要么等上面的结果。
结果弘德朝……
手写败仗的报告,分析原因,这就罢了,留存底本这话……他们有了一种不妙的预感……
这是脸面啊!
【领导层的复盘结束后,等士兵们休息一天安稳下来后,召开大会,给士兵们讲解胜败的原因,失败了,让士兵们明白,这不是大问题,还有机会,哪里败了,大家一起避开,赢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希望继续保持,让大家都有足够的参与感,荣辱感。】
“这要是输了,面子里子都没了吧……”
谁敢不认真啊?
“这是在培养将才啊。”
“参与感……”
自然是参与国家的建设。
这样的重视,谁能不用心?谁能不忠心?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明里暗里向他们灌输保家卫国的概念,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认知:
他们是守护自己小家,守护大梁这个大家的军人,不是卒子,而是军人,他们是人,他们是值得敬佩的英雄,他们的家人也会因他们而骄傲,他们会被铭记。
让他们的从军,从被动,转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主动,转化为追求。】
【当然,这一切能成的前提,是士兵的待遇自鹤仙亲政后一直拉满,是他们知晓他们的补贴真的能到他们家人手中,是朝廷做到了一切,所以他们自然能够相信这些导员,相信朝廷,从而也相信他们自己。
朝廷与将士,从来都是双向的。】
“空口白牙跟人谈理想,那就是耍流氓。”
元泰帝作为一个自己打下江山的皇帝,见过了太多人,也经历了太多事,最明白拿到手里的才是能信的。
“导员教导士兵认字识字,也是为了给他们启智。”
蒙昧的状态,可以灌输思想,却也能被轻易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谈退役后老兵的安排,来看看鹤仙,是如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

【老兵不是年老的兵才是老兵哈,一般上过两三次战场的,都能算老兵了。】
“这不也是常识吗?”
大梁民众不理解了,“之前天幕说,征兵要求高,参兵为荣,按理后世应该武德充沛,怎么连这种基础都要特意提一下?”
后世总有在某些时候,突然变得奇奇怪怪的。
【什么情况下会退役呢?一个是年纪大了,到了正常该退的年纪,军营也不会白养着,自己不退军营也会清退。】
“这种,只能出现在京营中吧?”
要是在边防的军队中,安稳到清退的年龄,那简直是个祥瑞。
【第二种呢,就是家里能有人接替自己服役,但必须得是真的家人,尽量减少“被自愿”,相对来说还是挺人性化的。】
元泰朝臣子有些不甘心了,“这不就跟现在没区别吗?”
怎么全给弘德朝了?
“这天幕偏心!”
他们元泰朝老臣,为数不多的能上天的机会,就提都不提一下的?
就算后面还有改良的大招,他们这些打基础的,就没功劳了?
【第三种就是老弱病残,但家中无人,就算退役了也没有人可以照料,在元泰朝,是走流程交由当地的养济院。】
提倒是提了元泰朝了,但怎么感觉是给弘德朝当踏板的?
元泰君臣一个个,看起来正经得不得了,心里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鹤仙在此基础上,给了退役的老兵,更多的保障。】
确定了,就是拿他们当踏板的!
元泰帝没忍住,看向了姜衡。
姜衡:……
这让他说什么?
【没有自理能力的,当地养济院负责养老,当地县官对此有连带责任,军部和绣衣卫每年都会派人探查,确保不遗漏一个老兵,也不冤枉一个官员。】
这是把压力都给满了,让养济院不得不尽心,也不敢吞了朝廷给退役老兵的每月补贴,当然,这流程上的每一个人,都得想想能不能躲过军部和绣衣卫的双重探查。
【而部分有自理能力的伤兵,则鼓励他们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雇佣伤残老兵做工的商铺,享受一定比例的免税政策,提高因病因伤等退役的士兵,重归正常社会的概率。
朝廷的补贴不变,但自己做工养家,与一事无成,对于这些士兵而言,心理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
“可是伤残的士兵,身有残缺,这样还在外做工,岂不是会吓着了店铺客人?世人的眼光能让他们好受?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固然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增加收入,可异样的眼光如何能避免?
以及还有一句话,有些臣子没说,连伤残人士都要外出做工了,我大梁朝成什么了?大国脸面呢?
这天幕怎么还是一副赞同并夸奖的语气?
“连死都不怕,还怕眼光?”
兵部尚书夏渠冷不丁的,不轻不重地给顶了回去。
还没来得及反驳的武将与被顶回去的官员四目相对,是不是哪儿不对呀?这不该是武将方反驳的吗?
倒是朝堂上,前排的那些个鬼精的老大人,有的眼中闪过了然,有的与兵部尚书夏渠对上了视线,一脸你竟然也不要脸起来了,都是同僚,还不知道你?不就是看着兵圣也被挪出来建庙了,建造了兵家学院,自己想挪屁股了吗?
夏渠不示弱的抬了抬眼皮,一株独秀,哪里比得了百花齐放?
如今朝堂上的一二品大员们,大半都是有跟着元泰帝一起打天下的“资历”在的,但元泰帝不是世家子出身,只是小地主家庭,在乱世什么也不是,一起造反的兄弟,跟着他混的,身家又能高到哪儿去?
只不过他们成功了,所以现在一个个也有家底了。
但底蕴,说实话,不多。
虽说儒家占绝对的主导,但兵家,哪一个朝代不用?只不过兵家必学保命技能,让他们都十分低调而已。
而现在,天幕已经证明太子是个容得下武将的性子,看看给士兵的待遇,士兵尚且如此,武将只会更好,更别提那兵家学院,竟也不担心武将趁机结党营私叛变,何等的气魄?
他身为兵部尚书,体恤将士不是很正常吗?
他身为兵部尚书,熟读兵书,顺水推舟推一把兵家,承一个孙家的情,不好吗?他总得给后代筹谋不是?孙家,也不会拒绝一个兵部尚书的交好。
夏渠的心思,相熟的同僚能猜到几分,但也就调侃一下,不会多加插手,谁让人家位置在那儿呢。
当下更关心的,还是天幕。
【他们不再是只能躲在家里的“废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外出做工,他们不需要怜悯。】
【而当有一个残疾的士兵走出家门,自然会有无数个跟上,渐渐的,普通百姓也会习惯,当残疾者与百姓能和谐地相处在市集,怎能不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呢?】
“圣不在其名,而在其行。”
“有此圣君,堪为中原之幸。”
“弘德帝虽在天幕中看似偏向法家,实则还是仁德为本,大善!”
“嗤,那太子也将荀子给法家了。”
“可不是,把荀子给了法家,还让你们名家去当讼师给法家作配,对法家可这好啊~”
“嫉妒我们强强联合了?”
“……满口胡言。”
“我说,经业书院马上就要开课了,你们这样让学生瞧见了?你们不怕丢人?”
“……”
“看天幕!”
【通过税收等福利政策,让民间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一,朝廷也没有干看着,还记得前几期有提过的采风使吗?
采风使到后期,有一半都是退役的伤兵。】
“采风使?这可是个劳累的活计。”
“不过,算是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若是长久如此,那在外面看到残疾者,倒是要思量一下对方是否是采风使,从而逐步影响社会风气,普通的伤残百姓,或许也能渐渐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倒是好事,且上过战场的士兵,责任感总是有的,还有导员的教育,他们的确有能力担任采风使。”
就是……
“朕好像记得,后面有皇帝,停用采风使了?”
元泰帝脸色有些黑,现在看来,采风使不仅是为了视察民间民情,更是安抚退役的伤兵,给予他们的后路,后面的皇帝在干嘛?
将采风使停了,这些退役的伤兵如何安排?福利一旦开始,又怎么能停止,怎么敢停止?还过不过安稳日子了?要不要民心了?
但是再看一众官员凝重但没有反驳的模样,还要什么答案?他没记错,这是真的!
“九弟打下的底子可真好啊,禁得起这么折腾……”
看,连楚王都能看明白!元泰帝更气了!
而天幕还在继续,其内容与老大人们推测得相差无几,只是相差的部分,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这些底层出身,从战场拼杀的特殊采风使,既能很好的融入民间,与百姓交流,又能在与百姓的交流中,影响着民间的风气。】
百官:嗯?不对劲!
【怎么影响的呢?比如和乡亲们聊在兴头上了,看到乡亲家里有小孩儿,诶,为感谢乡亲的款待,我教小朋友一两招防身术吧!】
“防身术?”
“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教的把人杀了就算防守成功的防身术吗?”
姜衡心想:怎么不算呢?
【乡亲们肯定愿意呀,不学白不学,如果以后被征兵了,多会一点,保命机会就大一点,就算不去当兵,手上招式多一点,自己也更安全不是?】
【这还不算,古代外出很难的,一个村子大家都是熟人甚至族人,村里消息传得快。
所以,有时候教一个,意味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弟子教弟子的情况,效果其实一般,但你就说有没有效果吧?
有时候碰到几个小孩儿在一起,还干脆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懂了吧?
所以大家明白大梁的民风为什么会尚武又彪悍了吧?】
“这这这……这不好吧?侠以武犯禁,一个个的都这样教,管理岂不是成了大问题?”
姜衡也不禁点了点头,“所以律法也应该相应进行跟进。”
而不是停滞不前。
【也应了弘德的年号,朝廷对外弘扬仁德,民间对内发扬武德。】
好一个对外弘扬仁德……
“德服四海,民生安定,臣,贺大梁千秋——”
“臣等,贺大梁千秋——”
至于天幕所言,大梁四百年,谁会在这个时候提起呢?
就是姜衡都不会,他只是活泼,不是蠢。
【而长此以往,这些退役的伤兵,民间采风使的名声也传扬了起来,士兵们连带着得到了名声,加之在导员与军中待遇的两相加持下,也有了更多的“包袱”,不愿轻易损伤自己的名声,军风提高了一大截,军民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军中的待遇给足了。”
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但就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有多少朝廷能够给足呢?
“那什么导员?还挺会教人的,他们教出的退役士兵,居然还能心平气和教我们娃儿招式。”
相较于朝廷分析重点不同,民间百姓他们更相信自己本能的感受。
“就是,那些兵痞子一个个的,欺软怕硬。”
“那些兵痞子,就该治一治!”
“对头!”
【如果在战场上不幸牺牲,由当地知县亲访,发放朝廷的补贴。采风使在采风过程中,也会去往相应的家庭中进行核实,以保证牺牲的同袍,不会白白流血。】
【如此,军队的士兵,又怎么会不尽心呢?兵心,又怎能不凝聚呢?】
“采风使也是兵士,若同袍的补贴到不了家里,若家人得不到当地的保护,那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同袍?”
所以他们一定会尽心。
所以当地的官员,也绝不敢轻易贪污。
而官员的亲访发放补贴,也是给同村或者周边心思有异者的一个敲打。
“如此军队,自当气势如虹。”
“陛下,如今已有经业书院包罗百家,臣以为,兵家学院没必要再单独建造,消耗国力,只需要在书院中的兵家分院,加建兵圣庙宇,以供学子祭祀。”
这夏渠好灵活一张嘴,这是直接默认兵圣单独祭祀,以及武举改革势不可挡了对吧?
元泰帝当然能听懂这句话的潜台词,但是吧,文武本就该并重,他自然没理由反对,自己儿子实践过的答案,他拿来用用怎么了?
“是好事,郑无疾这家伙也不用心急国库了。”元泰帝笑着开了个玩笑,百官也明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至于这期透露出来的其他内容,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得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元泰帝单独留下傅尚书与郑无疾,还有太子,就国库再次进行了预算。
两日后,元泰帝授太子节制天下兵马之权。
晋王有些后知后觉:“太子之前不能节制天下兵马吗?”
楚王还在想自己的脑洞:“父皇真准备退位了?”
鲁王挺直了腰杆,转向了户部:工部缺钱啦!
郑无疾对着鲁王摆了摆手,“您先回去吧,哪儿都缺钱,如今军饷拖不了,只能拖你们了。”
鲁王:啊?
最高兴的,也就是一个个的武将了。
打发走了这些难打发的,郑无疾心累地背靠在了椅背上,这户部真是一天都不想待了,姜珊是个滑不溜秋的,早就溜了,把他一个人扔在这儿。
但是没几天,一条消息传入朝堂,郑无疾也来不及伤叹国库了。
“安南,琉球,南吴,倭岛,高丽递交朝贡文书,待审批。”
五个外藩?
“一起?”
“递交时间,先后不过毒搅扌半月。”
这就……有意思了。

第46章 朝堂上见血
“自元泰二十年天幕降世,如今也刚好三年了,孤记得,沿海这几年,可是诛杀了不少倭寇。”
姜衡可不会以为,世上有如此巧合之事,这几个外藩国家就这么碰巧,凑在了一起。
而大梁转变对外的态度,也是在天幕降世之后。
元泰二十年下半年,派遣许本前往威海卫,受徐忠将军教导,又将方舒安派去莱州府,代表的就是他的颜面和意思,来犯的倭寇,只管杀,后勤等问题,不需要他们操心。
他们也是那样做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只要是沿海,只要是在沿海侵略的,无论是哪个藩国的,都只有一个结局。
尤其是在透露出倭岛有金山银山后,他们更不会放任何一个倭寇回倭岛。
这般对倭岛的态度,倭岛定然能很直观的感受到。
再有,天幕透露了海贸,于是各个出海口都加强了防范,既是避免商人冲动之下外出出意外,也是防止消息外露。
但是,朝廷能保证没有一点漏网之鱼吗?
不确定。
而现在,元泰二十三年的下半年开始了,五个外藩一起来朝贡,没有问题才怪。
“殿下并未记错,只是倭岛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岛,本就理亏在先,想来也不敢如何。”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轻视。”尤其是倭岛。
又是这种感觉,元泰帝在上面观察着姜衡,太子好像格外在意这个小岛,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轻视,元泰帝却直觉,太子只是在针对倭岛。
这三年,朝廷的公卿们,也早就针对消息外泄的情况做过了预案,这一下五个藩国聚在一起,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影响……其实还真不大。
只不过从招待一个藩国,变成招待五个藩国而已,真出了问题,扣下来就是,大梁又不是养不起。
其中最应该关注的,便是南吴,南吴,启朝末年争雄的几大势力之一,后来兵败出逃,逃到了海外,也就是原世界线的吕宋岛。
像是安南等,都是外藩,尊中原为宗主国,但是南吴就不同了,大梁这都二十多年了,这还是人家第一次以“朝贡”的名义来呢,南吴心甘情愿为附属藩国了?
但既然以朝贡的名义来了,那就是藩国,这个名,他们要了。
“既然要来,就让他们一起来吧,接待的规则,从简就行。”
“臣遵旨。”元泰帝没有发话,那就是默认,这群臣子早就已经习惯了,直接照办就行。
“再拟一封旨意,分别送往各沿海卫所,如有他国武力踏临我国海域,诛之。”
大梁如今对海上外藩的国策,是先放着,等太子继位之后再说,那时候无论是海军的训练还是海船的改良,想必即使对外出兵,损失也能降到最小。
而元泰朝这些年,就先试探着收复中土,也磨一磨刀。
推书 20234-09-24 : 蒙尘by青石018》:[近代现代] 《蒙尘》作者:青石018【CP完结】长佩VIP2024.4.29完结3.15万字37.20万人气1,153海星 简介:  二十六岁的林雁回爱撒娇,有些小娇气,喜欢江叙言。  三十岁的林雁回呢。  破镜重圆  自卑攻*沉稳受  林雁回*江叙言  标签:虐攻虐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