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
虫族若是在沼泽地上行走,与地面接触最多的必定是它们的足肢。
然而,虫族的足肢末端格外纤细,与地面的接触面非常小。虽然部分种族的足肢末端长有纤毛,但依旧无济于事。
为了延缓陷入沼泽地的速度,并留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尤莱亚首先考虑的是增大足肢与地面接触的面积。
他决定利用树皮等拥有轻薄材质的原材料制作鞋子。
而在防水处理上,则可以利用修复凝胶。作为医疗物资的它能够有效阻止空气进入伤口形成感染,且天生拥有极强的防水性。
如果将修复凝胶稀释,并均匀涂抹在鞋子上,完全可以在起到防水作用的同时,又能稍稍起到些许防御的效果。
虽然几近于无。
目前的族群已经基本实现凝霜花自由,因此完全不愁物资供应。
二阶医者的生产效率较一阶医者提高了数倍,再加上修复凝胶本来就是低级医疗物资,制作难度很小,短时间内量产并非不可能。
考虑到淤泥会让行动变得格外迟缓,尤莱亚决定在设计时以轻便为出发点,降低行动时所花费的力气。
在保证一定牢固性的情况下,用硬木的树枝做支撑,呈“井”字形排布,构建出鞋子的外形。
这种材料非常容易获取,唯一麻烦的就是树木品种的选择。但这也算不得什么麻烦,只要经过几轮对比就能轻松得出结论。
在进行精细化作业时,自然需要趁手的工具。其中,“针”的存在至关重要。
在没有科技助力的条件下,尤莱亚自然不可能选用高密度钢材制作的针,只能就地取材。
然而,目前的族群还没有能力进入水域深处,无法获取鱼骨用作针的原材料,只得作罢。
在无可奈何之下,尤莱亚决定先让小型虫族利用自己的口器来打孔。若是未来得到了更好的材料,再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有了灵感之后,设计的速度自然加快了不少。
或许是精神力得到了提升的缘故,现在的尤莱亚得到了比人类更加快速的反应速度。他的思考速度在无形中提升了数倍,并能完美的一心多用。
这也算不上奇怪,毕竟虫母的日常工作便是管理整个族群,同时处理多项事物都是基本功。
若是让尤莱亚用现在的大脑穿越回人类社会,恐怕会成为智商极高的天才。
随着几次删改,一款针对虫族在沼泽地行走的工具凭空诞生了。
它以硬木树枝为骨,其上覆盖着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树皮。树皮的四周间隔一段距离被打上了小孔,几缕纤维充当了“线”的角色,将几种不同的事物完美组合在了一起。
而鞋子的表面裹上了一层薄薄的修复凝胶,大幅增强了防水性能。
鞋底故意做得格外粗糙,刻上了几道乱七八糟的凹痕,为的就是增强摩擦力。以免在湿滑的环境中摔倒。
虽然总得来说,这款鞋子长得有些丑陋,耐久性较差,算不得什么好东西。
但是,廉价且容易大量获取的材料却弥补了这一点缺憾。
耐久度不够?那就用数量来凑!
多带几只备用的总不是什么坏事。
除了合适的鞋子,虫族在出发前还需要准备一些洁净的水源。虽然除虫母以外的普通虫族一个月左右进食一次,但期间不喝水,同样活不了多久。
沼泽地区域格外潮湿,里面的淡水流动性极差,很容易囤积细菌和杂质。即便虫族可以直接饮用不经任何处理的生水,但是身患疾病的概率却会直线上升。
因此,提前准备一些水无可厚非。
当然,虫族获取水源的主要途径还是来自地下暗河。
很快,两只负责取水的虫族便踏上了通往地下暗河的小道。
这条路近期的使用频率很高。由于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农作物和牲畜入住巢穴并开始繁衍生息,水的使用量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于是,最早修建的小道自然是不够用了。新一代的虫族主动拓宽了这条地道,并沿路放上了用于照明的特殊晶体。
也许是走动频繁的缘故,地道上几乎见不到太多杂物,通往地下暗河的路程顺利的不可思议。
这两只虫族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它们没花太多时间便来到了取水处。
守着隧道的兵虫在确认过它们的身份后,便放了行。
隧道的出口位于石壁上,距离地面尚有一段高度。两只取水的虫族根据经验向下一跃,便轻松落在了地上。
临近水源的地方更加幽暗了,除了些许晶体散布在四周以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光源。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虫族没能及时补充照明晶体。
地下暗河所在的地方格外潮湿,厚重的水汽凝结成水珠,从悬挂的钟乳石上缓缓落下。
再向前走上几步,便是一个深潭,深潭之下,是全然未知的领域。
汩汩泉水像是承受不住压力一样从潭中涌出,些许气泡从水底浮出,在水面炸成一朵白色的水花,彰显着自己活水的身份。
取水原本用不了太多时间,只需要灌满建筑者烧制的容器便够了。
然而,或许是深潭附近锋利的石块没能被打磨干净,负责取水的虫族不慎划伤了足肢。
几点暗红色的血液自伤口处向更深处的水体扩散,造成了污染。
那只虫族明白自己犯了事,只得将容器从水中提出,然后站在一旁等待片刻,再进行打水的工作。
也不知是不是它运气好,就在它将足肢抽离水中的那一刻,深潭之下骤然泛起了密集的气泡。
在气泡中,夹杂着些许奇异的光斑,似乎有什么生物被血腥味吸引了过来。
它们发出的光呈现柔和的暖黄色,但这看似无害的光芒却属于某个格外贪婪的种族——辉光鱼。
它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光的影子,哪怕在最终被光芒在灼伤。
可是,辉光鱼本身发出的光极其有限,即便随着成长会有所提升,可对于向往光芒的它们来说,完全无法满足它们的本能。
这么一看,辉光鱼应该更喜欢居住在能见到阳光的地面。但是,真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它们在见到阳光的那一刹那,紫外线便会灼伤它们的皮肤,让辉光鱼的身体迅速发生溃烂。照射到阳光仅仅不到24小时,辉光鱼便会死亡。
然而在远古时代,辉光鱼曾是水域上层的居民之一,它们和现在的明光鱼同属一支。
它们并不惧阳光,反而会利用阳光去狩猎来养活自己。
但是,水域最深处存在着一座火山。某一天,沉寂已久的火山喷发,原本的水体被瞬间改变,无数物种在这场浩劫之中永远消失了。
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部分明光鱼反其道而行之,游入了更深的地方。
不像一些选择来到地面生活的同类,这部分明光鱼的举动更像是走投无路的自救。
它们的运气很好,骤然变化的地壳上出现了一道很深的裂缝。由于密度差异,热水往往会在冷水上方。于是,裂缝深处的水温勉强达到了生存的极限温度。
最终,这部分明光鱼活了下来,成为了辉光鱼。
它们适应了深水中的压力,并因为恐惧不再接触上层水域。
由于它们的生命周期仅有三年,差不多能够经历一次完整的四季轮回。所以,基因的更新迭代很快。不适应新环境的同类沦为食物,新一代的辉光鱼又在重复这一步骤。
虽说进化的方向令辉光鱼不再适应阳光,但是基因中镌刻的本能却难以改变,它们始终本能追逐着光源,并想让自身的发出的光更加明亮,在繁殖期占据上风。
辉光鱼本就是小型肉食性鱼类。于是,辉光鱼在食物匮乏或者求偶期的时候,会主动攻击同类。在辉光鱼的世界观里,光芒是可以掠夺的财产。
于辉光鱼的胸鳍附近,有着一个装满发光藻类的器官,以后简称为发光器官。
它们会主动捕捉水中的发光藻类,并给这些发光藻类提供食物和居住地,持续供养。
大概是长期的黑暗环境使辉光鱼的视力有所退化,于是,有些会发光的矿石也成了它们的战利品。
偷走岸边发光晶体的罪魁祸首大概便是这群辉光鱼吧。
它们自身发出的光亮强弱是衡量能力的最佳标准,因此,辉光鱼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增加自己优势的机会。
根据辉光鱼的习性,它们通常在春季中期产卵,幼崽与春末夏初孵化。
当前从深潭中游出的大概便是新一代的辉光鱼。
难怪虫族生活至今第一次见到它们,上一代辉光鱼都生活在更深的地方,只有幼鱼才喜欢偶尔冒出水面换气。尚未发育成熟的鳃无法让幼年辉光鱼适应深水中的气压,只得暂时居住在浅一些的地方。
若不是负责取水的虫族不慎受伤,辉光鱼的存在还不会被虫族察觉。
虫族留下的血液被幼年辉光鱼争抢,不出片刻便完全消失在了水中。意犹未尽的辉光鱼聚集在深潭表面,让取水的难度骤然上升了无数倍。
它们的体型实在是太小了,并且完全不害怕体型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生物。无论虫族怎么驱赶,都无济于事。
见此,两只虫族对视一眼,只得去联系了尤莱亚。
很快,虫母的命令便顺着精神网传达了。
他说:“既然赶不走,那就全部一锅端了。”
这条命令的执行难度比取水简单了无数倍。
作者有话说:
----------------------
坏了,怎么我的朋友看完我的文也觉得我在写动物世界……
抓鱼对虫族来说肯定比驱赶更加简单。
辉光鱼的体型本就在十厘米以内, 体表也没有任何毒刺和粘液。其中,它们的主要攻击手段便是自己的牙齿。
再加上位于现场的两只虫族所具有的防御力本就强于辉光鱼的咬合力。于是,任凭这群小鱼胡乱攻击,都破不了虫族的防。
受伤的虫族也没有浪费资源, 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血液用作聚集鱼群的诱饵。
用不了多久, 便再度聚集起了鱼群。
为了从同伴口中分一杯羹, 辉光鱼奋力用尾鳍搅动着水面, 溅起无数碎末,使得水面的能见度再次降低。
然而,负责捞鱼的虫族径直向水花最丰富的位置舀去。辉光鱼躲闪不及,顺着水流进入了容器内。
原本装水的容器成了困住辉光鱼的牢笼。不出片刻,数十条辉光鱼便被捞了起来。
幼年期的辉光鱼体内的各项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暂时无法适应深水区的水压,所以它们通常居住在地下暗河的上层区域。等到进入亚成期时, 便会逐渐向深水区前进。
因此, 在秋季结束之前, 辉光鱼都不会因为水压过小而丧命
被装在容器中的辉光鱼似乎意识到了事情走势并不对劲,它们在水中焦虑地打转,却始终无济于事。
为了防止它们逃离, 怀抱容器的虫族眼疾手快地倒掉了一些水,进一步限制了活动范围。
同类的消失令辉光鱼产生了警惕。
在一部分辉光鱼被捞取后,剩下的辉光鱼无声无息地潜入了视觉死角。它们在进食和明哲保身中选择了后者, 冷眼看着自己的同类被带入未知的世界。
这批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鱼就这样体验到了竞争的险恶。
很快,被捞出的辉光鱼便被送到了尤莱亚的面前。幸运的是,在他的记忆中有这种鱼的相关知识。
大概是无法剔除基因中的本能,辉光鱼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阳光,却又无法靠近。它们的居住环境也与远古时期截然不同, 只得另辟蹊径。
于是,辉光鱼选择了“模拟”。
它们利用水中的发光藻类和矿石制造出了光源,并将光源存放在发光器官内随身携带。
也不知道辉光鱼的发光器官究竟是什么原理,生物光在透过发光器官后,会被转化为某种无限接近于阳光的物质。
在人类社会中,有科学家利用辉光鱼做过植物的培育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辉光鱼所发出的生物光足以取代阳光,能够让植物经历完整的一生。
辉光鱼的意外出现,倒是恰巧可以弥补巢穴内农场和牧场运转时的某些缺陷。
小时候的尤莱亚对这些奇怪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无意中记下了许多看似无用的知识。
所以当前去打水的虫族提到辉光鱼后,仅仅凭借些许明显的特征,便让尤莱亚认出了它们的身份。
虫族的视力极佳,尤莱亚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有些辉光鱼腹部的卵黄尚未被彻底吸收,出生时间大约在三天以内。大一些的辉光鱼出生时间也不过只有十来天,也才开始进食没多久。
它们所发出的生物光远远没有到达自身所能容纳的极限,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于是,尤莱亚决定将它们装在可以移动的容器内养起来。
不过,尤莱亚也不打算一直养着这批辉光鱼。在辉光鱼成长到无法适应浅水中的水压时,在将其放回地下暗河。
当所种植的药材、农作物和饲养的牲畜需要光照时,便能将它们及时送达。
当前,干旱的影子尚未完全笼罩这颗星球,但无法派出之后出现混乱的可能性。
地下巢穴的优势之一便是隐蔽。
尤莱亚需要在保证巢穴内部平衡不瘫痪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开敌人的视线。这也是为什么尤莱亚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去开辟地表据点的原因,对于全然未知的环境,他一向抱有谨慎的态度。
辉光鱼的饲料可以用牲畜的内脏和粪便来代替,偶尔加上些发光晶体的碎屑。
生为半食腐性的鱼类,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达到它们的生活需求。
至于水质,辉光鱼对它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倒也减少了许多麻烦。
在意识到旱季到来之前,建筑者们早已制作好了一批容器,恰好可以安置这批辉光鱼。
为避免辉光鱼自相残杀,根据年龄将它们分隔开来,组成六条为一组的小群。
当前捕捉到的辉光鱼自然是不够用的,无法彻底覆盖整个地底巢穴中需要光照的区域。于是,在有意识间隔一段时间后,另有虫族重复上述步骤,继续捕捉辉光鱼。
在尤莱亚处理这些杂事之时,另有一批虫族开始生产在沼泽区行动的基础工具。
由于工序并不复杂,所有虫族看上几次就能成功上手,尤莱亚干脆把信息直接传到精神网中与眷属们共享。
转眼间大半个月过去了。
前往沼泽区挖掘黏土的虫族被筛选了出来,现在已经从巢穴出发。依旧是工虫加兵虫的常规组合,兼顾灵巧与力量。
它们离开了虫族们往常的生活区域,顺着平原地带一路向西行进。
考虑到路途遥远,这些虫族大约会离开三个昼夜。它们在离开的时候携带了最低限度的物资,必要的时候或许可以在关键时刻延续它们的生命。
这是虫族第一次离开巢穴超过一天。
随着天边的晚霞沉入云层,黑暗在大地上蔓延。在白昼常见的动物正急着回到安全的庇护所,部分在夜晚活动的生物也从睡梦中苏醒,做好了捕猎的准备。
负责领头的虫族意识到继续赶路很有可能会和某些猎食者迎面撞上,便带着大部队来到了一片灌木丛安营扎寨。
平原地带上很少会长有遮天蔽日的大树。就算有,也势必会成为显眼的目标。
贸然与原住民去争抢只是下下策。于是它们自然被移除了目标的范围。
在多方面综合考虑下,眼前的灌木丛竟是最佳选择。
同时,这片灌木丛的斜后方有着一片乱石堆,几蓬枯草从中斜出,稍稍阻挡了窥探的视线。
在方圆十里的范围内,暂时无法找到更好的扎营地带。
光线消失的速度比虫族们想象的更快,当它们到达这里的时候,周围彻底一片漆黑。若不是虫族基本都有夜视的能力,现在只会举步维艰。
原本居住在乱石堆中的蜥蜴早早察觉到了它们的意图,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急忙弃巢离开。聪明的原住民会给自己准备好几个据点,因此完全不需要为它的去向担心。
以当前的条件来看,向下挖掘庇护所远比席地而睡更加安全。
松软的土质令挖掘工作所耗费的力气略微减少,习惯于在地下巢穴生活的虫族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便修建好了今晚的庇护所。
在工作的时候,难免无法分出精神顾及其他事物。于是庇护所的入口之前,始终有两只虫族在放哨。
它们填补着彼此的视野盲区,默默守护自己的同伴。
当庇护所建造好后,其余的虫族们轮流进入庇护所安睡,它们不会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宝贵的热量。
其实,以虫族以往的行动速度完全可以在白昼的时间到达沼泽区域的边缘。
然而,悄然升高的温度在无形中加快了水分的蒸发,导致平原地带的范围较之过去扩大了不少,也让外出的时间进一步被拉长。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本就是虫族的本职工作,它们发现的这一关键情报被迅速传输回族群之中,间接证明了尤莱亚的观点是正确的。
旱季确实开始了。
如果没能察觉到蛛丝马迹,很有可能错失良机。
所幸,在近几个月还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尚且为虫族留下了准备的时间。
夜晚的时间还很漫长。
虫族们抓紧时间休息,为后面的工作养精蓄锐。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
原本用于取水的小道中近期迎来了不少访客。
虫族们在接收到尤莱亚的命令后,接二连三的来到取水口捕捉辉光鱼。
以往的虫族保持较低频率来到地下暗河造访,它们尚未引起任何存在的注意。
然而,随着来往虫族的数量增加,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在行动的过程中,这部分虫族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些许动静,也让潜伏在水中的某种怪物察觉到了它们的踪迹。
这条地下暗河的水很深,至少在现阶段,虫族还无法下潜到河床的位置。
水中庞大的空间为大型动物的生长留有余地,所以这里的生物往往比陆地上的更为巨大。
在极度黑暗的环境中,生物的外形总是比较自由,什么乱七八糟的样子都有可能出现。
水下,某种肉食性无脊椎动物察觉到了虫族巢穴的存在,正向取水口的位置缓缓靠近。
这是一只体长数米的星斑水蛭。
凭借着有力的肌肉,它在水中行动自如。没过多久,便接近了取水口。
原本聚集在附近的鱼群四散而逃,显然不敢和它硬碰硬。
大概是身体结构特殊的缘故,星斑水蛭的体表没有明显的足,整体呈流线型。这种生物的眼睛也几乎彻底退化,如今只靠热感应系统来观察周围的情况。
它的顶端存在一个负责进食的口,里面弥补着带有倒钩的微小锯齿。有几缕肉丝还挂在上面,令它的外观看起来更加恐怖。
包裹着内脏的,便是那粘腻的,如同史莱姆一般的柔软肢体。
随着腹部肌肉的蠕动,那个东西上岸了,它无视了狭窄的空间,竟硬生生将庞大的身体从狭窄的入口中挤了出来。
阻挡星斑水蛭的岩石纷纷碎裂,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声响。
第29章
陆地上的环境与水中相比有着较大差异, 因此星斑水蛭在上岸后并未立刻行动,而是伏在岸边适应环境。
干燥的地面使星斑水蛭的活动略微受限,在地面上远不如在水中那般灵活。
于是,它开始有意识地将环境调整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水珠裹挟着它体表的粘液滑落在地, 令当前的环境更加潮湿阴冷, 空气中上升的湿度让它原本艰难的呼吸频率趋于稳定。
当然, 在这段时间内, 星斑水蛭也没有闲着。正相反,它正在为将来的行动路线作出规划。
常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暗河中生活,使星斑水蛭的眼睛早已退化,如今的它依靠嗅觉和热感应系统来辨别环境。
于暗无天日的地下环境中,嗅觉和热感应系统反而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在没有任何生物存在的空间内很难找到任何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最有价值的便是残留在空气中的气味因子。
很快, 星斑水蛭找到了它想要的东西——情报。
由于近期虫族在取水处出入频繁, 它们不可避免的遗留了许多气味信息, 这些未曾消散的痕迹很快便被星斑水蛭所捕获。
星斑水蛭的大脑告诉它,前方的区域内有较多高能量的食物出没,且食物的体型比自己更小, 若是单打独斗,必然占据上风。
在急需能量来修复伤口的星斑水蛭看来,虫族的出现无疑于是及时雨。
起因是这样的。
两个月前, 这条星斑水蛭才结束了捕猎。它与一条五米长的剑尾鳗鱼缠斗许久,终于使其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考虑到失去生命体征的剑尾鳗鱼很快就会变质,于是,星斑水蛭选择把它就地处理掉。
星斑水蛭的进食方式比较特殊,它往往会将猎物整个吞入腹中, 等将猎物体内的血液吸食一空后,再将遗骸吐出。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条剑尾鳗鱼身上。
在剑尾鳗鱼被星斑水蛭捕食之前,它正饱餐一顿没多久。与往常不同的是,它并未吞吃小鱼,而是在地下暗河底部与其他鱼类共同分食了一具腐烂的尸体。
等剑尾鳗鱼赶到的时候,尸体的原貌早已模糊不清,它体表的血肉几乎被啃食殆尽,唯有一条脊骨保存的较为完整。
饥不择食的剑尾鳗鱼对自己的消化能力非常自信。在准备片刻后,便叼走了一小截脊骨,然后吞入腹中。
大概是时间还不够,残留在剑尾鳗鱼胃中的脊骨尚未被彻底消化完,携带它的剑尾鳗鱼便惨遭毒手。
随着剑尾鳗鱼的死亡,这截脊骨转移到了星斑水蛭的体内。
然后,转折出现了。
在星斑水蛭试图排出杂物的时候,脊骨上的骨刺恰巧卡在了星斑水蛭的胃壁上。无论星斑水蛭用出什么手段,这截脊骨始终纹丝不动。
也不知脊骨的主人究竟是何种生物,时间过去了这么久,竟然都没有被成功消化。
无奈之下,星斑水蛭只得将其暂留在体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骨上的组织物被彻底消化,脊骨也沦为钉子户死死扒着这条星斑水蛭不放。
它造成的伤口许久都不见好转,原本只是一个小口子,在反复溃烂后,逐渐演变成了致命伤。
在体内受伤的情况下,星斑水蛭难以完成捕猎活动。进退两难中,它选择来到陆地上孤注一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