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乖巧内心坚强受X白切黑的绿茶攻
姜余自小跟着大伯家住,从来是家里多余的那个,堂哥堂姐们不要的东西才会给他。
可是他没想到,就连婚事也会是这样。
听说长坪村的顾童生都快病死了,大伯娘收了顾家的银钱,可大姐不想嫁,于是姜余被一顶轿子,晕乎乎的抬进了顾家。
原本大伯一家都觉得姜余嫁过去是守活寡,可没多久便又听说那当初快要病死的顾童生,突然就病好了,还考上了秀才。以往被他们看不起的姜余,摇身一变成了秀才夫郎,还去县城开了铺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顾文承是穿越的,因为原主喝醉落水,大病一场,才让他顶了一个空子,结果第二天就被得知要冲喜。
顾文承立马挣扎起来,作为一个活了29年,且心理健康的人,绝对不赞同这封建糟粕。
于是,顾文承就看见一个少年,少年的眼眶通红看上去可怜极了,没爹没娘,还被大伯一家推过来“嫁人”。
算了,顾文承心想,就当做一家人养了。
不过养着养着,他发现眼前的人怎么什么地方都合他心意呢。
一句话简介:冲喜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先婚后爱
标签:先婚后爱,白切黑,甜宠,爽文,双男主,日久生情,古风,正剧,种田,成长
初春的清晨,太阳开始逐渐攀升,金色的阳光撒在地上,点亮了整个长坪村。
昨夜刚下过雨,地上不少青苗开始露头,从远处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此时长坪村的顾屠子家中气氛却极度哀伤。
顾母守在儿子的病床前哭,仅仅几天的时间,她两鬓间又多生了不少华发。
几天前下雨的深夜,儿子顾文承浑身湿透的回了家,当时就吓了他们夫妻二人一大跳,结果当天晚上就开始发热,几贴药吃下去完全不见好。
第二日下午,夫妻二人便去县城请大夫。
大夫过来看了以后,竟然不敢下药,并推荐他们去府城找名医治疗。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特意租了带棚的车,带着儿子就赶往府城,可是结果呢?儿子现在还是不省人事的躺在床上。
想起这些,顾母眼泪更加忍不住。
顾屠子看着这些日子明显苍老了不少的妻子,又看向床上的昏迷不醒的儿子,垂在身体一侧的手忍不住的开始打哆嗦。
此时顾屠子的大哥、长坪村的里正顾满金掀开帘子,朝他招了招手。
顾屠子走出去,见到亲大哥以后,再也忍不住流下来眼泪,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要是儿子去了,那就真的是要了他的命了。
大哥顾满金拍拍三弟的胳膊,文承这小子不仅是他三弟的独苗,还是他们顾氏族里这些年唯一的童生老爷,是个金贵的读书人。要是顾文承没了,不仅是三弟夫妻二人伤心,对于顾氏族人来说也是一件伤心事。
顾满金开口道:“我听说,昨日家里来了个道士,那道士说想要文承醒过来就得冲喜。我昨天晚上考虑了一宿,实在不行咱们就冲喜,万一文承醒了呢。”
顾屠子还没说话,顾母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大哥说的没错,咱们冲喜试试。”
小河村。
一大早,姜余就起床开始干活,初春凉风吹到人身上,冷意直往人骨头缝里钻。
他微微裹紧身上洗的发白的衣服,打开鸡圈门,把鸡食倒进去,又快步走进灶房。
一会儿就要到吃早饭的时间了,要是他还没做好早饭,指不定又得挨一顿骂。
姜余这么想着,手下的动作更是麻利。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中年女人略带尖锐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这是他大伯母的声音。
“姜余,饭做好了吗?”
姜余提高声音,回道:“好了。”
紧接着一个有些微胖的女人走进灶房,王桂花看着姜余做的饭,皱了皱眉,“怎么又炒这个菜?”
姜余听到大伯母这么说,只是低着头,不说话。
农家冬天里什么鲜菜都存不下,现在又是初春,农家菜还没长成,因此几乎家家户户每顿吃的都是萝卜咸菜或春天的野菜。
条件好的人家,稍微把咸菜用油炒一下再往里面磕个蛋。
但姜家日子过的紧巴,大伯母王桂花又是个有名的“会过日子的”,平日里糖、油、鸡蛋这些“金贵”东西都是放在箱子里锁着,不让人动。
加上昨天姜余摘的野菜,昨晚那顿就吃完了,姜余就是再想做些其他的菜,也凭空变不出来东西。
王桂花看他不说话,翻了个白眼,道:“还愣着干什么,快把饭都到搬堂屋里去,待会知遇还得去县城的私塾呢。”
姜知遇是大伯母的三儿子,今年十三,年前考上了童生,现如今在县城的一个老秀才开的私塾里面读书。
姜余沉默着开始往堂屋端饭菜,王桂花看见他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性格,更是看不过眼。
姜余八岁时父母去世,此后便跟着大伯一家生活,大伯家四个孩子。
老大姜瑞莲,是个女儿,今年十七。老二也是个女儿叫姜禾和姜余同岁,今年十五。
老三姜知遇,年十三,自幼读书,老四姜旭,今年刚刚九岁。
等饭摆好,慢慢开始有人来堂屋,一大家子进来,本来就不大的堂屋被挤的满满的。
等到姜奶奶坐在饭桌前,也不见老大姜瑞莲过来。
王桂花看向老二姜禾,“老二,去叫你大姐。”
老二不愿意去,“我才不去,大姐脾气又不好,我去肯定得挨骂。”
王桂花听见这话,气的简直想打她,一想又在饭桌上,压下脾气,“姜余去叫。”
姜余放下手里的筷子,去叫大姐起床。
推门进去,就看见屋里的床上还睡着一个人,姜余站着门口,大声道:“大姐,你今天不是说去赶集吗,伯母让我叫你起床,怕你赶不上去县城的牛车。”
话音一落,姜余就见被子动了动。
“知道了。”
姜瑞莲闭着眼睛说了一声。
姜余听她应声,于是就找个了凳子,坐在门口,背对着屋子,低头开始等她。
他现在如果一个人去吃饭,伯母肯定还得说两句,所以他得和大姐一块去吃。
十七岁的姜瑞莲,长相清秀,五官端正,再好好的打扮上,便是村里长相最标志的姑娘。
她收拾的很慢,洗完脸,慢慢的开始梳头。
姜余听见动静,转头看过去,就见大姐坐在凳子,从她面前桌子上的一个盒子里拿出绢花插在头上。
紧接着大姐又从一个上锁的小箱子里,拿出一个小罐,打开罐子指尖小心翼翼的取出里面的东西,对着铜镜把东西仔细的涂在脸上。
姜余听大姐炫耀过,那小罐子是从县城胭脂铺里买来的,不到巴掌大的一小罐就要三十文钱。
姜余低头,一个鸡蛋四文钱,行情不好的时候只能卖三文,这么一小罐的东西,都快赶上小半篮子鸡蛋了。
王桂花从外面一进来,就看见姜瑞莲不紧不慢的涂脸,又看见姜余坐在一边等她,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我们都吃完了,你三弟也要去村口坐牛车去县城私塾,你怎么还慢悠悠的。”
附近村有户人家专门做载客生意,每日定时从几个村的村口路过,并在路过的村口停一会儿,想坐牛车去县城的,掐着时间点坐就成,价钱也不贵,只要一个铜板。
姜瑞莲一听立马就急了,放好东西,急匆匆的就往外走,“什么?要走了!我也要去县城。”
王桂花连忙拉着姜瑞莲,“你去县城干什么?”
姜瑞莲一脸着急,“娘,你别拉我,我昨儿就和别人约好了,今日去城里赶集的。要是晚了,我就赶不上牛车了。”
王桂花拉着她不松手,“你还没吃早食呢。”
姜瑞莲哪里还顾得上吃饭,挣开王桂花的手,从床褥子下面翻出一条玫红色的手帕,就急匆匆的往外走。
“不吃了,不吃了。”
最后王桂花追出门,往女儿手里塞了些铜钱,又看着村口的牛车离开才往回走。
姜余看着大伯娘跟着大姐出门,他脚步如常走进了堂屋去吃饭,桌子上放着一个空碗,里面有些菜还有一个掺面饼子。
这些一看就是大伯母给大姐单独盛出来的,现在大姐不吃,正好便宜了他。
姜余开始收拾堂屋的桌子,他如果在这里吃,大伯母一会儿回来,看见他指不定又得骂,还不如直接端去灶房吃去。
等王桂花回来,堂屋早就就被收拾好了,一转身,就见姜余背着个箩筐。
姜余道:“伯母,我去山坡上挖些野菜。”
王桂花坐在屋前的小板凳上,拿起放在篮子里的线团开始缠线,闻言头也不抬的道:“去吧。”
姜余走出门,出村没多远,就是一个山坡,上面野菜比较多,他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蹲在下开始挖野菜。
初春,山坡上野菜发的多,加上姜余做惯了这种活,很快就挖了小半框。
把铲子放进背篓里,去下面小溪流里洗洗手,找个有树的地方坐下休息。
坐下以后,姜余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放着几张纸。
这些是姜知遇练字时抄写的纸,原本是要当柴火烧了的,让他偷偷留下了。
他去县城跟着大伯母摆摊的时候听人说,在铺子里做工的都得识字,那些打杂的伙计一个月能挣半吊工钱。
他想着,如果自己在多识些字,是不是以后也能到那些铺子里找个活计,一个月也挣半吊的工钱。
他亲娘认识一些字,因此小时候学过一些。到了大伯家以后,三弟姜知遇有时候空闲了也会教小弟识字,可是小弟不是个读书的料子,静不下来。
他在旁边一边干活,一边竖着耳朵听,再加上他有认字的基础,时间长了竟又多认了不少字。
这张纸上写的是三字经,姜余现在已经基本全认得了。
他一边看着纸,手里拿着一个木棍在地上划,嘴里还一边嘟囔着念叨。
“听说吗?长坪村顾屠户家出事了。”
“怎么没听说。我嫂子的娘家就是长坪村的,据说那顾屠户的儿子都快不行了。”
“我也听说了,说是病的很重,前段时间还去府城看病来着。”
“府城啊,那地方看病很贵吧?”
姜余听到有人说话,转头看过去,就见村里几个阿婶凑在一起,边挖野菜边说话。
因为他的位置比较偏,一时间众人没发现他。
其中的李婶子道:“那顾屠户就那么一个儿子,据说病的都快死了,前些日子去府城里看了大夫,然后买什么人参,听说给那顾家小子吊命用。”
“啊!还有这事!”
“那岂不是,看一次病就把家底都掏空了?”
李婶子看其他人都附和自己,忍不住提高了嗓门,大声道:“那顾屠子从府城回来以后,把家里的猪全卖了,还把骡子也卖了,就为了凑钱。”
“诶呀,这可不得了。那顾屠子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厚道人,那顾娘子也是个和善人。这一家子好人,怎么就摊上这种事了呢?”
“听说那顾家儿子,还是个读书的呢。”
“唉,这就更可惜了。”
李婶子撇撇嘴,什么厚道人家?年前她去顾屠子家买了好几斤肉,当时那顾屠子也没少要自己点银钱。
她继续道:“再厚道的人家,也没法子治好亲儿子的病啊。”
周围人听到这里又是一阵叹息,隔壁村的顾屠子他们都听说过,十里八乡有名的养猪大户,骡子那玩意虽然说不上稀罕,但是一个村也没几户人家买得起骡子。
这顾屠子把家里的猪和骡子都卖了,看来是真把家底花出去了。
突然有人出声,看向人群里低头挖野菜的一个妇人道:“王婶子,你家不是和姜大牛家带着亲吗,我记得姜大牛家的大姑娘是和顾屠子家的小子订着亲吧。”
王婶子的丈夫,和姜大牛家是干兄弟,她点头道:“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
“哎呀,这顾屠子家的儿子都要不行了,这亲事还作数吗?”
众人一时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
一边的姜余终于想起来了,自己大姐姜瑞莲和隔壁村的顾屠子家还真有亲事。
这亲事还是他爷爷当年在世的时候,让人说好订下的。
虽说今年他大姐都十七岁了,可眼下顾童生重病,大伯母一向疼大姐,这婚事恐怕成不了。
姜余一边想着,一边正要起身离开,自己得换个地方坐。
李婶子突然道:“当然得成婚了。”
“你可别瞎说,顾家小子哪样,怎么成婚啊?”
“是啊,和一个半死的人成婚,让嫁过去的姑娘守寡,那不是害人吗。”
姜余听到这话动作一顿,接着又坐了回去。
李婶见周围人不信她的话,立马道:“听说顾屠子听了一个游方道士的话,想着为自己儿子冲喜呢。”
“你可别乱说。”
李婶听到有人质疑自己,忍不住提高了嗓门道:“那游方道士说了,那顾家小子现在差一脚就不行了,所以得娶亲栓住他的命。这娶亲还得是有大讲究的,必须得是属牛、属兔或是属马的。要姜姓,还得是六月生的人。那顾屠子的儿子都要死了,娶亲的条件还要求的这样仔细,不是冲喜是什么?”
众人听李婶子说的头头是道,便开始相信了。
“姜家是外来户,这十里八乡的可不就咱们村有姓姜的吗?姜家大姐儿和我儿子一般大,正好属牛。”
“可不是嘛。”
“不过,那姜家姑娘,是六月生日吗?”
“好像是六月的,她女儿比我儿子小半个多月呢,算算日子,貌似还真是六月生日。”
“……”
另一边的姜余抿抿嘴,不想再听了,便直接离开了。
【作者有话说】
受:弱小无助又可怜?
农家中午的饭食很简单,一大家子也就炒了一个野菜配上黄米粥和掺面饼子。
姜家大伯出去做瓦工,中午不回家,老三姜知遇去县城的私塾上学,上七天才回来休息一天半,大姐姜瑞莲早上去县城赶集也没回来。
姜余坐在桌前捧着碗吃饭,年纪最小的老四姜旭看着桌子上的菜,嘴撅的老高,满脸的不高兴。
“我不吃,这菜可苦了,我想吃肉,昨天我看小虎家里就炖肉了,闻的老香了。”
王桂花直接把筷子拍桌上,张口就骂:“吃肉,吃肉,就知道吃肉!你知道那猪肉现在多少钱一斤吗,十五文一斤,一升米才七文钱,一斤肉都够买两升米了,快吃!”
姜余趁机夹了一筷子野菜,这是他今天上午挖回来的野菜,其实也有别的野菜,没那么苦。
但是好吃的野菜数量少,村里人都抢着挖。每年这时候村里都会有人因为挖野菜的事吵架拌嘴。
姜余只管挖这些普遍的野菜,家里没人给他撑腰,他又吵不过村里那些阿婶,因此自然不会去争着挖那些稀罕的野菜。
嚼一口白面和黄米面掺在一起,做的掺面饼子,姜余又夹了一筷子菜。
王桂花因为小儿子哭闹正在生气,看着姜余又夹了一大筷子菜的动作刚想开口训,就见小儿子又闹起来了。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吃这个,我要吃肉,我要吃肉。”
姜旭是家里最小的,又是个男孩,早就被惯坏了。
王桂花一把他拽起来,往屁股上打一巴掌,“吃什么吃,要吃去别人家吃去!”
姜旭顿时哭的跑到奶奶身边,一边哭,一边道:“我就知道,是娘把钱都给三哥了,我才没有肉吃的,是三哥把家里的钱都花了。”
这句话可不得了了,三儿子姜知遇可是王桂花的命根子,她闻言立马就怒了,站起身来,左右看了看,抄起放在墙角的扫把,做势就要打。
姜余眼疾手快,夹了一筷子菜,嘴里咬住掺面饼子,端着碗就往角落里缩。
王桂花在气头上,下手一点也不留情,姜奶奶护着小孙子,姜旭干嚎。
堂屋里顿时乱做一团。
老二姜禾端着碗走到院子里,就看见姜余正蹲在一边吃东西。
姜禾走过去,蹲在了姜余身边,叹一口气。
“真烦人。”
姜余吃饭,不理她。
姜禾只是自顾自的继续道,“娘在年前就拿了二两给知遇,说是过年了要给夫子买些东西做拜年礼。过完年又拿了八两,说是县城私塾上学要交的入门费。开春以后,又给他做了一套新长衫,后面又给了三两,说是要买笔墨纸砚。”
姜禾越说越吃不下东西,“你我过年的时候,连个新衣裳都没有,我身上这件还是用大姐不穿的旧衣裳改。”
姜余看了一眼她身上的衣裳,的确是旧衣裳改的,但是自己连用旧衣服改做的衣裳都没有。
姜余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道:“之前在村里邹童生那边读书,一年也就两银子。这县城读书也太贵了,一年竟然要八两。”
见姜余开始搭话,姜禾可算是打开了话匣子。
“可不是嘛。县城的私塾都贵,听说那些举人老爷们办的私塾,一年的入门费就得十五两。”
姜余是真惊讶了,“这么多!”
姜禾点头,“不仅如此,在县城上学还得必须穿长衫,八两只是入门费,像是吃饭、喝水这些花销还没算呢。”
姜余又咬了口掺面饼,心想怪不得前段时间大伯娘又想重新织布了,原来姜知遇在县城花销这么大。
姜禾看了一眼堂屋里,然后压低声音道:“小弟说的没错,家里的钱,都被知遇拿去了。”
大家都羡慕他有个童生弟弟,还说她日后凭借着当官的弟弟,找夫婿也能找个富贵人家的。
但是姜禾现在完全没感觉有个当童生的弟弟有什么好的。
自从这些年三弟开始读书,家里生活的一日比一日紧巴。
原本她以为三弟考上童生以后,花销会小些,可是谁能想到,这花销比以前更厉害了。
屋里声音渐渐小了,王桂花骂骂咧咧的出门,姜余和姜禾两个人才敢进屋。
屋里,小弟正趴在奶奶怀里抽泣。
王桂花一向强势,性格泼辣,娘家又是本村的,家里没人敢惹她,就连姜奶奶也不是这儿媳妇的对手。
姜奶奶道,“把桌子上收拾了吧。”
“奶奶不吃吗?”姜余拿起一个掺面饼,“奶奶吃个饼吧,这个饼老香了。”
姜奶奶叹了一口气,接过饼子,掰了半块递给小孙子,姜旭躲闪不吃,嘴里不停念叨着,“我想吃肉。”
姜奶奶看着怀里的小孙子实在心疼,“家里有个老母鸡不下蛋了,今天晚上我们就吃了肉好不好。”
姜旭听到奶奶的话,这才破涕为笑。
下午,等王桂花回来看见已经杀好的鸡,气的倒仰,但是鸡是婆婆杀的,她又没法像骂孩子一样骂婆婆,只能忍着。
晚上一家人围在堂屋里吃饭,王桂花手里拿着勺子,掌握给众人分鸡肉的大权。
姜余碗里的肉要比家里其他人的都要小,他也不做声,低头开始吃。家里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次荤腥,今天能吃到肉,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农家吃饭一般都早,烛火贵,舍不得点,因此都是趁着天还亮,赶紧把饭吃了。
天刚擦黑,姜余在灶房收拾碗筷,就听见大姐在外面叫他。
“姜余,你前天洗我的衣裳都放在哪里了?”
大伯母一向看姜余不顺眼,因此家里杂七杂八的活,一般都是他在干。
姜余随口回答道:“前天的衣服是今天上午收起来的,可能是放衣箱里了吧。”
没一会儿,姜瑞莲拉着一张脸站着灶房门口,看着里面的姜余。
“我找不到!”
姜余动作先是微微一顿,接着继续干活,“我不知道,上午我去山上挖野菜了,衣服不是我收的。”
姜瑞莲眉毛一竖,刚想说什么,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个大概三四十岁的妇人,妇人面生,明显不是她们本村的。
坐在堂屋编筐子的姜父看见来人,惊讶的道:“王媒婆,你怎么来了?”
王媒婆捂嘴笑:“好事,好事。我是来给你们家大姐儿说亲事的。”
姜余突然想起今天白天挖野菜时听说的事,他想这媒婆现在来,不会真的是顾屠子家请来说媒的吧。
“鸡都赶到鸡圈里了吗?”王桂花的声音突然响起。
姜余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
转头就见大伯母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在了灶房门口,“我这就去看看。”
王桂花皱了皱眉,“这么大的事你都能忘?真是越大眼里越没活,赶紧去。”
姜余去后院把鸡赶到鸡圈里,然后再回自己屋里。
家里的孩子多,小弟跟着父母睡,三弟一个房间,大姐和禾姐儿两个人住一间,再然后就他自己住一个房间,而他住房间隔壁就是灶房。
他住的房间也不仅仅只是他的房间,靠墙的位置仅仅放着一张床,床边放着一个装东西的大木箱,床尾靠墙的地方,放着几个装粮食的大缸,墙角处还随意摆放了一些农具。
姜余锁好门,点了烛灯,把烛台放在地上,然后推开木箱子,把其中的一块砖掀开,然后取出里面的布包。
布包里一共有一千三百文,其中的一千文被他用棉绳串起来,这些都是他攒下的私房钱。
从口袋里掏出两文钱放进布包,姜余在把箱子推到原来的位置后吹灭烛灯,便心满意足的躺在床上。
此时,姜家堂屋里,灯火通明,媒婆已经离开,但是姜家气氛却有些奇怪。
姜大牛坐在椅子上,嘴里抽着旱烟。
姜奶奶沉默着,一句话不说。
王桂花喝了一口水,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激动:“二十两呢,二十两,平常人家给的喜钱能有个三千文就算多的了。那顾家小子本就是咱们大姐儿未婚夫,顾家的日子又好过,村里盖的青砖大瓦房,又是……”
姜老太蹬了一眼儿媳妇,压低声音骂道:“那顾家小子都快死了,你女儿是卖过去冲喜才有的二十两银子。”
王桂花本来就因为今天婆婆杀鸡的时候心里不爽快,现在听婆婆这样说,立马道:“婆婆说话也忒刻薄了些,顾家上门求娶请的是十里八乡最好的媒婆。那媒婆刚刚也说了,成婚时的纳采、请期、迎亲都按照县城里的人家娶亲规格来,这怎么就成我卖女儿了!”
姜老太无奈,道:“刚刚那媒婆也说了,顾家娶妻要找六月生的人,咱们大姐儿是五月三十晚上生的,不是六月。万一嫁过去那顾童生死了,这不是白白惹事吗?”
王桂花觉得婆婆小题大做,她亲生女儿的生辰除了他们自家知道,难道外人还能知道吗?
姜余自小跟着大伯家住,从来是家里多余的那个,堂哥堂姐们不要的东西才会给他。
可是他没想到,就连婚事也会是这样。
听说长坪村的顾童生都快病死了,大伯娘收了顾家的银钱,可大姐不想嫁,于是姜余被一顶轿子,晕乎乎的抬进了顾家。
原本大伯一家都觉得姜余嫁过去是守活寡,可没多久便又听说那当初快要病死的顾童生,突然就病好了,还考上了秀才。以往被他们看不起的姜余,摇身一变成了秀才夫郎,还去县城开了铺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顾文承是穿越的,因为原主喝醉落水,大病一场,才让他顶了一个空子,结果第二天就被得知要冲喜。
顾文承立马挣扎起来,作为一个活了29年,且心理健康的人,绝对不赞同这封建糟粕。
于是,顾文承就看见一个少年,少年的眼眶通红看上去可怜极了,没爹没娘,还被大伯一家推过来“嫁人”。
算了,顾文承心想,就当做一家人养了。
不过养着养着,他发现眼前的人怎么什么地方都合他心意呢。
一句话简介:冲喜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先婚后爱
标签:先婚后爱,白切黑,甜宠,爽文,双男主,日久生情,古风,正剧,种田,成长
初春的清晨,太阳开始逐渐攀升,金色的阳光撒在地上,点亮了整个长坪村。
昨夜刚下过雨,地上不少青苗开始露头,从远处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此时长坪村的顾屠子家中气氛却极度哀伤。
顾母守在儿子的病床前哭,仅仅几天的时间,她两鬓间又多生了不少华发。
几天前下雨的深夜,儿子顾文承浑身湿透的回了家,当时就吓了他们夫妻二人一大跳,结果当天晚上就开始发热,几贴药吃下去完全不见好。
第二日下午,夫妻二人便去县城请大夫。
大夫过来看了以后,竟然不敢下药,并推荐他们去府城找名医治疗。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特意租了带棚的车,带着儿子就赶往府城,可是结果呢?儿子现在还是不省人事的躺在床上。
想起这些,顾母眼泪更加忍不住。
顾屠子看着这些日子明显苍老了不少的妻子,又看向床上的昏迷不醒的儿子,垂在身体一侧的手忍不住的开始打哆嗦。
此时顾屠子的大哥、长坪村的里正顾满金掀开帘子,朝他招了招手。
顾屠子走出去,见到亲大哥以后,再也忍不住流下来眼泪,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要是儿子去了,那就真的是要了他的命了。
大哥顾满金拍拍三弟的胳膊,文承这小子不仅是他三弟的独苗,还是他们顾氏族里这些年唯一的童生老爷,是个金贵的读书人。要是顾文承没了,不仅是三弟夫妻二人伤心,对于顾氏族人来说也是一件伤心事。
顾满金开口道:“我听说,昨日家里来了个道士,那道士说想要文承醒过来就得冲喜。我昨天晚上考虑了一宿,实在不行咱们就冲喜,万一文承醒了呢。”
顾屠子还没说话,顾母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大哥说的没错,咱们冲喜试试。”
小河村。
一大早,姜余就起床开始干活,初春凉风吹到人身上,冷意直往人骨头缝里钻。
他微微裹紧身上洗的发白的衣服,打开鸡圈门,把鸡食倒进去,又快步走进灶房。
一会儿就要到吃早饭的时间了,要是他还没做好早饭,指不定又得挨一顿骂。
姜余这么想着,手下的动作更是麻利。
果然,没过多久一个中年女人略带尖锐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这是他大伯母的声音。
“姜余,饭做好了吗?”
姜余提高声音,回道:“好了。”
紧接着一个有些微胖的女人走进灶房,王桂花看着姜余做的饭,皱了皱眉,“怎么又炒这个菜?”
姜余听到大伯母这么说,只是低着头,不说话。
农家冬天里什么鲜菜都存不下,现在又是初春,农家菜还没长成,因此几乎家家户户每顿吃的都是萝卜咸菜或春天的野菜。
条件好的人家,稍微把咸菜用油炒一下再往里面磕个蛋。
但姜家日子过的紧巴,大伯母王桂花又是个有名的“会过日子的”,平日里糖、油、鸡蛋这些“金贵”东西都是放在箱子里锁着,不让人动。
加上昨天姜余摘的野菜,昨晚那顿就吃完了,姜余就是再想做些其他的菜,也凭空变不出来东西。
王桂花看他不说话,翻了个白眼,道:“还愣着干什么,快把饭都到搬堂屋里去,待会知遇还得去县城的私塾呢。”
姜知遇是大伯母的三儿子,今年十三,年前考上了童生,现如今在县城的一个老秀才开的私塾里面读书。
姜余沉默着开始往堂屋端饭菜,王桂花看见他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性格,更是看不过眼。
姜余八岁时父母去世,此后便跟着大伯一家生活,大伯家四个孩子。
老大姜瑞莲,是个女儿,今年十七。老二也是个女儿叫姜禾和姜余同岁,今年十五。
老三姜知遇,年十三,自幼读书,老四姜旭,今年刚刚九岁。
等饭摆好,慢慢开始有人来堂屋,一大家子进来,本来就不大的堂屋被挤的满满的。
等到姜奶奶坐在饭桌前,也不见老大姜瑞莲过来。
王桂花看向老二姜禾,“老二,去叫你大姐。”
老二不愿意去,“我才不去,大姐脾气又不好,我去肯定得挨骂。”
王桂花听见这话,气的简直想打她,一想又在饭桌上,压下脾气,“姜余去叫。”
姜余放下手里的筷子,去叫大姐起床。
推门进去,就看见屋里的床上还睡着一个人,姜余站着门口,大声道:“大姐,你今天不是说去赶集吗,伯母让我叫你起床,怕你赶不上去县城的牛车。”
话音一落,姜余就见被子动了动。
“知道了。”
姜瑞莲闭着眼睛说了一声。
姜余听她应声,于是就找个了凳子,坐在门口,背对着屋子,低头开始等她。
他现在如果一个人去吃饭,伯母肯定还得说两句,所以他得和大姐一块去吃。
十七岁的姜瑞莲,长相清秀,五官端正,再好好的打扮上,便是村里长相最标志的姑娘。
她收拾的很慢,洗完脸,慢慢的开始梳头。
姜余听见动静,转头看过去,就见大姐坐在凳子,从她面前桌子上的一个盒子里拿出绢花插在头上。
紧接着大姐又从一个上锁的小箱子里,拿出一个小罐,打开罐子指尖小心翼翼的取出里面的东西,对着铜镜把东西仔细的涂在脸上。
姜余听大姐炫耀过,那小罐子是从县城胭脂铺里买来的,不到巴掌大的一小罐就要三十文钱。
姜余低头,一个鸡蛋四文钱,行情不好的时候只能卖三文,这么一小罐的东西,都快赶上小半篮子鸡蛋了。
王桂花从外面一进来,就看见姜瑞莲不紧不慢的涂脸,又看见姜余坐在一边等她,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我们都吃完了,你三弟也要去村口坐牛车去县城私塾,你怎么还慢悠悠的。”
附近村有户人家专门做载客生意,每日定时从几个村的村口路过,并在路过的村口停一会儿,想坐牛车去县城的,掐着时间点坐就成,价钱也不贵,只要一个铜板。
姜瑞莲一听立马就急了,放好东西,急匆匆的就往外走,“什么?要走了!我也要去县城。”
王桂花连忙拉着姜瑞莲,“你去县城干什么?”
姜瑞莲一脸着急,“娘,你别拉我,我昨儿就和别人约好了,今日去城里赶集的。要是晚了,我就赶不上牛车了。”
王桂花拉着她不松手,“你还没吃早食呢。”
姜瑞莲哪里还顾得上吃饭,挣开王桂花的手,从床褥子下面翻出一条玫红色的手帕,就急匆匆的往外走。
“不吃了,不吃了。”
最后王桂花追出门,往女儿手里塞了些铜钱,又看着村口的牛车离开才往回走。
姜余看着大伯娘跟着大姐出门,他脚步如常走进了堂屋去吃饭,桌子上放着一个空碗,里面有些菜还有一个掺面饼子。
这些一看就是大伯母给大姐单独盛出来的,现在大姐不吃,正好便宜了他。
姜余开始收拾堂屋的桌子,他如果在这里吃,大伯母一会儿回来,看见他指不定又得骂,还不如直接端去灶房吃去。
等王桂花回来,堂屋早就就被收拾好了,一转身,就见姜余背着个箩筐。
姜余道:“伯母,我去山坡上挖些野菜。”
王桂花坐在屋前的小板凳上,拿起放在篮子里的线团开始缠线,闻言头也不抬的道:“去吧。”
姜余走出门,出村没多远,就是一个山坡,上面野菜比较多,他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蹲在下开始挖野菜。
初春,山坡上野菜发的多,加上姜余做惯了这种活,很快就挖了小半框。
把铲子放进背篓里,去下面小溪流里洗洗手,找个有树的地方坐下休息。
坐下以后,姜余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放着几张纸。
这些是姜知遇练字时抄写的纸,原本是要当柴火烧了的,让他偷偷留下了。
他去县城跟着大伯母摆摊的时候听人说,在铺子里做工的都得识字,那些打杂的伙计一个月能挣半吊工钱。
他想着,如果自己在多识些字,是不是以后也能到那些铺子里找个活计,一个月也挣半吊的工钱。
他亲娘认识一些字,因此小时候学过一些。到了大伯家以后,三弟姜知遇有时候空闲了也会教小弟识字,可是小弟不是个读书的料子,静不下来。
他在旁边一边干活,一边竖着耳朵听,再加上他有认字的基础,时间长了竟又多认了不少字。
这张纸上写的是三字经,姜余现在已经基本全认得了。
他一边看着纸,手里拿着一个木棍在地上划,嘴里还一边嘟囔着念叨。
“听说吗?长坪村顾屠户家出事了。”
“怎么没听说。我嫂子的娘家就是长坪村的,据说那顾屠户的儿子都快不行了。”
“我也听说了,说是病的很重,前段时间还去府城看病来着。”
“府城啊,那地方看病很贵吧?”
姜余听到有人说话,转头看过去,就见村里几个阿婶凑在一起,边挖野菜边说话。
因为他的位置比较偏,一时间众人没发现他。
其中的李婶子道:“那顾屠户就那么一个儿子,据说病的都快死了,前些日子去府城里看了大夫,然后买什么人参,听说给那顾家小子吊命用。”
“啊!还有这事!”
“那岂不是,看一次病就把家底都掏空了?”
李婶子看其他人都附和自己,忍不住提高了嗓门,大声道:“那顾屠子从府城回来以后,把家里的猪全卖了,还把骡子也卖了,就为了凑钱。”
“诶呀,这可不得了。那顾屠子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厚道人,那顾娘子也是个和善人。这一家子好人,怎么就摊上这种事了呢?”
“听说那顾家儿子,还是个读书的呢。”
“唉,这就更可惜了。”
李婶子撇撇嘴,什么厚道人家?年前她去顾屠子家买了好几斤肉,当时那顾屠子也没少要自己点银钱。
她继续道:“再厚道的人家,也没法子治好亲儿子的病啊。”
周围人听到这里又是一阵叹息,隔壁村的顾屠子他们都听说过,十里八乡有名的养猪大户,骡子那玩意虽然说不上稀罕,但是一个村也没几户人家买得起骡子。
这顾屠子把家里的猪和骡子都卖了,看来是真把家底花出去了。
突然有人出声,看向人群里低头挖野菜的一个妇人道:“王婶子,你家不是和姜大牛家带着亲吗,我记得姜大牛家的大姑娘是和顾屠子家的小子订着亲吧。”
王婶子的丈夫,和姜大牛家是干兄弟,她点头道:“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
“哎呀,这顾屠子家的儿子都要不行了,这亲事还作数吗?”
众人一时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
一边的姜余终于想起来了,自己大姐姜瑞莲和隔壁村的顾屠子家还真有亲事。
这亲事还是他爷爷当年在世的时候,让人说好订下的。
虽说今年他大姐都十七岁了,可眼下顾童生重病,大伯母一向疼大姐,这婚事恐怕成不了。
姜余一边想着,一边正要起身离开,自己得换个地方坐。
李婶子突然道:“当然得成婚了。”
“你可别瞎说,顾家小子哪样,怎么成婚啊?”
“是啊,和一个半死的人成婚,让嫁过去的姑娘守寡,那不是害人吗。”
姜余听到这话动作一顿,接着又坐了回去。
李婶见周围人不信她的话,立马道:“听说顾屠子听了一个游方道士的话,想着为自己儿子冲喜呢。”
“你可别乱说。”
李婶听到有人质疑自己,忍不住提高了嗓门道:“那游方道士说了,那顾家小子现在差一脚就不行了,所以得娶亲栓住他的命。这娶亲还得是有大讲究的,必须得是属牛、属兔或是属马的。要姜姓,还得是六月生的人。那顾屠子的儿子都要死了,娶亲的条件还要求的这样仔细,不是冲喜是什么?”
众人听李婶子说的头头是道,便开始相信了。
“姜家是外来户,这十里八乡的可不就咱们村有姓姜的吗?姜家大姐儿和我儿子一般大,正好属牛。”
“可不是嘛。”
“不过,那姜家姑娘,是六月生日吗?”
“好像是六月的,她女儿比我儿子小半个多月呢,算算日子,貌似还真是六月生日。”
“……”
另一边的姜余抿抿嘴,不想再听了,便直接离开了。
【作者有话说】
受:弱小无助又可怜?
农家中午的饭食很简单,一大家子也就炒了一个野菜配上黄米粥和掺面饼子。
姜家大伯出去做瓦工,中午不回家,老三姜知遇去县城的私塾上学,上七天才回来休息一天半,大姐姜瑞莲早上去县城赶集也没回来。
姜余坐在桌前捧着碗吃饭,年纪最小的老四姜旭看着桌子上的菜,嘴撅的老高,满脸的不高兴。
“我不吃,这菜可苦了,我想吃肉,昨天我看小虎家里就炖肉了,闻的老香了。”
王桂花直接把筷子拍桌上,张口就骂:“吃肉,吃肉,就知道吃肉!你知道那猪肉现在多少钱一斤吗,十五文一斤,一升米才七文钱,一斤肉都够买两升米了,快吃!”
姜余趁机夹了一筷子野菜,这是他今天上午挖回来的野菜,其实也有别的野菜,没那么苦。
但是好吃的野菜数量少,村里人都抢着挖。每年这时候村里都会有人因为挖野菜的事吵架拌嘴。
姜余只管挖这些普遍的野菜,家里没人给他撑腰,他又吵不过村里那些阿婶,因此自然不会去争着挖那些稀罕的野菜。
嚼一口白面和黄米面掺在一起,做的掺面饼子,姜余又夹了一筷子菜。
王桂花因为小儿子哭闹正在生气,看着姜余又夹了一大筷子菜的动作刚想开口训,就见小儿子又闹起来了。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吃这个,我要吃肉,我要吃肉。”
姜旭是家里最小的,又是个男孩,早就被惯坏了。
王桂花一把他拽起来,往屁股上打一巴掌,“吃什么吃,要吃去别人家吃去!”
姜旭顿时哭的跑到奶奶身边,一边哭,一边道:“我就知道,是娘把钱都给三哥了,我才没有肉吃的,是三哥把家里的钱都花了。”
这句话可不得了了,三儿子姜知遇可是王桂花的命根子,她闻言立马就怒了,站起身来,左右看了看,抄起放在墙角的扫把,做势就要打。
姜余眼疾手快,夹了一筷子菜,嘴里咬住掺面饼子,端着碗就往角落里缩。
王桂花在气头上,下手一点也不留情,姜奶奶护着小孙子,姜旭干嚎。
堂屋里顿时乱做一团。
老二姜禾端着碗走到院子里,就看见姜余正蹲在一边吃东西。
姜禾走过去,蹲在了姜余身边,叹一口气。
“真烦人。”
姜余吃饭,不理她。
姜禾只是自顾自的继续道,“娘在年前就拿了二两给知遇,说是过年了要给夫子买些东西做拜年礼。过完年又拿了八两,说是县城私塾上学要交的入门费。开春以后,又给他做了一套新长衫,后面又给了三两,说是要买笔墨纸砚。”
姜禾越说越吃不下东西,“你我过年的时候,连个新衣裳都没有,我身上这件还是用大姐不穿的旧衣裳改。”
姜余看了一眼她身上的衣裳,的确是旧衣裳改的,但是自己连用旧衣服改做的衣裳都没有。
姜余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道:“之前在村里邹童生那边读书,一年也就两银子。这县城读书也太贵了,一年竟然要八两。”
见姜余开始搭话,姜禾可算是打开了话匣子。
“可不是嘛。县城的私塾都贵,听说那些举人老爷们办的私塾,一年的入门费就得十五两。”
姜余是真惊讶了,“这么多!”
姜禾点头,“不仅如此,在县城上学还得必须穿长衫,八两只是入门费,像是吃饭、喝水这些花销还没算呢。”
姜余又咬了口掺面饼,心想怪不得前段时间大伯娘又想重新织布了,原来姜知遇在县城花销这么大。
姜禾看了一眼堂屋里,然后压低声音道:“小弟说的没错,家里的钱,都被知遇拿去了。”
大家都羡慕他有个童生弟弟,还说她日后凭借着当官的弟弟,找夫婿也能找个富贵人家的。
但是姜禾现在完全没感觉有个当童生的弟弟有什么好的。
自从这些年三弟开始读书,家里生活的一日比一日紧巴。
原本她以为三弟考上童生以后,花销会小些,可是谁能想到,这花销比以前更厉害了。
屋里声音渐渐小了,王桂花骂骂咧咧的出门,姜余和姜禾两个人才敢进屋。
屋里,小弟正趴在奶奶怀里抽泣。
王桂花一向强势,性格泼辣,娘家又是本村的,家里没人敢惹她,就连姜奶奶也不是这儿媳妇的对手。
姜奶奶道,“把桌子上收拾了吧。”
“奶奶不吃吗?”姜余拿起一个掺面饼,“奶奶吃个饼吧,这个饼老香了。”
姜奶奶叹了一口气,接过饼子,掰了半块递给小孙子,姜旭躲闪不吃,嘴里不停念叨着,“我想吃肉。”
姜奶奶看着怀里的小孙子实在心疼,“家里有个老母鸡不下蛋了,今天晚上我们就吃了肉好不好。”
姜旭听到奶奶的话,这才破涕为笑。
下午,等王桂花回来看见已经杀好的鸡,气的倒仰,但是鸡是婆婆杀的,她又没法像骂孩子一样骂婆婆,只能忍着。
晚上一家人围在堂屋里吃饭,王桂花手里拿着勺子,掌握给众人分鸡肉的大权。
姜余碗里的肉要比家里其他人的都要小,他也不做声,低头开始吃。家里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次荤腥,今天能吃到肉,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农家吃饭一般都早,烛火贵,舍不得点,因此都是趁着天还亮,赶紧把饭吃了。
天刚擦黑,姜余在灶房收拾碗筷,就听见大姐在外面叫他。
“姜余,你前天洗我的衣裳都放在哪里了?”
大伯母一向看姜余不顺眼,因此家里杂七杂八的活,一般都是他在干。
姜余随口回答道:“前天的衣服是今天上午收起来的,可能是放衣箱里了吧。”
没一会儿,姜瑞莲拉着一张脸站着灶房门口,看着里面的姜余。
“我找不到!”
姜余动作先是微微一顿,接着继续干活,“我不知道,上午我去山上挖野菜了,衣服不是我收的。”
姜瑞莲眉毛一竖,刚想说什么,就看见从门口进来个大概三四十岁的妇人,妇人面生,明显不是她们本村的。
坐在堂屋编筐子的姜父看见来人,惊讶的道:“王媒婆,你怎么来了?”
王媒婆捂嘴笑:“好事,好事。我是来给你们家大姐儿说亲事的。”
姜余突然想起今天白天挖野菜时听说的事,他想这媒婆现在来,不会真的是顾屠子家请来说媒的吧。
“鸡都赶到鸡圈里了吗?”王桂花的声音突然响起。
姜余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
转头就见大伯母不知道什么时候也站在了灶房门口,“我这就去看看。”
王桂花皱了皱眉,“这么大的事你都能忘?真是越大眼里越没活,赶紧去。”
姜余去后院把鸡赶到鸡圈里,然后再回自己屋里。
家里的孩子多,小弟跟着父母睡,三弟一个房间,大姐和禾姐儿两个人住一间,再然后就他自己住一个房间,而他住房间隔壁就是灶房。
他住的房间也不仅仅只是他的房间,靠墙的位置仅仅放着一张床,床边放着一个装东西的大木箱,床尾靠墙的地方,放着几个装粮食的大缸,墙角处还随意摆放了一些农具。
姜余锁好门,点了烛灯,把烛台放在地上,然后推开木箱子,把其中的一块砖掀开,然后取出里面的布包。
布包里一共有一千三百文,其中的一千文被他用棉绳串起来,这些都是他攒下的私房钱。
从口袋里掏出两文钱放进布包,姜余在把箱子推到原来的位置后吹灭烛灯,便心满意足的躺在床上。
此时,姜家堂屋里,灯火通明,媒婆已经离开,但是姜家气氛却有些奇怪。
姜大牛坐在椅子上,嘴里抽着旱烟。
姜奶奶沉默着,一句话不说。
王桂花喝了一口水,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激动:“二十两呢,二十两,平常人家给的喜钱能有个三千文就算多的了。那顾家小子本就是咱们大姐儿未婚夫,顾家的日子又好过,村里盖的青砖大瓦房,又是……”
姜老太蹬了一眼儿媳妇,压低声音骂道:“那顾家小子都快死了,你女儿是卖过去冲喜才有的二十两银子。”
王桂花本来就因为今天婆婆杀鸡的时候心里不爽快,现在听婆婆这样说,立马道:“婆婆说话也忒刻薄了些,顾家上门求娶请的是十里八乡最好的媒婆。那媒婆刚刚也说了,成婚时的纳采、请期、迎亲都按照县城里的人家娶亲规格来,这怎么就成我卖女儿了!”
姜老太无奈,道:“刚刚那媒婆也说了,顾家娶妻要找六月生的人,咱们大姐儿是五月三十晚上生的,不是六月。万一嫁过去那顾童生死了,这不是白白惹事吗?”
王桂花觉得婆婆小题大做,她亲生女儿的生辰除了他们自家知道,难道外人还能知道吗?